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沿线树木保护原则”需有机制保证
厦门地铁一号线开建,施工路段涉及文园路、湖滨南路、嘉禾路等厦门多条主干道。换句话说,相当于一次交通大动脉手术。大动脉做手术,小动脉甚至毛细血管都会受影响——涉及千万市民出行和生活的厦门交通系统,迎来新考验。“交通疏导上,讲究人性化。考虑到沿线树木对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稀缺,对树木采取了保护性措施,避免施工损坏。”厦门轨道交通集团的工作人员万家刚介绍,按“能少迁一棵是一棵,能迟迁一棵是一棵”的树木保护原则,岛内沿线施工站点优化后,少迁树木20%。(《海峡导报》11月26日) 公共工程如何减少对于公共环境的影响,显然是任何公共工程推进必须遵守的准则。具体到地铁工程对于树木的影响,当然也需遵循这一原则。不过,仅仅是由地铁承建方承诺“能少迁一棵是一棵,能迟迁一棵是一棵”的树木保护原则,其实还并不足够。 事实上,有道是“不破不立”,任何工程其实都意味着对原有格局和环境的破坏,那么,如何兑现“能不迁就不迁”的原则,其实仍需有程序和制度的保证,而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 而在这方面,其实已有其他城市的经验。例如,南京的地铁工程由于地铁都是建在主干道上,而沿线的行道树,甚至很多种植于民国时期的古树名木,都不可避免要遭涉及。因此,地铁工程砍树引发当地市民广泛争议和关注,而为了获得民意的认同,南京地铁在施工开工之前,强制进行“绿评”,并引入市民作为“绿评员”,经过严格的绿评,地铁工程究竟砍哪些树,甚至被细化到砍几棵树,而且方案还被多次论证,为了少砍树,工程设计都屡屡调整变更,对于绿化的影响与破坏,自然会被限制在最小化也最有限的范围之内。 有此前车之鉴,厦门地铁工程,也不妨从中借鉴,引入包括沿线居民在内的各方参与,通过“绿评”机制的评审与论证,才能真正将“沿线树木能不迁就不迁”的地铁施工目标落到实处。 |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