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登革热中医药防治方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可有出血倾向。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一、预防 1.一般预防 (1)提高自身抗病能力: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饮食清淡,注重营养;少食生冷以防寒凉损伤阳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以防湿热内生。经常进行活动锻炼,增强体质。 (2)控制传染源:做好疫情监测报告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 (3)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除露天盆罐积水。较大及较长时间积水的水洼、水坑可采取生物治蚊的方法,投养食蚊鱼或投放草药辣蓼草灭蚊。 (4)保护易感染人群:野外作业穿长袖衣服和长裤。暴露部位涂擦防蚊油、清凉油或桉树叶汁防蚊。房间装纱窗,睡眠挂蚊帐。 2.中药预防 (1)服用原则 适用于登革热流行区域。健康者在附近区域无登革热报告的情况下,无需服用药物预防,以免矫枉过正,损伤正气,只要在平时遵照上述措施预防即可。 (2)方药 1)藿香6克、六一散15克,每日1剂,清水煎500毫升,代茶饮,少量分次服用,3剂为宜。 适用人群:平素无明显不适者。 2)白茅根30-50克,每日1剂,清水煎500毫升,代茶饮,少量分次服用,3剂为宜。 3)金线莲鲜草30-50克,或金线莲干草3克,清水煎500毫升,代茶饮,少量分次服用,3剂为宜。 适用人群:平素常有面色偏红,口鼻干燥,大便偏干,小便黄赤等“上火”征象者。 4)藿香3克,葛根6克,炒山楂9克,生甘草3克,清水煎200毫升,少量分次服用,3剂为宜。 适用人群:儿童,易夹食夹痰,常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患儿。 (3)食疗 薏苡仁100克,与粥同煮。 功效:健脾利湿。 (4)中药香囊 藿香、艾叶、苍术等量粉碎制成香囊。 用法:每人1个(3.5-5克),随身携带,睡前可置于枕边,每周更换1次。 功效:芳香化湿。 (5)艾灸 用法:选取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位,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 功效:温中健脾,扶正抗邪。 二、中医药辨证论治 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南方夏秋季节多雨潮湿,易滋生蚊虫,发病有明显高峰,临床表现暑多夹湿。西药治疗无特效药物,以对症处理为主。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具有明显优势,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1. 急性发热期 中医证型:湿热郁遏,卫气同病 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发热,恶寒,无汗,乏力、倦怠,头痛、腰痛、肌肉疼痛,口渴,可见出血性皮疹,多伴恶心、干呕、纳差、腹泻,舌红,苔腻或厚,脉濡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透邪 可选方药:甘露消毒丹、三仁汤、达原饮等加减。 参考处方: 藿香9克 葛根15克 青蒿(后下)12克 薏苡仁15克 羌活9克 白蔻仁6克 滑石(包煎)18克 竹叶12克 赤芍15克 法半夏9克 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每4—6小时口服一次。 加减: 皮疹者加紫草。 口渴较甚者加生地。 发热明显者加柴胡、银花。 身痛湿重明显者加苍术、木瓜。 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丸/散/胶囊等制剂。 中药注射液:可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 2.极期 中医证型:毒瘀交结,扰营动血 临床表现:热退,或发热迁延,烦躁不安,口渴,多见恶心、呕吐,可见鲜红色出血样皮疹,多伴鼻衄,或牙龈出血,咯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舌红,苔黄少津,脉洪大或滑数。 治法:解毒化瘀,清营凉血 参考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15-30克 生地12克 水牛角15-30克 金银花15克 黄连3克 黄芩15克 赤芍15克 茜草15克 丹皮9克 炒山栀6克 青蒿12克 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每4—6小时口服一次。 加减: 神志昏迷、谵妄、抽搐者可加用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 中药注射液:可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 中医证型:暑湿伤阳,气不摄血 临床表现:热退或发热迁延,乏力倦怠,皮疹隐隐,或见暗色瘀斑,或无皮疹,多伴鼻衄,或牙龈出血,咯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舌暗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阳健脾、益气摄血 参考方药:附子理中汤合黄土汤加减。 灶心土15-30克 炮附子6克 党参15克 炮姜9克 黄芩15克 荆芥炭3克 炒白术12克 炙甘草6克 (若无灶心黄土,可用赤石脂9-12克代替)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每4—6小时口服一次。 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3.恢复期 中医证型:余邪未尽,气阴两伤 临床表现:发病后期,多见乏力倦怠,恶心,纳差,口渴,大便不调,多见皮疹瘙痒,舌淡红,苔白腻,脉虚数。 治法: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参考方药:薏苡竹叶散。 竹叶15克 生薏米15克 南沙参15克 生稻麦芽12克 半夏9克 西洋参6克 麦冬12克 生山药15克 砂仁6克 芦根15克 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4.其他治疗 (1)高热不退者,可选大椎、曲池穴,以针灸泻法辅助退热。不宜刮痧、拔火罐。 (2)口腔黏膜破溃出血者,可采用金线莲液外喷或含服。 5.用药禁忌 登革热多发于南方夏秋多雨季节,发病多挟杂湿邪,治疗应遵循吴鞠通《温病条辨》湿温三忌:“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
- 2015-10-09如何为中医药盖上“中国印”
- 2015-10-08期待中医药重振雄风
- 2015-10-08中医药不必用“诺奖”为自己贴金
- 2015-10-07诺贝尔奖励发现青蒿素对中医药意味着什么?
- 2015-10-07李克强祝贺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