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利用特色土楼资源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旅行成为生活方式 □郭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福建40年来旅游业的变化,最贴切的莫过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0年前,很多福州人尚不知“旅游”为何物,闲暇时光,爬爬鼓山,或者花几角钱买张门票去逛逛西湖,大抵就算是一次惬意的旅游了。如今,旅游成了富裕起来的人们的新的休闲选择和生活方式,出省游、出境游都成了许多人的家常便饭。 四十载春华秋实,我省旅游业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样,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中经历了沧海桑田。如今,我省旅游产品体系日趋丰富,各类旅游景区超过2000家。“十三五”期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围绕“把福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一总目标,打响“清新福建”品牌。目前,我省拥有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0个国家地质公园,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森林公园,13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16个全国和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1个国家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省现有905家旅行社,400余家星级饭店。去年,我省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数3.8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大关。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经从遥不可及的“奢侈享受”,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刚需”。 红色旅游 古田蝶变 古田会议会址内,导游在讲述红军革命历史。福建日报记者 赖志昌 摄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赖志昌 通讯员 林斯乾) 初冬时节,上杭县古田镇古田会议会址前,成片的油菜花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吸引着一拨接一拨的游客纷至沓来。每到周末节假日,这里更是游人如织,人气爆棚。 在修葺一新的会址内,不少游人徜徉其中,体验红色文化。“这回来古田,感觉变化很大,吃住行旅游体验都比以前好多了!”今年66岁的北京游客赵世新惊喜地告诉记者,和多年前来这里不同,现在景区的路面变得宽敞舒适,环境、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 赵世新的真切感受,也折射出了近年来古田红色旅游的蜕变。如今,古田红色旅游已步入快车道,构筑了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条。来自龙岩古田红色资源保护与发展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来古田红色景区游客约452.8万人次,同比增长24.67%;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约33.96亿元,同比增长43.53%。 如今,古田旅游区已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红色旅游为主导,依托红色资源的红色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生态休闲等产业在当地蓬勃发展。通过全面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优化旅游发展软硬环境,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古田红色旅游呈蓬勃发展之势,也为古田注入新活力。 游客多了,百姓的腰包鼓了。 走进古田旅游区内的一些景点,文化帽、纪念勋章、陶瓷工艺品等具有红色元素的商品比比皆是。 临近中午,当地一家饭店内,老板罗金花正忙着为客人准备当地的特色美食。这种由红米饭、红薯、南瓜汤等组合而成的“红军饭”套餐,受到不少顾客的青睐。“游客一年比一年多,餐馆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回想当初,罗金花深有感触。她说,从刚开店时只有三三两两的散客,到现在高峰期一天最多五六百人用餐,收入多了,腰包也鼓了。 如今,古田红色旅游已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通过红色旅游不少百姓得以增收致富,也吸引不少村民返乡创业,曾经僻静的村子成了热闹的景区。“这几年,村里的红色旅游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也为村子经济注入了活力。”古田镇吴地村村支书张继东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春风吹过的胜景 ——武夷山旅游见证者王公经的武夷印象 1983年7月,当时福州市在建最高建筑物——闽江饭店一次试电成功。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1985年5月,美国摩托车旅行团一行17人首次来闽旅游访问。图为旅行团驱车游览鼓山。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 徐大崇 金文莲) 2017年,武夷山市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283.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0.66亿元。“旅游+”“互联网+”日趋成熟,形成了“山、水、茶、学、休、体”等多元旅游产品。而在1978年,武夷山景区全年游客却不到2万人次,旅游收入在县财政是空白。 时光荏苒,似白驹过隙。出生于1944年、被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韩客华誉为“福建三大名嘴”之一的王公经老先生曾兼职导游数十年,亲身经历并参与了武夷山景区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往事历历在目,令人感叹改革开放以来武夷山旅游业的巨变。 一 武夷山市1989年以前叫作崇安县,是个传统农业县。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武夷山被列入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1980年,武夷山管理局成立。 和全国许多景区相似,改革开放之初,武夷山旅游的接待设施和条件较为简陋,特别是住宿和交通问题成了发展旅游业的瓶颈。景区开发之初,位于武夷宫的管理局招待所,是用党校的办公楼改造的。 1984年,武夷山农民胡继文眼瞅着武夷山景区游客与日俱增,便“异想天开”地倾尽多年积蓄把自家装修一新,领到了南平工商部门颁发的第0001号营业执照,办起了全省首家农民宾馆——矮胡宾馆。宾馆虽说简陋,但开业后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二 眼下的武夷山,高铁、飞机、高速一应俱全,现代立体交通网给游客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改革开放之初,游客来一趟武夷山却不是那么容易,坊间有“闽道更比蜀道难”的说法。 “那时候,团队游客进入武夷山的方向有两个,一是从福州乘火车到南平,再乘旅游专车到武夷山;二是从上海坐火车到上饶,再从上饶由管理局派车接到武夷山。”王公经说。 1984年4月,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客华考察武夷山景区,提出了改善交通、厕所、宾馆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此后,在韩客华的倡议下,福建省与空军部队建立了联航机制,开辟福州到武夷山的航班。 王公经还记得,最初的飞机一次只能坐三十几个人。由于机场的通讯导航设备落后,飞机起降条件是:云高800米,能见度5公里。武夷山雾天多,遇到雾天,“拉到客人却不能接,又得拉回去,等天气好了又拉回来”。 机场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1993年,武夷山机场竣工,王公经被调到武夷山市航空口岸办工作。为解决通信设备问题,武夷山机场从澳大利亚进口了通信导航系统,并开辟了武夷山到香港的地区航线,使得飞机起降条件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放宽到:云高120米,能见度1公里。 想起从前,放眼现在,王公经满是感慨:“高铁、飞机、高速……现在全都有了,接送游客也比以前方便太多了,尤其前段时间机场又开通了武夷山-泰国航线,游览武夷山之路早已天堑变通途。” 三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还比较匮乏,哪有闲钱、闲工夫到处旅游啊?因此,我们武夷山景区接待的大多是经济状况好的外国游客或华侨,许多武夷山人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时都感到非常新奇。”王公经说,“外国人就喜欢我们的‘土东西’,我们带他们去学书法、打太极、坐竹筏,在碧波浩渺的溪流上欣赏纯朴美丽的武夷风光,在绿茵草地带他们参观中国式婚礼。他们非常满意我们的服务,大赞武夷山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武夷山还是原来的山,九曲水也是原来的水。只不过,现在游武夷山的主角换成了中国人。”虽然早已退休多年,但王公经依然持续关注着武夷山旅游的点点滴滴。他说,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刚需”,工作之余,许多人会在假期给自己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旅游只是极少数人的高档消费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福州温泉公园花海吸引许多游客来观花。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游客在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观看闽剧表演。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屏南白水洋的“前世今生”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张尚瑶 张声平) 虽已时至冬日,但只要有时间,现年58岁的屏南县双溪镇岩后老区基点村党支部书记张久文,都会和往常一样,沿着青石古道,漫步至白水洋边,静静地坐在六角亭上,欣赏白水洋风景。作为土生土长的“老白水洋”人,张久文见证了白水洋“前世今生”的美丽蝶变。 “白水洋离双溪镇仅有13公里,却因只有羊肠小道而养在深闺无人识,而且改革开放前大家都在为温饱奔波,哪有闲情逸致到处旅游找乐子?”在张久文的记忆里,儿时的白水洋是孤独而寂静的。 1991年,白水洋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破解旅游开发资金难题,屏南县成立白水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经营景区。此后,经过积极的规划与打造,白水洋获得了一个又一个“金字招牌”:2005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视察景区,提出要把白水洋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201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白水洋为世界地质公园;2012年8月,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闽东第一家5A级旅游景区。自此,海内外游客慕名纷至沓来。屏南县年接待游客量和年旅游综合收入也从2004年的不足1万人次、不到10万元,提升到2017年的406万人次、31.68亿元。 景区蓬勃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白水洋旅游集团总经理高年祖说:“保洁员、保安这些岗位,景区优先提供给当地村民;商业街的50多间店面,免费提供给村民卖土特产、旅游产品;景区还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帮扶困难村民。” 景区开发,张久文也是其中的受益者,致富后他在县城买了套房。“2014年,我把旧房改造成民宿,办起了白水洋吊脚楼农家乐,虽然只有4间房,每年也有2万多元收入。房间多的村民,每年有10多万元收入呢!” |
近几年“双十一”成为商家和购物者的狂欢日。图为“双十一”后快递企业正在分拣和快速配送商品。福建日报记者王毅 摄 物流云柜出现,为买家存取快件提供保障。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消费见证获得感 □郭斌 粮票、油票、布票,这些今天看来有些陌生的票证,是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缩影。几乎全部的日用生活用品都需要配给,挑选更是无从谈起。 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的人们,排队购物的场景是难以磨灭的记忆。卖猪肉、豆腐的摊位前排着长龙,各式各样的展销会更是人满为患。 从站在柜台前“望穿秋水”的百货商店,到身处大型商圈之中的大卖场、商业综合体;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场消费,到看得见摸不着的网络消费;从心中盘算攒多少钱够买点啥,到刷卡预支信用消费…… 如今,我们告别了票证,告别了排队,告别了那些镌刻着“匮乏”二字的岁月,迎来了网络购物,迎来了扫码支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其间零售新业态层出不穷,极大地便利了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发展,让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 而电子商务在为老百姓购物消费带来便利的同时,更是带动了产业上下游的发展,其表征之一便是快递业大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7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实现了从10.6亿件到400.6亿件的飞跃,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 当我们在手机上轻点支付,安坐家中等待快递小哥按响门铃时,我们见证了丰富、便捷的新消费时代的来临,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时代变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1993年拍摄的晋江市青阳镇服装小商品市场。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在新零售、新商业等业态百花齐放的今天,福州西湖边一家传统家用小百货商场,以其独有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迎来了“五十大寿”。 走进福州西湖百货商场,仿佛时光停滞,眼前出现的是记忆中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百货店场景。 福建日报记者 周明太 摄 从凭票供给制到购物狂欢节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提起“粮票”,很多年轻人对它已十分陌生,凭粮票、油票、布票去供销社购买生活必需品,是老一代不能忘怀的记忆。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买东西只能上供销社、百货公司,挤在柜台前面,指着货架上的商品问东问西,要请营业员拿过来给你看,遇到紧俏商品,还得排着队买。”65岁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一些紧俏商品还要跑关系,比如电视机、电冰箱这些紧俏、时髦的家用电器,要凭购物券才能买得到。”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奇缺,求大于供,只能采取凭证凭票的办法。当时在供销社工作,是很让人羡慕的。 改革开放初期流行“三转一响”,也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那时,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等国产品牌可谓风行一时。”