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地审批时限由原来30个工作日压缩为15个工作日,一次性通过率80%以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从运行以来配号打印各类证书11.75万本,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事项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缩短50%以上;1457宗疑似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的项目被系统自动检测预警……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运用用管系统为群众办理规划许可。 近年来,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紧紧围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字化转型,以建立用地网络审批“开局”,以规划许可全程监管“破题”,以全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运行“冲刺”,建成较为完善的“福建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系统”(以下简称用管系统),全力推进全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水平再上新台阶,为福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网络审批﹢网络监管”,打造高标准平台 挖掘机隆隆作响,渣土车往来穿梭……闽北光泽县西关叉口(三里亭)至环城西路叉口公路新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要不是用地手续那么快办下来,项目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动工。”项目技术负责人李孟感慨地说。 “这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是我们报批的众多项目中难度最大的一个。”谈起项目用地报批情况,光泽县自然资源局土地报批专班的叶衍珍印象深刻,“项目前后5天时间就批下来了,用管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所有涉及项目报批材料上传系统内网后,很快就通过了多节点系统的审查。” “去一趟省厅来回要一整天,如果不是采用用管系统,很多时间都要耗费在路上。”在光泽县科技局副局长翁夏青看来,“材料网上接,审批不见面”帮基层省去了很多麻烦。 翁夏青称道的举措,在福建已实行了20年。2004年起,福建在全国率先实现建设用地三级联网审查审批,用地由市县通过网络进行申报,并及时反馈业务办理进度和审查结果,实现“网络多跑路、地方少跑腿”。 改革并不止步于数据在网络跑这么简单。“后来的实践中,福建基于自然资源各类基础数据建立了自检系统,实现用地精准审批;审批数据自动与外网关联,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查看批复文件、‘一书四方案’、征地相关材料等。”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该厅始终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用途管制业务的重要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网络审批+网络监管”的高标准平台不断完善。 2019年起,福建省自然资源厅以实现规划许可数字化为目标,实现统一配号、系统核验、在线制证、证书查验等功能,将全省各级各类规划许可全部纳入统一平台网上管理,在事权不变的情况下,有效规范规划许可行为。 “2020年7月以来,福建省自然资源厅以实现用途管制全域全要素联动监管为目标,通过项目代码、空间信息等关键信息关联,绘制用途管制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脸谱,形成建设用地从预审与选址到用地审批、再到规划核验的全流程监管链条,实现一码溯源、一链查询。”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用地规划许可一旦审批通过,用管系统自动汇总数据,对各类业务办理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统计分析,提升分析决策水平,用地审批、规划许可、监管决策全部纳入一张网运行。 2022年,自然资源部将福建列入全国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建设试点单位,进一步深化用管系统建设,实现用途管制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数字化管理。目前,福建用地报件、用地预审、规划用地许可等事项已全部接入部系统,对接数据全国前列。 “智能审查﹢人工抽查”,打造智能化平台 有了网络化审批、智能化审查的双重保障,福建顺利实现建设用地审批高质量高效率。 在前期组卷阶段,市县分选址、立项、预公告等不同阶段组织申报电子数据,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分节点、并联式靠前指导,帮助市县提高报件组卷质量。在省厅审批审查阶段,报件通过网络先行开展智能化审查,系统设置自检工具,最大限度推行“机审”,系统实时反馈业务办理进度和审查结果。同时,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在统一网络审查审批的基础上,建立智能检测模型,促进用途管制智能化。 ——统一底图。对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汇聚集成遥感影像、国土“三调”“三区三线”、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不动产权属、安全控制区、污染地块、地质灾害、历史文化遗产等数据,形成了全省用途管制管理统一的底板、底图、底线。 ——智能审查。在统一底图、统一规则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化的自检系统,设置了39项用地、21项规划许可智能检测规则,最大限度推行“机审”替代“人审”,既压缩自由裁量权,又提升审查质量,实现了用地精准审批和许可。 ——人工抽查。针对系统无法自动检测的内容,建立省级“双随机”抽查模式,通过系统双随机模块,自动抽取一定比例用地报件和规划许可业务由人工检查,检查结果定期通报,做到用地审批质量、效率“双保险”。 