|
东南网2023年4月19日报道 4月的福建,春光明媚、气候宜人。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再次如约而至。它们披上黑色冠羽“炫舞”,用独特的和鸣、踩背等求偶行为,为春夏之交的湿地带来蓬勃生机。 目前,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7种,常年迁徙在此停歇的水鸟超过5万只,已然是迁徙水鸟重要驿站地、越冬地和燕鸥类重要繁殖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多年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果。闽江流域山水工程作为福建首个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也是福建以打造生态保护修复的“山海”模式,努力实践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缩影。 近年来,福建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制度体系,构建生态修复空间格局,统筹推进矿山、海洋和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步提升,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夯实数据基础 做实生态保护“一套底数”—— 以更具准确性、现势性的自然资源底数,支撑生态保护修复科学决策部署。福建开展矿山、海洋生态本底调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开展变化监测,动态掌握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情况。识别沙滩受损、岸线受损、滨海湿地受侵蚀等生态问题,摸清全省需修复的岸线长度、海域面积,开发建设全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数据库。 同时,为实现项目“资金到位即见效”目的,省自然资源厅建立了“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储备库”,指导各地积极谋划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避免资金沉淀,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突出高点谋划构建生态修复空间格局—— 规划先行,编制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构建我省“两屏一带六江两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谋划全局,出台《福建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福建省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等,形成政策合力; 加强监管,规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使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分配规则; 制定标准,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标准》《绿色矿山评分标准、申报指南、评估规范》等技术规范,推动我省绿色矿山建设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向精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鼓励参与,联合发改、财政等十部门出台正向激励办法,提出13条正向激励措施,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积极性。 实施高位协调治理 厚植“生命共同体”理念—— 省、市、县三级设立山水林田湖草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发改、林业、水利、农业农村等多部门相互配合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项目科学谋划,并制定山水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正向激励办法等,规范项目实施。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全省谋划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16个,总投资261亿元,争取中央资金补助74.5亿元,修复森林3.65万公顷,修复湿地1387公顷,修复历史遗留矿山911公顷,修复海岸线38.4公里,修复红树林277公顷,除治互花米草490公顷。 其中,闽江流域山水工程总投资120.77亿元,实施368个子项目,全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增强,沿途各地还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景观提升+产业振兴”发展路子,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莆田“蓝色海湾”、福州滨海新城等13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陆续完工,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蓝色海湾”生态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流域生态功能逐步提升,矿山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海洋防灾能力逐步增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生态产业日益壮大,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蝶变画卷正在八闽大地徐徐展开。 龙岩市永定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以竞争性评选第一名入选2022年国家级示范工程计划,投资超5亿元,目前已经进入施工阶段。 2023年以来,福建省第二个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九龙江流域山水工程进入攻坚阶段,57个子项目全部动工,涉及的13个县(市、区)一齐发力,协同推进全流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从南至北,跨越山海,一场生态保护修复的“接力赛”还在八闽大地上继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省自然资源系统将持续坚持生态保护战略定力,积极探索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模式,努力为美丽福建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