后来“三转一响”变成了“四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记得80年代中期,我们大院里有一户人家最早买了电视机,轰动了全院,每天晚上,大人、小孩都跑到他们家看电视,可热闹、风光了。”许女士说,“消费的变化真的太大了,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最高兴的是过年,因为有好吃的,有新衣服,还有压岁钱。拿到十几元就绝对是大款!现在就不一样了,平时你想吃啥就能吃啥,就怕胖。” 改革开放40年,商贸流通日益发达,生活条件日益提升。“我们以前做梦也想不到,手机上什么东西都有,点几下,东西就给你送上门了。”今年75岁的福州消费者林老先生现在成了家里的网购主力军,他说,“我年纪大了,腿脚不便,网上买米、买油,这些重的东西都能帮你送上门,多方便啊!” 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零售业的创新突破,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逢年过节往往是家里采购大件儿的重要时间;如今,在电商平台推出的购物狂欢节集中囤货,或许才是更划算的购物选择。过去,想买一件贵重商品,可能得苦等百货商场挂出打折横幅;现在,会员制的电商消费模式,为消费者带来的是全年的优惠福利和个性化服务。 “我省电子商务起步较早,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已成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的新渠道,消费者便利消费的新选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说,我省的服装鞋帽、运动户外、卫浴水暖等传统优势产业在网上销售占领先优势。 今年“双十一”,福建电商军团表现突出,实现全网交易额145.9亿元,增长39%,位居全国第6位。天猫数据显示,福建消费者的“战斗力”排行全国前列,全省共消费79.41亿元,同比增长20%。 传统流通业正借助电商成功转型,我省品牌企业连锁店、百货、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开展全渠道经营,发展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网店一体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并从单一的商品销售转向多元化体验消费。 “传统零售商也在不断探索线下店的正确打开方式。”永辉超级物种战略合伙人林创研介绍说,“零售行业已经不再是看店里有没有顾客正在消费,因为用户不仅仅在线下门店消费,也同时正在线上进行消费。”他介绍,“超级物种”线上线下的业绩各占一半,借助“超级物种”的消费体验,通过永辉生活APP将线下消费者引流至线上。 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福建榕金实业在福州台江区电子商务基地建成了国际冷链食品的“云”营运总部,以福州为试点开展安全食品配送网的建设。华威集团依托线下新西营里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菜多多生鲜”电商平台等。汽车电商崭露头角,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73二手车交易网已拥有线下直营店近800家,覆盖134个城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排队购物是常态,有时候等候时间太久,干脆就用竹篮子来排队。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1990年1月摄于福州某机关大院 手机移动电源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消费者将购买的酒封存后,寄放酒厂的酒窖内。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于建瓯某酒厂 “乡村振兴”带来的消费新观念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期物资还很匮乏,村民们是‘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米平时都吃得少,主要粮食是地瓜。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而‘油肉布’票要用‘工分’兑换。”55岁的潘建安回忆自己在农村的生活,“村里只有一个简陋的小卖部,我们只能在那里才能买到可怜的几样东西,都是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在快速发展,而且新事物和老事物共存。“就拿购物这件事来说,老家的农村一般会有集市,每隔5天一次,现在时代在发展,去城里的超市置办年货、在网上买洋商品也逐步流行起来,有了小轿车去城里很方便,另外村里也有快递取货点,网上购物直接给送到村。”许先生说。 没有文化、不懂电脑,也从不知什么叫网络,67岁的南平市政和县西部东平镇新口村妇女陈秀平,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也赶了趟时髦:花99元,通过网络,从网上“淘”回了一双皮鞋。“不用进城逛街,网上啥东西都有,可方便了。” 以前,农村往往被认为消费能力滞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网络和手机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和四五线城市居民的消费潜能很快被释放出来。“无论城市农村,不用出门,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买到你想要的几乎全部商品。”潘建安感慨道。 “通过网络,农村可以买到与城市一样的商品,还可以把我们的农产品顺利地卖出去。” 连城县十佳青年电商邹宗勤说,“以前自己要骑着车到集市去卖,而且要起得很早才能占个好的位置。自从有了电商,可以把自己的商品直接摆到网上,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来买,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2015年9月,邹宗勤正式成为一名“农村淘宝合伙人”,他运用学习掌握的网上营销知识和技能,为当地贫困户的芙蓉李、水蜜桃等农产品对外销售而努力,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助他人脱贫。 “有了电商这个广阔的平台,农村也是创业的沃土。”方丽洪有感而发。她是云霄县马铺乡峰头村返乡大学生,依托青马农商农产品集散中心,成立漳州和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她组建团队创立“几分田”“峰头羊桃”等农产品品牌,与当地贫困户形成产销直供模式。通过阿里巴巴、淘宝、村淘、微信等电商平台,方丽洪将当地的杨桃、枇杷、淮山等特色产品卖出,并招聘贫困户到公司上班,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农村电商交易额46.63亿元,在全国占比16.9%,排名全国第三。 |
五夫镇,朱子文化遗存遗迹最集中的地方。 守护精神家园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 洪东妹) 守望家园,诗意栖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与追求。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什么是“乡愁”?这既指物态的自然环境,更指优秀的传统文化。守望家园,我们守的什么?自然是守护传统根脉,守住一缕乡愁。 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备受尊崇,社会大众也掀起传统文化热。在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武夷山,朱子文化受到重视并弘扬光大,文化旅游也成为当地着力打磨的新亮点。 我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朱子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等一批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改革开放40年来,这些优秀文化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保护,也成为最响亮的文化品牌。 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孕育它的乡土环境。美丽的乡村,曾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承载着刻骨的乡愁、浓浓的眷念。近年来,古村保护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有识之士与时间赛跑,投身于文化传承保护事业。在他们的带动之下,一座又一座古民居、古厝敞开大门,重现生机,被赋予传承、弘扬乡土文化的新使命。而有了更多人气的传统村落,成为留住根脉、记住乡愁的最佳载体。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共同精神家园,这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共同呵护、共同努力。 重识朱子之道,让一个城市找回文化自信 10月18日,五夫镇朱子雕塑广场举行祭祀大典,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 10月17日,33对新人集体举行“朱子婚礼”。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雪梅 通讯员 金文莲 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是宋代理学宗师朱子(朱熹尊称)在福建写就的。福建享有“海滨邹鲁”盛名,朱子理学功不可没。 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朱子曾遭受过种种非议,特别是“文革”期间一些过激言论的误导,导致人们对朱子形象与朱子文化的认识发生偏差。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倍加尊崇,坚定文化自信,朱子文化得以重新焕发理性的光芒。 12月2日,央视《魅力中国城》热播。节目中,武夷山市委书记林旭阳化身“超级导游”,与“超级游客”大牛一同慢游武夷山,品读“双世遗”。他们瞻仰武夷精舍,漫步五夫镇,拥抱800多年前朱子手植的古樟树,游览兴贤书院,重走朱子巷,品尝“朱子家宴”…… “林旭阳书记那么自然、自豪、自信地推介朱子文化,这在改革开放前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城市有了文化自信,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说。 文化认同,朱子祭礼列入非遗 朱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构建了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为后人塑造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文化高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著名学者蔡尚思的这首诗句,揭示了朱子文化的重要地位。 “但朱子在世时就受到政敌打击,‘文革’期间‘批林批孔批朱熹’,朱子形象又被抹黑。作为朱子后裔,我们倍感压力,朱子故里的人也脸面无光。”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立华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重要的,便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正视、觉悟与自信的回归,实现了对儒学文化的重新认识,包括对朱子文化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尊崇。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社会各界对朱子文化的看法也随之转变。“朱子祭祀典礼”过去被认为是封建糟粕,现在被批准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朱立华说:“祭祀朱子活动,过去只有朱氏家人及民间小规模的私祭,政府工作人员大多敬而避之。现在完全不同了,地方政府不仅大张旗鼓地参与,还成为积极的推动者。” 今年恰逢朱子诞辰888周年,10月18日,一场以“儒道传天下·理学贯古今”为主题的朱子祭祀大典,在朱子故里武夷山市五夫镇隆重举行,来自全球的1000多位嘉宾和朱子后裔前来参加,盛况空前。当日,朱子雕塑广场鼓乐悠扬,全体祭祀官和学子们齐声诵读《朱子家训》,并致祭文,深切表达对伟大先贤的缅怀之情,对弘扬朱子文化的责任担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10月17日,33对新人集体举行“朱子婚礼”。 文化寻根,年年踏上朱子故里 今年7月29日,第11届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在武夷精舍开营。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主持开营式、敬师礼。来自海峡两岸20多所高校的100多名师生恭敬地行礼。 研习营队长、台湾大学朱书汉博士高举队旗,旗上飘扬着朱子家训——“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 台湾师范大学东亚文化与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崑将教授在致辞中说,两岸学子走朱子之路,走的是“灵根自植之路”“文化寻根之路”。 2008年8月2日,由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台湾朱氏文教基金会主办的朱子之路研习营,在武夷山开营。“11年来举办了11届,从最初的3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人。每位参加的学子都要发表一篇有关朱子思想学说的论文。教授们针对学生论文进行评析,师生双向交流,热烈而深入,借此发现并培养年轻的朱子学研究精英。”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朱美珍说。 有一位学子在心得体会上写道:“朱子用‘即物穷理’来解释格物,提出格物就是要穷理,也就是去了解事物的道理;穷理必须在事物上穷,不能脱离事物。‘即物穷理’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观察事物、思考其道理。这些言简意赅的注解,让我深受启发!” 还有学子说:“我以前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提法很反感。通过这次参学,我才明白,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是主张用反映社会共同要求的道德原则来克服违背公共道德的私欲。” “在朱子之路上体悟朱子之道,让很多学子消除了对朱子的种种误解,从而爱上了朱子文化。”朱美珍说。 近年来,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得到广泛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朱子后裔、朱氏宗亲以及“朱子学”爱好者、研究者来到南平。寻根之旅,成为朱子故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化复兴,带旺一方旅游经济 朱子孕育于政和,出生于尤溪,成长于建瓯,成就于武夷山,终老于建阳。他在世71年,其间在武夷山生活了近50年,在此从学、著述、授徒,实现成长、成家、成才、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 五十年时间积淀,武夷山朱子文化遗存遗迹类型齐全,既有民居、书院、寺庙、家祠,又有牌坊、街道、驿站、墓冢。武夷山市五夫镇是朱子文化遗存遗迹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中国历史名镇。 “这些遗迹遗存曾遭侵占、破坏,如今许多得到回归并整修,成为可视景观,并激活古镇的文化旅游。”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副秘书长朱燕涛说。 最早在五夫镇做导游的姜东成,对这个千年古镇发生的变化,有着最深刻的体验。 1998年,姜东成到朱子故居紫阳楼(紫阳书堂)参观,见到的是沉甸甸的“铁将军”把门。失望的他,只能透着门缝往里探,只觉无比深幽。此后又前往几次,皆怅然地无功而返。1999年,时任五夫镇党委书记的兰林和找到姜东成,希望他把紫阳楼好好管理起来,并把大门的钥匙交到他手里。姜东成从此成为民间推动朱子文化旅游的热心人。 20年后的今天,五夫镇作为朱子文化旅游开发重镇,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保护性地修复古镇古迹,建成朱子雕像广场,在旧址上重建紫阳楼,投资近5亿元的朱子文化园项目也在加紧建设中。 随着政府强势推动朱子文化的保护、开发,朱子文化的活态传承如星火燎原越来越旺。 10月17日,以“十全十美、朱子作证”为主题的“朱子婚礼”在武夷茶博园举行。33对新人严格遵循纳彩礼、纳币礼、亲迎礼及合卺礼四个经典环节,循古礼,复传统,共同完成一场沿袭千年人文经典的婚礼仪式。 