目前,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每月随机抽取用地报件约30宗,抽查规划要件材料、节约集约用地、补充耕地、违法查处、规划依据等关键信息,对未按要求整改到位的进行约谈,约谈通报情况纳入辅助决策系统考核。2022年以来,该厅强化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开发用地用海进度跟踪功能,2022年、2023年分别入库重点项目879个、293个。 “统建为主﹢自建为辅”,打造一体化平台 尤舒蓉是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翔安分局工作人员,每天一上班,就点开“厦门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信息系统”,开始日常规划许可审批,工作方便且高效。 2022年年底,厦门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信息管理平台立项并开展建设。该平台在用管系统的基础上,新开发专题指标模型库、预警监测工具等,支撑了数据调度中心、规划监测中心、计划监测中心等功能模块智能化运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用途管制全流程在线监管预警,并支持通过驾驶舱在线调度,提高用途管制管理水平。 这就是福建以省厅统建为主、地方自建为辅的省市县一体化应用建设模式。 针对全省业务需求,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统筹运用用管系统,统一开展全省通用功能软件的开发和升级更新,并集中上云部署在厅数据中心,市、县、乡镇用户直接作为应用终端访问操作系统,从而避免各地低水平重复开发,实现全省数据的自动汇聚汇交。目前,全省用户机构679个,用户量5238人。“在用管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以实用管用好用为导向,强化绩效投入产出比,合理确定建设范围和重点,着力通过‘小切口’推动场景式应用,每一次升级都紧扣业务管理动向和需求,形成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良好生态。”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面向自然资源分级管理不同事权,福建省自然资源厅鼓励部分有特别需求的地市在省级平台基础上拓展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功能,便利基层工作。“厦门局推动省、市用途管制相关业务平台纵横互联,加快数据汇交共享;推动审批系统与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市‘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等市级平台系统对接,按照用途管制业务体系推动策划、征收、供地、审批、实施、监管等数据互通共享,指标自动核验关联。”厦门局副局长沈瑞全介绍。 厦门局还与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协同联动,推动审批系统与省国土资源地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用管系统接口互联,实现数据及业务实时推送汇交、在线监测,配号信息在线回流。目前,厦门市已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流程接口对接,减轻基层审批人员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上下贯通﹢部门联通”,打造全方位平台 近年来,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坚持“科技+制度”双轮驱动,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先后建立用地报批远程申报、网络会审、系统自检等管理制度,形成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等,为用途管制数字化奠定坚实基础。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积极探索互联网、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互联网+自然资源提升”、一体化信息平台等工程,不断以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能力提升,实现了部省贯通、业务互通、外部联通的“三通”工程,塑造了“一站式”办理新格局;通过“网络通”提升福建省政务信息网与部主干网的通信和交互能力,通过“接口通”完善福建省系统数据库标准,并优化地类认定表填报、年度计划指标管理等功能;通过“规则通”拓展“三区三线”检测、“三调”地类切换等自检规则,实现业务协同。截至目前,全省先行用地、用地预审、农转征审批和规划用地许可等业务均已接入部系统,累计推送各类办件11429宗。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还将用管系统与土地使用权出让、阳光规划、执法监察等系统联通,实现用途管制业务与土地供应、土地执法等业务的实时关联、信息共享、联动管理。该厅与各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项目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等对接,做到统一收件、分头办理、信息共享、证照推送等。 此外,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用途管制的数字化让自然资源管理不断得到加强,如涉及各类保护区的,系统会强制“警示”。“福建以用管系统为抓手,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不符合规划的,系统无法进入下一流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规划违法行为发生。”该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用地审批、规划许可能否办理,最大限度交由系统决定,减少人为干扰、自由裁量权,有效避免随意调整规划条件等违法违规行为,既服务了申请人,又很好地保护了自然资源系统干部。”福州市仓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李翔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