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妈妈:常去墓前与儿聊天 近四成有自杀倾向
10年来8部“爱心传递热线”所接听的电话记录表 丰台区阳光大厦内一间不到100平方米的开间,是“北京爱心传递老人关爱中心”的办公室。十年来,这里的8部热线电话倾听了85000名老人的“心理故事”,帮助他们远离和放弃自杀念头。 2006年,首都经贸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坤创办了全国首条老年人自杀干预的免费救助热线——“爱心传递热线”。后来,“爱心传递热线”辐射到残老、失智、高龄孤女等八类群体。失独老人热线就是2012年底新增的一条热线,也是8部热线电话中最繁忙的一部。据统计,“爱心传递热线”在2015年下半年共接听6451个救助电话,仅失独老人热线就有1874个,占整体29%的比例。 “失独老人这个群体比较特殊,儿女去世后,伴随他们的悲伤是时时刻刻的,随时存在着自杀的可能。”徐老师介绍,热线把对失独老人的宽慰转移到线下活动后,已有近300名失独妈妈长期参与他们的活动,其中的近一半人成为他们的爱心传递者,近十名老人成为长期的志愿者,大家一起帮“同命人”走出情感阴霾。 20年时间精心烧制的陶瓷突然碎了 在回忆儿子的生前过往时,西芒仍然禁不住哽咽,双手不自觉地折裤脚和捋袖口,不断卷起、放下,似乎不知道放在哪里合适。这是西芒第一次以失独妈妈的身份接受媒体采访。她说,“这么多年来,我没有撕开过这个伤口,昨晚7点就躺在床上想这个问题,很长时间我都没睡着,我知道孩子去世的主题怎么也绕不开。” 14年前,唯一的儿子在境外留学时不幸去世,西芒成为失独妈妈。在儿子去世后的漫长时间里,特别是事情刚刚发生和后来一些非常无助的时刻,弃世不止一次出现在她的脑海,“去那个世界和儿子在一起”。 “全国竞赛一等奖”、“国内名牌大学”……简单几个词汇就足以概括出西芒儿子的优秀。14年前,一个电话终结了西芒对于儿子的所有期许,她在境外读书的独子意外去世了。“前一天晚上还和我聊天,说正在看体育比赛。” 西芒还记得,自儿子出生后,她就为儿子精心“规划”着未来——高尚的人格以及优异的成绩。儿子符合母亲一切关于美好的想象,从小表现着异于同龄人的智商和情商。“大家都说我儿子是超常儿童,永远在求知中努力。”在西芒看来,儿子十分勤奋,对自己很严格,先是不负众望进入北京一所优秀高中,获得了三好学生、理科竞赛等多个奖项,随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被全国顶尖学府录取。 儿子像是西芒用20年时间精心烧制的陶瓷,总想用心呵护,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破碎,但在去境外读书的第二年,儿子的生命却画上了句号。 从听到消息的一刻起,西芒的脑海中闪现的不是“接”儿子回来,而是陪着儿子去另外一个世界的念头。“我本来是不准备从境外回来了,等到把儿子的后事办完,就陪他一起走。” 和西芒一样,在北京关爱中心创建的失独父母的群里,许多去世的孩子都非常优秀,年龄多在20岁左右。一位网名为“追忆”的妈妈在2012年加入失独群体,她的儿子在韩国留学期间得了淋巴癌,回国治疗无效后,离开了人世。“追忆”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一边展示着儿子生病前的照片,一边轻声地说,“当时办公室的同事都非常羡慕我,说儿子很有规划,我几乎不需要操什么心。” 徐坤接触了很多像西芒一样的失独家庭,她发现,那些条件相对优越、孩子比同龄人优秀的失独家庭,往往更难走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这些家庭只要孩子一没,就全完了。真的像天使着地,一下子就摔没了。” 失去独生孩子的痛苦是永远也走不出来的,最好的结果,是精神上带着孩子一起活下去,这被西芒比喻为医学上的“带瘤生存”,“难以治愈,却和平共处。”她就这样走出轻生,找到了活下去的支点。“其实我和每一个失独母亲一样,很难过,也很绝望。我只是在走不过去的时候还在努力走,我一定要让自己这堵墙成为非常坚固的墙,别人才能依靠这堵墙站起来。”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中国失独家庭就已超百万个,且每年还要新增7.6万个。失去孩子的痛苦导致这个群体中的许多人患上了心理疾病。一份对北京100位失独父母进行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调查显示,他们中的60%以上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自杀倾向的达到38%。 徐坤告诉北青报记者,根据他们的观察,丧偶老人的心理危机期约为18个月,丧子家庭约5年,而失独家庭则是终生都存在着自杀倾向,时时刻刻都有自杀的可能。在关爱中心创建的失独妈妈微信群里,有过自杀倾向的要占到七成。 |
- 2016-04-25美国人自杀率15年飙升24% 年轻女孩群体增幅最快
- 2016-04-24韩专家:抑郁症系导致韩现役士兵自杀最大因素
- 2016-04-24美国人自杀率15年飙升24% 年轻女孩群体增幅最快
- 2016-04-24死者家属否认酒店私自火化女孩遗体 警方:系自杀
- 2016-04-23美国人自杀率15年内攀升24% 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