作为朱子文化的精神产品,“朱子四礼”(敬师礼、成人礼、结婚礼、祭祀礼)通过精心打磨,既传承延续又与时俱进,做到新而不古、简而不繁,成为活化朱子文化的精品之作。 现在,“朱子敬师礼”“朱子成人礼”已在南平全市推广。今年暑假期间,万名武汉学生分批来到武夷山游学,还专程到朱子故里行敬师礼。 朱子文化品牌的打造与建设,有力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随着朱子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通,千年古镇五夫迎来大量的中外游客和朱子文化研学学生,游客量每年增长20%以上。当地农家宴、民宿、写生基地等兴盛起来,提高了百姓收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永泰庄寨,从深山走向联合国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雪梅) 11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福建省爱荆庄荣获2018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爱荆庄是永泰县保存较好的152座庄寨之一。作为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永泰庄寨能够扬名国际,与多年来政府和民间双方的推动密切相关。 统一名称,打响庄寨品牌 永泰庄寨始建于唐朝,明清持续建造,历史上总量超过2000座,现存较好的仍有152座,其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98座。 经历岁月沧桑,古民居摇摇欲坠,加上当时村民拆旧建新时有发生,由此引起永泰县高度重视。 2015年9月27日,永泰县古村落古庄寨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下文简称“村保办”)成立,由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张培奋兼任村保办主任。 张培奋上任“三把火”。其一,打造品牌,把庄、寨、堂、庐、厝、堡等这些防御性民居的名称,统一命名为永泰庄寨;其二,创建机制,倡导各主要庄寨成立保护与发展理事会,团结族亲、对接政府;其三,引智借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研究与开发庄寨文化。 创建机制,推动庄寨保护 “2008年后,我们族人开始零星修缮爱荆庄。2015年,按照村保办要求,成立爱荆庄保护与发展理事会。族人踊跃捐资400万元,加上政府奖补修缮资金183万元,爱荆庄保护性修缮得以顺利开展。”爱荆庄理事会执行会长鲍道文说。 几年来,鲍道文在爱荆庄接待中外游客3万多人次,成为庄寨文化的积极宣传者。他在鲍氏族亲中有很高的威望,在他的带动下,族亲们积极清理庄内杂物,拆除非原建房子,收集整理家风家训等。 热爱民俗文化的鲍国忠,20多年来一直收集与庄寨有关的器物和文献。现在,他把自家珍藏的500多件文物放在爱荆庄展出。这些老物件使爱荆庄成为原态博物馆,让游客兴趣盎然。 “理事会既团结族亲又对接政府,这个创举是复活永泰庄寨的关键,解决了庄寨后人与政府双方一头热的问题,产生了同频共振,极大地推动庄寨保护与开发工作。”张培奋说,充分发挥民智民力民资的作用,是活化庄寨、振兴乡村的关键。 目前,永泰已有28个庄寨注册成立保护与发展理事会。理事会在发动族亲集资修缮方面起主导作用,政府奖补资金额度则不超过年度项目实施总投资的50%。近几年来政府投入不到2000万元,却以小博大,有30多座重点庄寨基本上做到了不塌不漏不倒,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座。 引智借力,挖掘庄寨文化 今年9、10月间,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郑振满教授受邀到哈佛大学,连续两个月举办读书会,详解永泰庄寨历史文书。 近两年来,郑振满教授发现了十几万份珍贵的永泰庄寨历史文书。他带领厦大师生展开抢救、整理与解读工作,力图破解永泰庄寨的密码。 张培奋经常跑北京、进高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大咖一起研究与开发庄寨文化。 永泰县与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美院、美国哈佛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各类学术研究,创建大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借助高校的力量挖掘庄寨文化。更难得的是,聘请到国家文史馆研究员安家瑶为永泰庄寨发展出谋划策,做顶层设计。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教授对永泰庄寨情有独钟,为永泰庄寨编制了维修导则,并在白云乡竹头寨的卧云庄设立工作站。他对建成永泰庄寨生态人文博物馆,创建乡村振兴的“永泰模式”,充满了信心。 为了借智促发展,12月28日至31日,永泰将在白云乡的竹头寨及嵩口镇的月洲村召开“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届时将有众多的国内著名乡建大咖齐聚永泰,商讨如何借由庄寨平台,助推乡村振兴。 |
1978—1988 亲历 见证 记录 启示 1984年2月8日,邓小平乘鹭江号游艇考察厦门港,听取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左)的汇报。 厦门日报李开聪 摄 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史上永远铭刻着一位伟人的身影。那是一个春天,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1984年2月7日,年届八十的邓小平同志搭乘从广州出发的火车来到厦门。2月9日,他在厦门特区发祥地挥毫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邓小平厦门视察之行及其题词,激励着一代代特区人不懈奋斗,推动着厦门从昔日偏居东南的滨海小城,发展成为今天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 1981年8月1日,驻闽部队在福州五一广场举行阅兵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4周年。福建日报黄海凌 摄 上世纪80年代初,等待看电视的人们。泉州晚报 林水坤 摄 1982年11月,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的职工在环形流水线上工作。这家成立于1981年2月的公司,是全国电子工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日报 周映丁 摄 198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电视机普及率还很低,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分别只有17.2台和0.8台。 1988年2月11日,福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首次公开拍卖大会。中新社 杨北钊 摄 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形式的正式出现是在1987年下半年,当时深圳市率先试行了这一办法,使土地供应改变了以往只能依靠行政划拨的做法,引入市场机制,从而正式拉开了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上世纪80年代初,古田县食用菌栽培试验场,用玻璃瓶栽培银耳获得成功。其栽培技术逐步在全国推广,古田成为全国银耳重要的栽培基地。闽东日报 夏念长 摄 古田是个山区农业大县,耕地匮乏、人均资源较少,如何发展农业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成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最大难题。于是,古田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水果、水产、蔬菜等特色产业,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上世纪80年代,闽北的木头多数靠闽江水漂运到福州。闽北日报 范崇智 摄 1988年4月5日,福州马尾造船厂建造的我国第一艘5000吨级直达货轮“江海一号”在马尾港顺利下水。福建日报 黄天色 摄 由于采用了最新的江水净化设备,“江海一号”能防止长江水域泥沙沉积,具有吃水浅、机动灵活等优点。使用这种船可以江海直达,改变以往货物分段运输的方法,使船舶营运组织更为简便,帮助用船部门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全新的观念,文化生活也开始多样化,过去不敢展示的人体美,也逐步开放。1985年,首次举办的全国健美锦标赛在福州举行,让封闭的福建人眼球一亮。中新社 赖祖铭 摄 1985年的福州五一广场服装市场。 福州日报 杨婀娜摄 穿过岁月风雨,追寻历史真迹,回溯难忘经历,触动心灵记忆。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作为时代变革的亲历者、见证者与记录者,我们撷取了我省新闻战线上的40位新闻摄影记者拍摄的作品,再现这个伟大时代波澜壮阔的变迁历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1989—1998 亲历 见证 记录 启示 福建日报 祝敏松 摄 上世纪90年代初,公用电话亭开始在街头出现,当时固话还未普及,传呼机市场已经繁荣起来。街上,别着传呼机的人们收到呼叫后,到处找公用电话亭回电的场面,相当常见。 学车热 中新社 郑祚声 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学车既贵又烦琐,光报名就要等上几个月。但从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汽车进入平民家庭,开车开始和英语、电脑一起成为“世纪三大必备技能”,被更多人所推崇。 1997年厦门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图为人鸟同乐的场景。新华社 张生贵 摄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大厦之门,流光溢彩。1997年厦门市获评“国家园林城市”,2002年获评“国际花园城市”与“中国人居环境奖”,2004年获评“联合国人居奖”,2007年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3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请“110”评评理。 福建日报 林辉龙摄 1991年1月,任漳州市公安局芗城分局治安巡逻中队长的郭韶翔自掏腰包,在漳州市电视台播放了将当地110报警台更改为110报警服务台的广告,并向全市人民作出承诺:“市民有困难,需要警察帮助的均可拨打110。”1996年,“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漳州110”被国务院命名为“人民的110”,在全国推广。 梅坎铁路铺下第一轨。闽西日报 李永安摄 梅坎铁路,西起广东省梅州市,东至福建省永定县坎市镇。梅坎铁路于1998年4月开工,2000年7月竣工通车,使我国东南沿海铁路连成一线,将厦门、汕头、深圳、珠海、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与梅州、龙岩等革命老区连接起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1994年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现场 厦门日报 梁伟摄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最早发端于1987年9月8日由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四个地市主办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1991年,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厦门作为举办口岸级贸洽会的国际招商城市之一。这样,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由省内区域性的洽谈会升格为口岸洽谈会。1997年,第一届投洽会正式举行。国家外经贸部将福建省投资贸易洽谈会升格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并作为投洽会的主办单位,倾力打造这一全国性国际投资促进活动。 福州西湖公园交谊舞 新华社 李开远摄 1996年,晋江机场正式开通民用航班,首航飞往北京。泉州晚报 吴刚强 摄 作为侨乡福建泉州对外交流交往的空中“黄金通道”,2018年12月7日,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700万人次。 佳通轮胎,始创于新加坡,1993年进入中国,1995年成立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湄洲日报 徐学仕摄 紧盯行情的股民(1992年)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 潘朝阳 摄 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证券、股票,这些东西好不好,“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1999—2008 亲历 见证 记录 启示 奥运火炬来了!福建日报 陈信云 摄 2008年5月11日,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福州站传递活动隆重举行。福州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把这一天变成了一个盛大的狂欢节,到处是一片欢乐激情的海洋。 2001年9月,厦门,海峡两岸歌仔戏同台交流。这是两岸歌仔戏在分隔多年后首次交流表演。福建画报赖小兵摄 首批西藏班学生毕业返回西藏,临别时与列东中学老师依依不舍。 三明日报 周志鸿 摄 创办内地西藏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全国21个省(市)的127所初高中、中职学校举办了西藏班,170余所高校招收西藏班(校)学生,在校生达3万名,累计为西藏培养输送中专及以上各类急需人才近4万人,形成了包括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专科、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内的内地办学培养人才新格局。 2004年,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机械手雨感器安装操作平台自动化生产线投入生产。新华社 张国俊 摄 龙岩高铁项目开工。 闽西日报 王毅 摄 2006年12月,连接福建龙岩与厦门的龙厦铁路开工建设;2012年6月29日,正式通车运营,旅客列车全程运行时间由约5小时缩短至90分钟。龙厦铁路的建设对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拓展厦门港的经济腹地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2008年9月1日,厦门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快速公交正式投入使用。厦门日报郑晓东 摄 作为国内首个采取高架桥模式、一次成网的BRT系统,历经10年发展,目前厦门BRT日均客流已达28万人次,总客流近10亿人次,以全市5%的公交运力承担了全市15%的公交客运量,促进了岛内外一体化。 2004年6月18日,来自惠安县螺阳镇的林华天(左一),虽是个年过半百的农民,但他的最新环保型卫生间与厨房垃圾处理器有三项发明已获得国家专利,他很想找个合作伙伴投入资金共同开发新产品和市场,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带着发明资料赶来参加“6·18”交易会。 福建日报关建东 摄 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2004年)闽南日报 蔡文原 摄 渔排上的“希望小学”。 闽东日报 李民雄 摄 2001年5月9日下午,一群背着书包的外地籍养殖户孩子高高兴兴地乘船回到他们生活的渔排。闻名遐迩的宁德市三都澳海上渔排养殖区,诞生了一座蓝色的希望小学,面临失学的82名外地籍养殖户的适龄儿童圆了读书梦。 2007年改造前的福州老澡堂 海峡都市报黄孔瑜 摄 2010年6月,福州7座温泉老澡堂,按照百年老店的统一设计标准进行外立面、招牌以及内部布局的改造提升,增加体现福州温泉历史文化的元素,形成具有福州特色的老字号澡堂系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2009—2018 亲历 见证 记录 启示 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在福州市军门社区考察时走到市民们中间,与大家亲切握手。 福建日报张永定 摄 2014年1 1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平潭综合实验区和福州市,深入口岸、码头、企业、社区考察,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依法治国、推进作风建设进行深入调研。