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多学科门诊现场(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东南网7月1日报道(记者 李霖)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国内多学科、多平台知名专家“面对面”为患者“把脉”,制定更个性化、更精准的综合诊疗方案……6月30日上午,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与灌口医院(灌口镇中心卫生院)首场肺结节多学科门诊(MDT)举办。上海、厦门两地三会场,十余名相关领域专家齐聚云端,为身处集美灌口的三位疑难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诊疗服务。 多学科大咖齐聚 “面对面”服务患者 肺被称为最“娇嫩”的器官,是人体最易失守的防线。近年来,肺结节发现率明显升高。发现肺部结节应该挂哪个科室呢?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郭明告诉记者,肺结节的诊断、诊疗需要综合诸多因素,涉及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经常有病人奔波多家医院、多个诊室,面对不同医生给出的诊断处理意见的差异,而陷入更深的焦虑和迷茫。” 为避免肺结节病人盲目就诊,甚至过度治疗,解决就诊困难问题,2015年,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就在闽南地区率先开展肺结节多学科整合门诊,涵盖胸外科、肿瘤内科、呼吸内科、放疗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还特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专家坐诊,为这一平台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嫁接”优质医疗资源,服务送到“家门口”。当天,三位肺结节患者在灌口镇中心卫生院,远程“连线”身处上海及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的10余位医生。一众大咖同时在线问诊,翻阅病历,查看CT报告,“面对面”解答患者疑虑,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门诊现场,灌口镇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仔细观察CT报告(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软硬件“双提升” 为健康保驾护航 据统计,自去年4月底智能CT设备投入使用以来,灌口镇中心卫生院肺部CT检测量超2500人次,检查结果异常的病例超200个。今年,远程会诊设备的投用,更让此次跨区域多学科会诊的举办成为可能。 据悉,此次参与的三位患者均是近期在该院进行低剂量肺部CT检查中发现异常,属于疑难病例。当天,经过专家会诊,三位患者被初步诊断为原位癌、微浸润癌、浸润癌。现场,专家团队分别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精准科学的综合诊疗方案。 灌口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黄海瑞告诉记者,今后,肺结节多学科门诊将每月举办,把大牌专家“请进门”,让患者“少跑路”,为肺结节患者提供专业、规范、及时的治疗方案。同时,将肺癌防治关口前移,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辖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作为对患者情况最明了的首诊医院医务人员,现场,灌口镇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全程参与会诊,从旁协助。“专家们看报告的时候,一眼就能发现问题所在,思路清晰,抓细节又很准确。面对患者,既能表达得准确无误、通俗易懂,又兼顾患者心理需要。”灌口镇中心卫生院放射科科长邹东鲁表示,此次会诊让他深感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灌口镇中心卫生院携手开展义诊服务(资料图 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争当“领头雁” 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肺结节多学科门诊只是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灌口镇中心卫生院深入共建合作的一个缩影。去年3月,双方签署对口支援协议。一年多以来,双方定期下基层义诊,携手送上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获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黄海瑞说,除了医务人员短期交流学习,提升诊疗水平,双方还打通了转诊绿色通道,“在门诊过程中发现病例,科室对科室及时转诊,让患者少走弯路,赢得宝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基层医院是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健康中国的“守门人”。灌口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姜汉祥表示,今年以来,医院将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健康服务需求有机结合,深化业务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今年2月,恢复急诊;3月恢复住院、手术;4月,推出无痛胃肠镜;5月,开展CT增强检查项目;6月,开展首场肺结节多学科门诊……姜汉祥告诉记者,在集美区卫生健康局、灌口镇政府的支持下,医院持续完善硬件设施,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我们率先推出胃肠镜、CT,在全市39家基层医院里算是‘领头雁’。” “我们的目标是尽全力满足群众需求,让本辖区居民90%的健康问题在我们医院就地解决。”姜汉祥说,接下来,医院将持续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业务发展,规范制度管理,优化服务能力,为辖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集美建设贡献力量。 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灌口镇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共同为患者做检查(李金才 摄) 医务人员通过远程会诊设备查看CT报告(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