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培育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合力,把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地铁时代来了 福州日报 叶义斌 摄 2016年5月18日,福建首条地铁——福州地铁1号线(一期)南段正式开通试运营。由此,福州正式迈入地铁时代。201 7年12月31日,厦门地铁1号线开通。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将发力轨道交通建设。 “妈祖下南洋”首站在吉隆坡举行 湄洲日报 蔡昊 摄 2017年6月30日—7月7日,“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丝沿线国家的重要节点城市成功举办。这次活动以“妈祖文化 海丝精神 人文交流”为主题,被誉为“千年第一回”的跨越国界、跨越族群、跨越层级、跨越时空的对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外民间交流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7年5月25日17时58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穹顶吊装成功,这标志着该机组已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是全球唯一按照计划进度建设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工程。 福建日报周明太 摄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综合服务大楼。 新华社 姜克红 摄 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从此成为中国大陆境内继上海自贸试验区之后的第二批自贸试验区,总面积1 18.04平方公里,包括平潭、厦门、福州3个片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2017年9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鼓浪屿向厦门市颁发世界遗产证书。福建日报 施辰静 摄 截至目前,福建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地貌(泰宁是组成部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仰、福建南音、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等。 2018年8月5日,金门各界人士代表共启通水阀门,福建向金门正式供水,同时写下两岸民生交流合作的历史新篇章。 福建日报 游庆辉 摄 金门与晋江,隔围头湾相望,最近处仅5.6海里。长期受困于资源性缺水的金门民众,深怀从大陆引水入岛的梦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时,就十分牵挂金门同胞的饮水用水问题,对福建向金门供水工作,从提出论证到具体措施,多次部署、亲自推动,体现了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办实事的真挚情怀。 2018年6月12日,晋江城市展馆内显示着晋江上市企业市值指数。中新社张斌 摄 晋江,论规模只是泉州所辖的一个县域小城,自古人稠地瘠,促使晋江人逐渐走向海外,“十户人家九户侨”。过去40年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晋江经济增长1 300多倍,“拼”出千亿产值,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的领先者。“晋江奇迹”背后离不开几个关键词:拼,诚信,守实体,创新创优,政府“引路人”。晋江现有46家公司已经完成上市,数量居中国县域首位,总市值超1800亿元;“新三板”、天交所、海交所挂牌企业达78家。 2018年9月3日,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陈奕廷,在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南街派出所领到了他的台湾居民居住证,这也是我省发出的第一张台湾居民居住证。 福建日报王毅摄 2018年8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并于2018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又一项为港澳台居民谋福利的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措施,目的就是要让港澳台居民能够在居住地享受到与内地(大陆)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和便利。 2016年11月15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一个由欧美、中东、东南亚、南亚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从业者及境内外90多家媒体人士组成的“海丝”旅游资源考察团抵达这里,展开为期两天的“海丝”之旅。 泉州晚报张九强摄 |
推动永续发展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洪东妹) 生态是福建的烫金名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 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路上,我们也走过弯路。毁林开荒、粗放发展、水土流失……生态警钟一度敲响——人与自然,该怎样相处? 改变,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实。在“两山论”思想指引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共识。 于是,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长制,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深化林业改革,扩大生态公益林保护范围,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创新机制,多管齐下,综合发力,让八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从本世纪初率先提出“生态省”战略构想,到2014年获批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路上,福建一直走在前列。 作为中国最绿的省份,全国唯一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全优的省份,我省优秀生态资源正释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经16年探索,搞活了山林。农民靠山吃山,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漫山开遍“绿色银行”,“生态美、百姓富”得到有机统一。 实践证明,只有守好绿色,以“绿”生“金”,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实施绿色变革,推动永续发展,福建人有底气。 作为闽东赛江源头的寿宁县,一度是全省水土流失重灾区,1986年与长汀县同时被国家列入南方6省12县“以工代赈”治理水土流失的受援县。30多年来,寿宁县发动群众通过植树造林方式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当地百姓开荒种树的故事不胜枚举,有“树痴”美名的徐道球,就是他们的代表—— 徐道球30载种树20万株 徐道球绿化的500亩梧桐坑山场。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吴通华 文/图)“小雪”节气过后,山间渐冷,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影子,地面铺上一层金黄的松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片林子土层薄,种植杨梅、橘子、桃子、李子等经济林效益都不好,但用来种植松树、杉木、毛竹,长得很快。”正在山上劳作的寿宁县坑底乡坑底村农民徐道球谈起他的“生态经”。 现年65岁的徐道球守护这片青山已30多个春秋,他年复一年地坚持植树造林,不仅让600多亩荒山变成了森林,还走出了一条向林下要经济、要效益的致富之路。 敢叫荒山披绿装 徐道球小时候家里穷,小学毕业后就跟随父母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养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早出晚归地耕作,每年单稻谷就能收获六七千公斤,成了远近闻名的劳动能手。 1984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徐道球正准备上山,坑底乡归洋村村主任匆匆来到他家,说有件重要的事需要他帮忙。 原来,早年归洋村曾组织村民在后门山开辟了150多亩集体林场,种植松树和杉树,但由于交通闭塞、管理不善等原因,林场遭滥砍滥伐几近全毁。要保住林子,就要找人来承包。 看到村主任心急如焚的样子,徐道球放下当天要干的活,与他一起来到归洋村。 “如果你不承包,我们只能将林子全砍了烧炭卖。”村主任说。 看着眼前光秃秃的一片树桩,徐道球无比痛心。“好,这片林场我来承包!”他当即答应了村主任的请求,并筹集1万多元与归洋村委会签了承包合同。 从此,徐道球与这片林子结下不解之缘。他花6000多元开通了归洋村到林场的机耕路,在林子里搭起小茅屋。两年间,被毁的林木全部补上了树苗。归洋村离坑底村较远,为了护林、耕作两不误,农忙时节,他还雇人帮忙护林。在他心里,管好林子,不单是对归洋村的承诺,更是出于对每一棵树木的挚爱。 经过近20年努力,150亩林子长得郁郁葱葱,焕发出勃勃生机。2003年7月,徐道球以低价将林权转让给归洋村委会,完成了他当初的承诺。 归还林场后,徐道球回到坑底村。没有林子可管,他觉得生活似乎少了什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花菇产业在坑底乡崛起成为主导产业,人们砍树种菇,山上的树木一年年减少。 “带动村民种树,把所有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已届知天命之年的徐道球,心中有了一个“宏伟蓝图”。 2004年6月,他与3个村民一起承包了坑底村梧桐坑的200多亩荒山,全部用来种植松树、杉木。不久,徐道球又选择梧桐坑另一片荒山,在乡林业站支持下,他投入10多万元,开荒300多亩,并开通机耕路,建造小木屋,再次在山上安营扎寨。 “湾种毛竹,岗种树。”有着丰富经验的徐道球,给每座山头做了科学的规划。他在各个山头种松树和杉树,在山腰处种毛竹。 “坑底海拔高、土层薄,新开垦的土地必须追肥。”在山坡上,徐道球指着一丛丛树苗说,“为了开源节流,我在林子里种上大豆、马铃薯、梨树、桃树、油柰,还运来菇脚当肥料,埋到每棵树木、毛竹的根部。” 30多年来,徐道球以山为家,在600多亩荒山上种树20多万株,如今已成林的有15万多株。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走在自己亲手种植的山林中,徐道球心情舒畅,满脸笑容。 林下养殖收入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至理名言在徐道球身上得到有力佐证。 林木一年年长高长大,荒山变绿了。2005年开始,徐道球在山上养起了猪、牛、羊、鸡、鹅,山下养鱼、虾,发展循环经济。猪、鸭、鹅吃农作物,牛、羊吃草,鸡吃昆虫,禽畜粪便肥林。目前林子里生猪存栏10多头,羊30多头,牛11头,鸡30多只,鸭、鹅50多只。徐道球把畜棚禽舍分别建在不同的地点,让林木发展与畜禽养殖保持生态平衡。 海拔较高的山头土地贫瘠,不利于林木生长。徐道球想了个办法。2014年,他从山间引来泉水,往每个山头迁一个鸭、鹅舍。记者现场看到,一个约100平方米的禽舍用铁丝栅栏围着,周边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徐道球说:“实践表明,羊栏和鸡、鸭、鹅舍搭到哪里,林木、毛竹就长到哪里,而且长得特别旺盛。” 不仅林木长得好。山头上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养的鸭、鹅肉香味美,供不应求。近十多年来,徐道球依靠林下养殖,每年都有5万~8万元的收入。 每天早晨7点起床,先喂猪、鸡、鸭、鹅,接着将羊赶到山脚下放养,然后回到林子里忙活。晚上,赶回羊群,回到小屋,伴着虫鸣、松涛歇息。徐道球觉得,这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寿宁是个山区县,靠山吃山,但总得有东西可吃,山头没有绿起来,一切都是空谈。”走在林间小道上,徐道球讲述着一个农民朴素的“山海经”。他望着眼前这片林子,眼里满是柔情,仿佛每一棵树都是自己的孩子。 “我种树的目的,就是将林子作为生态林保护起来,也算是为国家做一份贡献。”徐道球说,“树木成林了,我也尝到甜头,心里没有什么遗憾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从传统养鱼、泥地养猪,再到今日生态养鱼,30多年来,林顺兴目睹了家乡河水从清变浊,最后不得不治理的整个过程 摘下污染帽 养活生态鱼 拆了猪栏,林顺兴夫妇二人安心养起生态鱼。 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詹国兵 杨明泉 摄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詹国兵 杨明泉 文/图) 打开投食器,启动开关,随着饵料散落,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鱼群跃起,争相抢食……在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林顺兴的养鱼基地里,每天都会出现这样壮观的场景。 “时隔十年,吴丹溪的水又清了,我又能养鱼了。”作为南平市整治延平区畜禽养殖污染攻坚战的亲历者,林顺兴庆幸自己又回归了老本行。 一头扎进养猪大潮 1992年,年仅20岁的林顺兴承包了5亩鱼塘。“当时镇上养猪的人并不多,好生态就是养鱼的关键。”林顺兴说,随后的四年时间内,他的鱼塘扩张到了60亩。 但传统养鱼之路没有让他走得太远。 炉下镇位于闽江上游。上世纪90年代水口电站建设,延平区成为全省第二大库区,炉下镇是库区移民重镇之一。库区失地农民要找出路,生猪养殖成为首选。2007年前后,炉下镇上游6个村的村民群起养猪。 “养猪能致富,当时养猪还有补贴呢。谁家没养几头猪?”随着镇上猪栏越建越多,林顺兴发现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流进鱼塘的水养不活鱼。 他不得不堵塞引水管,靠接蓄雨水养鱼,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由此,养鱼量大幅度减少,林顺兴不赚钱反亏本。 “当时吴丹、罗坑、洋头三溪水体均为劣V类,水体污染超出正常指标70多倍,怎么养得了鱼?”炉下镇党委书记何宏说。 昔日美丽的吴丹溪,变得像泥浆一样浓稠,散发着恶臭。2010年,林顺兴迫不得已在鱼塘边也建起养猪场,一头扎进养猪大潮。 全镇第一个卖猪人 2012年以来,炉下镇养猪热度不减,仅下岚村就存栏近20万头。 生猪存栏量大大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给生态带来了极大破坏。林顺兴敏锐地观察到,到吴丹溪和周边流域考察监测的人越来越多。 “我是真不想养猪啊!猪价波动大,亏亏赚赚,算到头不仅没赚多少,我们夫妻俩的身体反倒拖垮了。”去年正月初九,林顺兴咬咬牙,把存栏的430头生猪,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全部卖出。 “别人都不卖,你急什么?”正月里猪价不好,全村人都无法理解他的举动。 然而,就在林顺兴卖猪后一天,南平市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攻坚战,在延平区打响了。林顺兴因为是全镇最早卖猪的人,备受瞩目。 去年上半年,延平区拆除了4469家养猪场,削减生猪216万头。林顺兴所在的炉下镇,共拆除1604户猪栏,削减生猪80多万头,炉下镇一跃成为“无猪镇”。 通过集中整治,吴丹溪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目前稳定的Ⅲ-Ⅳ类。 到去年5月,延平区境内20条受畜禽养殖严重污染的小流域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创下全省畜禽污染集中整治时间最短、力度最大、成效显著的战绩。 还是得吃“生态饭” 大量养殖场拆除,阻断了污染源,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但也为退养户寻求新出路设下难题。 “有污染的产业肯定是做不成的,还是得吃‘生态饭’。”林顺兴思前想后,决定重拾自己的养鱼事业。 在清流、龙岩、漳州等地做完市场调查后,他从厦门引进高效循环流水生态养鱼新技术,前后投入110万元,对传统鱼塘进行技术改造,搭建4条流水槽,开启仿生态工厂化养鱼模式。 林顺兴一边向记者演示手机里的鱼塘监测软件,一边说:“现在搞数字化养殖,用手机就可以查看鱼塘的溶氧值、水温等数据变化,数值一有异动就会发起警报,晚上再也不用熬夜守鱼塘了。” 鱼塘里的高科技,让林顺兴夫妇俩养鱼事半功倍。 “过去鱼塘养鱼的溶氧值不好控制,鱼苗的存活率低。”林顺兴说,如今水槽配置推水增氧设备,让塘水在合理的溶氧值区间24小时循环流动,鱼苗的成活率达到98%。人工模拟的溪流环境,让鱼儿逆流而上,成为肉质紧实的“跑步鱼”。 林顺兴深谙“养鱼先养水”的道理。鱼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随着水流推向水槽末端的集污区,经过污水循环处理,鱼塘保持最佳水质。 “循环水鱼塘养出的鱼,肉质细嫩,没有土腥味,养到三个多月就可以上市。虽然单价比市售的同类鱼高1元钱,还是供不应求,鱼儿被福州的餐厅早早订购一空。”林顺兴说,4条循环水养鱼塘年产量在10万公斤以上,是过去传统养鱼产量的10倍。 尝到甜头的他,计划再建8条工厂化渔场养殖生产线,预计年产鱼量可达200吨。 “绿水青山环境下养出的生态鱼,是最好的招牌。”林顺兴说。 |
福建农行微改造后的营业网点 全国农行首张金穗惠农——社会保障卡在福建泉州面世。 支持晋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 农行工作人员向农户介绍金融产品。 组织惠农团队下乡办理业务,宣传金融知识。 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高速发展经济奇迹。福建是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得益于改革开放,福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初的偏远落后发展成今天的崛起东南,在全国的发展格局中,地位不断提升。 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行福建省分行自恢复建制以来,根植八闽沃土,践行伴您成长,在福建改革开放进程中切实发挥了国家队、主力军作用,自身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成长、发展、壮大,由最初的1300多人发展到目前14400人;从恢复建制初期的9个市(地区)支行、5个郊区办事处,到现在下辖9个二级分行、91个一级支行、670个营业网点,本外币各项存款达3791亿元,各项贷款达3521亿元,辖内网点网络覆盖广阔、业务范围涵盖广泛、服务功能齐全、经营实力强劲、品牌形象良好。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农行福建省分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力普惠金融,关注社会民生,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努力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 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 福建因历史原因,长期重大项目短缺,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偏轻。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持续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新区等改革开放平台建设,加快赶超步伐。福建农行全力对接好福建“六区叠加”的国家战略,全力支持公路、铁路、电力、能源、旅游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积极推动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累计向福清核电、宁德核电、农村电网、风电等项目发放贷款294亿元,向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发放贷款336亿元,向城市基础设施、水利等项目发放贷款224亿元。2017年8月,农总行与福州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福州老城提升改造和新区开发提供2000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性授信,目前已完成56个签约项目对接,审批项目23个、金额202亿元。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长期以来与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有着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福建农行紧紧抓住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专设自贸区片区分行并升格高配,由省分行直管;与自贸区内的境外银行合作,发挥境内外联动融资优势,推广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与自贸区内重点企业签订业务合作框架协议,服务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近5年福建农行已累计实现国际结算量845亿美元,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1438亿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始终以扶持民企为己任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占比近三分之二,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要求,也是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履行大行责任的客观要求,更是福建农行加快自身有效发展的内在要求。一直以来,福建农行坚持把民营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专设普惠金融事业部,在二级分行及以下设立普惠金融专营机构,优先安排信贷规模,单独配置专项信贷计划,并通过优惠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流程、创新担保方式、下放审批权限等方式,缩短民营企业融资链条,降低民营企业总体融资成本,实实在在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福耀玻璃、中景石化、浔兴拉链、盼盼食品、九牧厨卫等知名民企,从小到大、转型升级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都有农行扶持的身影。目前,福建农行民营企业贷款占全行法人贷款的比重达到40%,民营企业贷款客户数占全行法人贷款客户数的比重高达80%。 晋江是泉州所辖的一个县域小城,改革开放40年,经济增长1300多倍,拥有5万多家民营企业。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深入晋江调研,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弘扬“晋江经验”,福建农行一直在实践。2018年9月底,福建农行在晋江启动全省农行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能力试点工作,按照“做真做实、真做客户、做好客户、做好创新、做好普惠、做实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形成业务可操作、客户能接受、政府能认可、风险可控制的小微企业服务方案,再向全省推广。 始终以服务“三农”为使命 服务“三农”是党和国家赋予农业银行的神圣使命。福建农行是全国农行首批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行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行、示范行,61.1%的支行、66.3%的营业网点、55%的员工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目前县域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332亿元、1979亿元,占全行存、贷款总量的比重为61.5%、56.2%。 福建农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长期坚守、精耕细作、持续探索,紧紧围绕福建省农业产业特色,坚定不移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一号工程”,在全省全面推广实施“一县一快农贷、一特色产业一快农贷”,大力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有效破解了农户“担保难、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海资源丰富,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同时,受丘陵地貌限制,农业生产比较分散,农户种养殖规模都不大。全省475万户农业经营户,规模农业经营户只有13万户;同时传统农户小额贷款对象分散、缺乏抵押担保、工作量大的难题亟待破解。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农总行于2016年8月在泉州安溪首创推出“金穗快农贷”(茶农)产品。为把“快农贷”从个别县、少数产业推广到全省所有县市和主要农业产业,使“快农贷”惠及更多的农民,2017年10月,福建农行提出在全省推进“一县一快农贷、一特色产业一快农贷”,并先行在三明开展试点,2018年1月,正式向全省推广。目前,福建农行“快农贷”余额72亿元,支持65个特色农业产业、超7万户农户,实现了全省县域全覆盖。“快农贷”因其业务办理快、服务范围广、纯信用免担保、利率优惠等特点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7年6月,金穗快农贷项目被评为福建省金融创新奖。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纳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创新金融服务,实施精准扶贫,福建农行不遗余力。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精选的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扶贫定制茶园”,是福建农行精心打造的一个精准扶贫模式。在下党村全国首推“扶贫定制茶园”新举措后,福建农行专门为其量身打造了全省第一个村级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搭建金融服务平台、银村结对共建、党员驻村联户等措施,开展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主动融入福建省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福建农行多措并举。聚焦精准扶贫,做好“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光伏扶贫小额贷款”,共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7390户、4.7亿元;全省23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支行贷款余额达307亿元。实施“一村一金融服务方案”,挂钩帮扶284个贫困村,发放农户贷款6749户、5.8亿元。推进产业金融扶贫,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引领一批、支持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批、支持规模农户帮扶一批等方式,带动扶贫开发重点县产业发展。支持省级以上重点扶贫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7家;支持专业大户543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05个、造福工程14个,促进当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开展“百名助学”和“百场送教”“双百”行动,累计举办316场送教活动,发放贫困户助学贷款873万元,捐助274万元支持贫困地区教育设施改善和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 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福建省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福建农行依托福建丰富的山海资源和文化积淀,把县域旅游金融服务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助力“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围绕“革命圣地”红色旅游、“丹霞地貌”橙色旅游、“海丝起点”蓝色旅游和“美丽乡村”绿色旅游打造“四色”旅游金融服务品牌,已发放县域旅游贷款83亿元,实现了县域5A级旅游景区服务全覆盖。福建农行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全面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七大行动”方案。加大对农村供水供电、垃圾发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县域城镇化贷款余额达333亿元。大力支持农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专门制定十大特色农业产业信贷政策指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覆盖率达73%。稳步推进13个国定试点县(市)“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发放贷款4600多户、12亿元。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上线“惠农e通”服务点3241个,上线聚合支付服务点7960个。 始终以服务客户为宗旨 服务是银行的立行之本。福建农行认真落实农总行党委关于新时代零售业务和网点战略转型的决策部署,把“创服务品牌”作为提升全行竞争力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来抓,围绕打造最好的服务环境、最好的服务流程、最好的获客渠道、最好的服务产品、最好的服务团队“五个最好”,调整优化网点布局,推进网点智能化转型,改造网点运营流程,提升网点综合营销服务能力,着力构建“环境美、服务优、效率高、口碑好”的“四佳”网点。经过微改造的网点,统一设立“智能服务岛”,打造集引导、操作、服务、营销为一体的“一站式”网点服务核心区,在“智能服务岛”集中布放新一代超级柜台、叫号机、网银体验机、智能服务柜及移动超柜等智能机具,既能最大限度“把空间留给客户”,又能让客户充分享受金融科技带来的便捷服务。福建农行还制定出台了56项制度办法,优化了21项业务流程,上线了泉州惠农社保卡“一键换卡”、福州交通罚没款“E码通”等重点项目,有效解决500万张惠农社保卡补卡换卡难、交通罚没款排队等候时间长等问题,大大提高了业务办理的效率,客户平均等待时间减少了近6分钟,客户体验明显提升。 回顾来时路,砥砺再出发。福建农行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福建“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战略,以持续稳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助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福建日报)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跨越式发展。在这幅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中,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发展,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凝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万千笔墨。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业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导,包括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在内的多元化、分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市场存量规模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从改革初期部分企业试点发行股票,到沪深证券交易所设立,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稳步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股市总市值跃居世界前列。我国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黄金市场也在金融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体系逐渐完善,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发挥。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尽管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看,我国金融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市场各项制度建设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仍需提高,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紧紧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核心,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必须要推进各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提高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发达的金融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显著特征,是激发金融体系内在活力和动力的重要条件。在下一步改革开放中,各方要继续培育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协调推进货币、股票、债券、保险、外汇、衍生品和黄金等市场发展,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好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必须要高质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形成股权融资、推动高科技等新兴行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主渠道。去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要以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必须要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价格改革始终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利率和汇率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价格,是有效配置国内国际资金的决定性因素。推进这两大价格改革,有利于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就需要从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入手,继续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市场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足监管短板,消除监管空白。特别是要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牵头抓总下,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确保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经济体系强,金融市场必须强。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快建设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不断创造金融改革发展新辉煌。(福建日报) |
作为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外汇市场生于毫末、起于累土,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紧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根据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推动外汇市场深化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宏观调控、资源配置、汇率形成和风险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把握 外汇市场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没有外汇市场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为配合外贸体制改革,1979年,我国改革外汇分配制度,实行外汇留成管理,由此逐步产生了外汇调剂业务,萌生了外汇调剂市场,这是我国最早的外汇市场。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形成了银行对客户市场,同年全国统一的、以电子化交易为平台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运行,保障了外汇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市场情况合理流动。2005年,我国重启汇率市场化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汇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市场进入新的更高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立足汇率弹性增强后企业的多样化避险保值需求,通过政策设计与银行创新互动,点面结合,全面激活外汇衍生产品创新。2013年增加货币掉期本金交换形式,2014年进一步支持银行为企业提供买入或卖出以及组合等多样化期权业务,2018年允许远期结售汇到期交割方式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全额或差额结算,进一步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外汇风险。 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已具有即期、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等基础产品体系,基本满足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汇率风险需求。2017年,国内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外汇交易量24.1万亿美元,较1994年增长134倍,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分别为3.8万亿美元和20.3万亿美元,即期和衍生品分别为9.5万亿美元和14.6万亿美元,衍生产品交易量占比上升至历史最高的61%,市场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为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和支持市场主体适应汇率双向波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40年来,我国外汇市场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向持续扩大开放。企业、个人在跨境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中的外汇交易需求在外汇市场上被充分、有序吸纳;同时,作为市场核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逐步改变早先单一银行的参与者结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入市交易,多元化的分层结构逐步形成。 交易、清算、信息等金融基础设施是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的基础,健全基础设施始终是外汇市场发展的一个重点。2013年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试运行交易确认业务,降低外汇市场操作风险。2014年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净额清算业务的参与主体和产品类型,试点开展中央对手清算业务。2015年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标准化外汇掉期交易功能。2016年继续推出标准化远期和期权组合交易,同时开展交易冲销业务,支持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建设,稳步发展集中清算业务。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已具有国际市场主流和多元化的交易清算机制,交易后确认、冲销、报告等业务也广泛运用于银行间市场,提升了市场运行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外汇市场在40年发展进程中,紧扣防范金融风险主线,不断改进市场监管,努力创造公平、透明、竞争的市场环境,自1994年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体系以来,有效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外部冲击,始终未发生由市场自身运行引起的重大风险事件。同时,积极培育行业自律,201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职业操守和市场惯例指引》发布,2016年,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成立并发布《中国外汇市场准则》和《银行间市场(批发市场)交易规范专家组工作章程》,建立了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并行的外汇市场管理新框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始终坚持 市场化改革方向 四十年来,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实体经济改革开放而持续推进,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进程相衔接、与之配套并为之服务,呈现出一个内部连贯、逻辑一致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外汇市场,既反映出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产品、基础设施等各类市场要素全方位发展的充分认可,也说明我国外汇市场已不仅仅是基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被动接纳,而是全球外汇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我国外汇市场40年的历程,发展经验令人欣喜。 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这一重大理论突破为新起点并不断完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外汇市场在40年的发展中,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外汇调剂业务,到1994年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到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再到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外汇资源的体制机制。 始终坚持将服务实体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实体经济对外汇市场的基本和核心需求是有效配置外汇资源和防范汇率风险,如何满足这种需求,既不是简单地什么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也不是一味迎合逐利需求让外汇产品眼花缭乱。从实体经济和外贸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衍生逐步发展外汇市场,避免外汇市场发展脱实向虚。 始终强调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相配合。过去40年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有快有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与汇率改革保持协调,为主动、渐进、可控推进汇率改革创造市场条件,既不能超越也不能滞后。如,2005年汇率改革后,发展外汇市场的节奏就主动加快一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节奏就主动放慢一些。 始终强调与其他金融改革和发展协调推进。我国的改革是系统性的体制转轨,对整体配套关系的要求比较高。外汇市场作为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要与其他领域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协调推进,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节奏和机会窗口,没有一个整体有效的金融体系支持,外汇市场建设很难单兵突进。在推进外汇市场改革过程中,各项政策的选择、设计和推出时点,都是充分考虑了与其他改革的协调配合。 准确把握信息科技的时代潮流。国际外汇市场是一个已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行业,仍保留了许多传统交易模式。1994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之初,准确把握技术进步为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在交易模式选择上不拘泥于传统,引入电子交易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实现了大规模的电子化交易平台,为市场参与者享受高效率、低成本的市场环境提供了技术红利。 推进外汇市场 进一步深化发展 外汇市场的核心功能是为市场主体提供本外币兑换和风险管理渠道。回顾过去,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外汇市场交易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是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增长,直接带动了外汇交易的增长;二是2005年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市场主体管理汇率风险促进了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三是随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境内外投资者进入外汇市场开展本外币兑换和风险管理。外汇市场在这三个因素的带动下快速发展,有效服务和支持了实际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改革开放。 专家表示,展望未来,应积极把握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对外汇市场发展提出的机遇与挑战。首先,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后,主动管理汇率风险将成为市场主体的“必修课”,由此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持续、稳步发展。其次,资本市场加快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市场,将为外汇市场发展增加新的参与主体并释放交易需求。再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的广泛使用将促进全球人民币外汇交易,推动离岸与在岸市场的融合发展。面对机遇与挑战,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表示,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以拓宽交易范围、丰富交易工具、扩大市场主体、推动对外开放、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监管为重点,继续推动外汇市场深化发展,服务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福建日报) |
砥砺奋进逐浪潮,栉风沐雨勤耕耘。改革开放以来,工行福建省分行与八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深深植根于福建这片沃土,拼搏奋斗,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历史嬗变后,工行福建省分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坚持以服务支持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践行“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信念,自觉把为客户提供卓越金融服务作为永恒的使命和追求。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工行福建省分行将继续扎根八闽,彰显大行情怀、担当大行责任,书写更为绚丽的华彩乐章。 做实体经济的金融后盾 手擎促进经济发展的号角,脚踏一方建设的热土。工行福建省分行积极响应规划部署,围绕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主动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四大板块”、“三大支撑带”,积极服务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响应国家降杠杆号召,强化发债配套服务,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效。 突出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工行福建省分行强化全行重点项目贷款的营销协调工作机制和营销会商机制,积极支持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有效地服务了实体经济。至10月末,投放省级重点项目34个,累放金额86.2亿元。 响应国家降杠杆号召,强化发债配套服务。工行福建省分行积极参与福建省政府债券承销发行工作,协助地方政府调整债务结构,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为福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力。2015至2018年该行连年取得福建省公开发行地方债的主承销商资格。其中,2018年合计承销福建省政府公开债96.48亿元,占福建省政府地方债公开发行量的21.65%,居市场第一,充分发挥了国有大行在金融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与大企业同呼吸、与大行业共命运,工行福建省分行主动共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交流对接的机会。通过召开银企洽谈会、座谈会、对接会、产品推介会等形式,实现了银企面对面对接。在政府主导、银行和企业积极配合的模式下,三方形成合力,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加强沟通,增加互信,有效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满足工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资金需求,共同构建良性互动的投融资平台。 工行福建省分行将继续牢牢把握“服务”这一立行之本,发挥系统优势,描绘出支持实体经济的广阔画卷:强化跨境金融创新,支持自贸试验区投融资便利化;提升对台金融服务水平,搭建跨越海峡的金融服务桥梁;紧跟经济发展潮流,为“一带一路”建设“开山搭桥”;同时,通过服务团队体制改革、重点城市行服务提升工程、实施网格化服务模式改革等,推动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实体能力不断提升,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做乡村振兴的“实干者”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高度重视,积极落实有关指示精神,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创新机制,大力帮扶,以金融力量助力我省乡村振兴。 2012年开始工行福建省分行加大扶贫力度,统筹协调全力推进挂钩帮扶工作对口帮扶寿宁县,将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对接.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立足寿宁县资源禀赋,加大对贫困人口有带动作用的产业与项目的信贷资源倾斜支持力度,以产业龙头企业为牵引,向产业链前端农户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促进产业链升级,保障农户收益。以寿宁县茶叶、硒锌农产品等地方特色产业为主,筛选发展潜质大、经营业绩好的涉农企业作为目标客户,上争政策、下创条件,积极推动贸易融资、小企业贷款等业务,支持当地涉农企业的发展;加大对涉农农户贷款的支持,先后推出了个人经营贷款、个人助业贷款、个人商用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贷款。2016年恢复个人信贷业务经营资质以来,寿宁支行已累计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3759万元。 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政策利好,工行福建省分行创新推出“电商 企业贫困户”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助力省内农副产品向全国销售,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在线、快速融资产品。目前寿宁“下乡的味道”品牌下党高山茶已入驻工行融e购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扩大了销售渠道,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强化金融扶持力度。 为更好地落实挂钩帮扶目标要求,面对寿宁支行因贷款不良率超限,工行福建省分行主动作为,积极与总行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总行的理解支持,循序渐进,逐步恢复支行信贷资质。2016年就恢复寿宁支行办理个人住房及消费贷款、个人客户信贷经营资质,支持当地居民的住房贷款及消费贷款需求。在2017年,省组帮扶协调会上提出的省工行新一轮挂钩帮扶项目为“帮扶寿宁工行恢复对公信贷业务”,根据这一帮扶目标,省市两级分行从清收处置存量不良、投放新贷款等方面着手,进行政策倾斜帮扶,加大力度处置不良贷款大户,有效推进寿宁工行信贷资产“换血”。 创新增贷,力推信贷业务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以“换血”促进自身“造血”,工行福建省分行通过组建行内银团等创新方式为寿宁工行增贷创造条件,寿宁工行以地区行内银团方式累计发放项目和流动资金贷款共计4.41亿元。与此同时,对三祥等重点企业信贷业务通过宁德分行直营方式落地寿宁工行,支行资产业务重新步入的健康发展轨道。截至2017年底,寿宁支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23亿元,比年初新增1.43亿元,且不良贷款、不良率均较年初有明显下降。 做民营企业的终身伴侣 仙游县是福建省红木产业的根据地,其生产的红木家具和工艺品声名远播,一直有着“仙作”的美称,特别是如今红木产品逐渐多元化、大众化,仙游红木的发展势头正足。工行福建省分行因势利导,早在2014年就为当地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总额为2.4亿元的资金,之后逐渐推出了四种融资方案以及商友卡、公司逸贷卡、小康消费分期卡等相关金融结算产品,从产业培育、转型升级到项目开拓全程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助力红木行业成长壮大是工行福建省分行为众多民营企业提供系列服务的一个缩影。针对当前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综合化趋势,工行福建省分行构建了从帮助企业“出生”到助力其成长壮大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不仅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还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提供投资平台,真正成为企业的“终身伴侣”。 从企业的“出生”开始,工行福建省分行开通“企业通”平台,对接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为新企业提供注册登记、账户开立、网上银行、结算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少了企业因不熟悉企业设立注册流程而导致的多次往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问题,同时缓解了工商管理部门柜面压力,便利企业的注册成立。在企业的成长过程当中,工行福建省分行作为综合金融服务商,提供了“贷” “债” “股” “代” “租” “顾”六位一体的全产品融资服务。至10月末,共发行短期融资券5.4亿元;累计投放并购融资2.64亿元。 作为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融资顺畅是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助力我省小微企业稳健成长,工行福建省分行不断强化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今年1—10月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33.65亿元。与此同时,打造专业化小微金融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和能力,组建了6个小微金融服务中心及5个小微金融服务团队,并为新的产业集群及专业市场发展提供专项融资方案。“银税互动”致力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小微客户融资难问题;“经营快贷”无需抵押、方便快捷,能够满足小微企业低门槛、高效率的融资需求;“网贷通”“小微企业线上质押贷款”形成丰富的小微企业融资工具池。 为普惠金融发展更广泛、更方便惠及广大小微企业主,工总行推出的一款普惠金融产品——网上小额贷款,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贷款资金的桎梏和顽疾。这款产品具有无需抵押担保、主动推送授信、自助审批、随借随还的亮点,既大大简化了客户的贷款手续,又有效降低了客户的融资成本。网上小额贷款上线仅两个月就已为我省37户小微企业发放了贷款,户均提款额超40万元。 借助新时代的春风,工行福建省分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以滴水穿石的韧劲继续开拓创新,以新作为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进。(福建日报) |
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催生了中国银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间,随着体制机制、市场运作、经营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转型,银行服务功能不断扩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服务效益发生了质的飞跃,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大大激活和释放了消费需求。可以说,金融服务的每一次变迁,都讲述着大国金融崛起的故事。 “三四十年前,我在国营单位上班,那会儿每月工资才几十块钱,根本没有理财的概念。”如今已退休多年的赵老先生说。 令50岁的某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崔女士印象深刻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库券异常火爆,人们常常一大早就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龙抢购国库券。 上述场景在第一笔银行理财业务诞生之后,悄然发生了改变。 2004年9月,中国光大银行运用债券资产证券化技术,开发推出了中国第一款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面向普通零售客户发行,资金主要投向于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品种,采用预期收益率形式,中国银行理财业务从此正式开端。 破土而出的银行理财,开始蓬勃发芽,展现出勃勃生机。截至2017年末,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54万亿元,是我国理财元年2004年的148倍,成为金融服务百姓民生的重要支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银行理财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 早在银行理财产品诞生之前,多种形式的结构化产品、汇兑产品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然而当时的产品仅仅是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的小范围业务。自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标准意义上的银行理财产品之后,国有大银行、股份制银行纷纷跟进,发行各种类似的理财产品。 彼时,我国居民长期保持较高的储蓄率水平,而金融市场发展初期,股票、基金、债券等投资方式匮乏,且净值化的投资产品难以获得客户认可。银行理财一方面通过银行渠道能够获取广泛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银行理财提供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快速攻城略地。 尤其是2007年之后,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较快,产品余额从2007年末的0.9万亿元增加至2016年末的29.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0%。2017年以来,随着原银监会持续加大监管力度,银行理财业务已按照监管导向有序调整,总体呈现出更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2018年,银行理财业务总体运行平稳,6月末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21万亿元,7月末为21.97万亿元,8月末为22.32万亿元。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存款、货币市场工具等标准化资产,占比约为70%;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占比约为15%,总体保持稳定。 从2004年至今,银行理财市场已经走过了10余年的发展历程。10多年来,银行理财规模飞速增长,迅速成为资管行业的龙头,在整个大资管行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更加灵活的金融创新形式,银行理财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加稳健的投资渠道,并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理财产品从单一走向多元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私人财富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着银行理财市场迅猛发展,反过来又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类理财产品、产品运作模式创新频出。 当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系已比较齐备,涵盖了保本和非保本、本币与外币、不同期限及不同投资市场的理财产品。在产品类型方面,包括了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征和时间期限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基于市场定价的“类货币市场基金”和“类债券市场基金”产品、FOF等权益类理财产品、QDII类理财业务等。 此外,商业银行业务还继续优化结构化产品的设计,从挂钩标的到产品结构,不断推陈出新,既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又结合自身优势提高了拆分平盘和产品报价的水平,逐步摆脱“拿来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 理财业务的收入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之一。“全国性银行的理财业务收入处于银行业前列,6家国有行非保本理财业务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均在10亿元以上。其中,北京银行该项收入处于领先位置,接近10亿元。”普益标准发布的《2018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显示。 总的来说,大型银行与股份行的产品类型更为丰富,相对城商行与农商行的可选择度更高,包括更加丰富的投资币种、投向和投资期限等。但同时城商行与农商行也针对客户的流动性偏好开发了更多开放式的理财产品,今年上半年,开放式理财产品发行量接近四成,与全国性银行构成一定程度的竞争。 “真资管”形成理财发展合力 银行理财从诞生开始,由于有银行的信用背书,在普通投资者眼中一直是以低风险投资品存在的,“刚性兑付”基调贯穿银行理财发展始终。 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正式出台,标志着银行理财进入了一个高质量稳健增长阶段,对于各大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也提出了新要求。 “资管新规的出台,改变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过去赖以生存的舒适土壤,这要求银行资管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型经营模式,向精耕细作的‘真资管’经营模式转型。”普益标准副总经理付巍伟表示。 业内人士称,理财业务具有轻资本高收益、收入贡献较为稳定的特点,能够协同资金和资产两端,形成发展合力,因此必将成为未来银行逐鹿的对象。严监管下,银行理财需要回归本源,充分与表内业务分离,摒弃刚性兑付和资金池模式,重塑银行理财产业链条和生态圈。 “过去的终将过去,我国将迎来资产管理业务的全新时代。”有专家预测,“未来,中国式理财将会‘长大成人’,向世界看齐,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福建日报) |
晋江城市新貌 陈金展 摄 361°鞋业生产车间 晋江新闻摄影协会 供图 改革激发创业活力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 40年前,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出发,中国凝聚了改革开放的共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 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观念束缚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门敞开。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40年来,全国上下敢试敢闯的创业激情迸发,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不断从改革开放中汲取养分,逐步壮大。企业界奋发努力、进取搏击、开拓创新,汇聚成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共同创造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 在我省,改革开放的大潮孕育了广为人知的晋江经验,企业家们干事创业有了标杆与榜样。在改革再出发的今天,经受实践检验的晋江经验也在新一代晋江人手中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新一代的晋江企业家正赋予晋江经验新的内涵与实践方向。他们抓住时代机遇,继续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继承和发扬企业家精神。他们,正为改革开放增添新的时代注脚。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为国有企业发展指明方向。民营企业更是被明确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创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新时代必将记录下更多奋斗者与实干者的精彩故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接力拼搏的晋江创业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晋江的鞋业已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生产市场。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敢为人先的“创一代” 2018年12月,位于晋江市利郎(中国)有限公司总部的利郎文化创意园,正进入建设收尾阶段,预计在2019年2月投入使用。这个融“艺术、时尚、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体,透露着利郎集团孵化时尚品牌、助推服装产业升级、打造中华时尚品牌中心的野心。而这个中国知名商务男装品牌,30多年前只是一个兄弟合伙的家庭作坊。 1987年,带着裁缝奶奶遗传的巧手基因,晋江人王冬星(现为利郎(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操起剪刀,试做了一件中山装送给父亲。在父亲的鼓励下,他拉着两个弟弟踩起了缝纫机,就此开启了利郎男装的传奇史。 “80年代初,晋江正在搞‘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家家户户都做服装,晋江周边出现了一些服装批发市场。父亲看准了销售的便利和人们改善穿着的市场需求,拉着两个弟弟开办仅有几台缝纫机、不到10个工人的家庭作坊,靠着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王冬星之子、利郎商品企划部总监王俊宏说,那时,利郎的西服就如今天的“爆款”,年年供不应求,经销商都在门外排队等着出货,利郎公司随之成立。 而真正让利郎成为国内男装一线品牌的,则是利郎2000年前后大胆前卫的战略。“利郎一贯有‘敢为人先’的作风。”王俊宏说,当时,面临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困难,在这“做大或者倒下”的关头,父辈们大胆地“树品牌”,提出“简约不简单”的品牌口号,并在央视进行“广告轰炸”,让利郎在全国一炮而红,短短3年,利郎男装的销售额翻了10倍。随后,企业继续走品牌扩张的道路,成为“闽派鞋服”的重要一员。 在晋江,像利郎这样从家庭作坊、乡镇小企走出的知名品牌,已有恒安、安踏、特步、柒牌等一大批。如今,晋江市场主体突破16万户,民营企业突破5万家,形成纺织服装、制鞋2个超千亿和食品饮料等5个超百亿产业集群,“品牌之都”“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伞都”……一项又一项桂冠花落晋江。 “改革开放,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恒安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许连捷认为,是这四个字给了他勇气办起企业,又从服装厂转型生产卫生巾,在扩产扩能时,恒安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使恒安从一个家族式民营企业,不断蜕变成为大型上市公司。“改革开放不仅是时代和政策的方向,也成了我们企业的内在精神。”他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那时的晋江,有一大批有志气、有拼劲、肯吃苦的人敢于拼搏、勇于创业;同时,晋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台了‘五个允许’——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供销额提取业务费,敢于一路先行的晋江就此迎来了‘草根工业’的崛起。”专家认为,民营企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政策环境下不断做大做强,让晋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创造了发展奇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上世纪80年代初,“三来一补”的形式推动了晋江乡镇企业制衣业的发展。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传承创新的“企二代” 如今,在晋江“创一代”企业家打造的商业版图中,他们的二代甚至三代已渐露头角。与生活优渥、享受人生的“富二代”形象不同,晋江的“二代”们或进入企业学习甚至接班掌舵,或另辟蹊径继续创业,创新、奋斗仍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晋江精神”正在这些“企二代”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85后”王俊宏的办公室里,挂满了服装的版式、设计图和宣传图片。利郎男装留给他的印象,是小时候过年时家人为其兄弟量身定制的西装。服装成了他学习和工作的重心。 在中国美术学院就读服装设计系,意大利高等学府MARANGONI马兰欧尼设计学院攻读品牌管理硕士,出身“裁缝世家”的王俊宏很自然地把服装设计与经营作为事业方向。2009年从意大利留学归国后,他先来到利郎上海分公司学习店铺管理。一年半之后,他以一个普通求职者的身份应聘进入上海一家知名服装企业学习商品企划。在外学习服装运营知识数年后,2012年王俊宏回到了利郎晋江总部,负责商品企划和品牌策划。 “上一辈人靠跑马圈地打下江山,专注的是做大品牌、做好产品,销售交给订货会上的各级经销商、加盟商就行了;时代在变化,消费者的行为习惯随之改变,今天我们要从‘消费者怎么想’出发,把产品与消费者直接进行嫁接。”王俊宏说,“敢为人先依然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父辈们的创业就像在打造一艘大轮船,而我们要把这艘船打造成一艘游轮,各处细节都更加完善,成为人们愿意选择的消费对象。” 在晋江,像王俊宏这样进入自家的公司后,从普通员工逐步进入公司管理层的“流程”是许多“企二代”的标配。还有一些年轻人,选择了更充满挑战的道路——打造自己的事业王国。 “在找客户时,我们开着一辆车,吃、睡都在车上,3个月跑了4万公里。”辅城网络科技董事长施宗兴告诉记者。 这已是1984年出生的他第二次创业。2003年,年方18岁的他拿着200万元启动资金,创建了宗兴五金拉链有限公司。但刚开始做生意的他亏了100多万元。父亲没有责备,还愿意借来更多钱继续投资他。父亲的鼓舞让他重新站了起来,这一次,他成功了。 2014年,勇于“革自己的命”的施宗兴,看准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当地辅料企业中率先进行了一系列转型。经过学习,他自己设计定制管理系统,把企业的管理模式信息化、扁平化,提升了效率,交期缩短,赢得了经销商的认可。 解决了企业内部问题,他又把目光转向外部行业环境。“低价竞争、库存积压、欠账成风……拉链行业乃至整个辅料行业存在的问题愈发凸显,如果不转换思维将会被淘汰。”于是,他重新学习,创立了“辅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意欲让辅料行业融合“互联网+”,打造辅料行业信息交易平台。 “踏踏实实做事,既有冒险精神,又少了投机的成分,这些特质很好地传承到了晋江企业家二代的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指出,不少晋江企业的二代早已悄然成为中坚力量,这些年轻人的受教育水平、海外阅历高于父辈,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大多还在坚守实业,这与晋江民营企业家的家教、企业文化,以及晋江的社会氛围密不可分。 “晋江的企业家二代对科技和新事物的接纳能力要比父辈强。”晋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黄建华深信,在未来创新发展中,晋江众多“企二代”们还有更大的潜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七匹狼的服装企业研发部门 晋江新闻摄影协会 供图 培育企业家不断代 11月29日,晋江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领航计划“知创中国 闽商领航”领航班第一期毕业典礼暨第三期开班仪式举行。活动由中共晋江市委、晋江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陆地港集团总经理李子兴等7名领航班一期毕业学员代表上台,分享了他们对于企业未来、领航班和企业家使命的理解。 领航计划是晋江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战略中的核心内容,目的是在大泉州区域挑选出90位民营企业家进行培养,用3年时间打造3期“领航班”,令其担负起城市建设者的重任,并承载特殊的历史使命——培养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实现由“爱拼敢赢”向“善拼会赢”的跨越转变,构建创新企业家生态圈,为传统实体产业注入创新力量。 “我们的课程颠覆传统总裁班的教学方法,通过行动学习、教练式跟踪辅导、微课堂、碎片化学习等形式创新企业家领导力立体培养模式,已形成一系列对晋江乃至中国管理实践带来深刻影响的原创思想,如‘利他精神’‘绿灯思维’‘复盘精神’‘菜刀文化’等。”“领航班”的课程设计教师孙荣芸介绍说。 “领航班”自2016年11月开班以来,已成为晋江新生代企业家的孵化营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数据显示,在过去两年的落地实施过程中,领航计划取得了可喜成绩,有三分之一的学员找到了创新发展项目,90%的学员企业年产值增长超过往年30%以上,“企二代”们成了当之无愧的“创二代”。 “他们面临的是和父辈当年白手起家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问题。不变的,是一样的爱拼敢赢,一样的创新发展,一样的责任担当。”孙荣芸认为,“创一代”普遍学历不高,多靠白手起家,“创二代”则是顶着高学历的光环“接棒”。他们思想更活跃,对新事物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敏感。 “比如在课堂上看到小小的‘二维码’面世,有学员马上运用到自家的服装厂,用二维码给工人们计工;班上有一位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同学,另一名学员就利用平台的电子支付功能,为海外的员工发放工资。”孙荣芸说。 近年来,晋江市充分发挥政企互动作用,全国县域首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领航计划”、产业升级“启航计划”和博士助推产业创新升级“远航计划”,精准培育新生代企业家,推动企业与博士人才深度融合,从战略上引导民营企业家从“创一代”向“创二代”转型。 “他们在拼,政府也要拼。‘企二代’怎样在父辈积累的基础上,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把传统的经济和新经济结合,把父辈的企业带到新的高度,这是新一代晋江企业家探索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责任。”黄建华说,“我们就是月嫂,要在二代的接班传承过程中,一对一、点对点地做好精准和标杆服务。” |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关乎地方经济发展全局。近年来,福建省接连出台多项惠企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助推在榕企业发展壮大。 扎根榕城,润泽八闽。光大银行福州分行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紧扣福建经济发展脉搏,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和总行的决策部署,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到服务民营及小微企业发展,再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与地方经济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执守本源 倾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近年来,光大银行福州分行不断强化金融创新,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主动对接,聚焦民生工程项目。近年来,光大银行福州分行主动对接省、市重点项目,为支持全省高速公路网建设,光大银行福州分行推动设立了福建高速产业基金,助力地市级高速公路项目资本金,确保项目顺利建设。同时,光大银行福州分行还围绕国家推出的网络工程、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生态环保等七大类重大工程,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并对重点项目下发差异化信贷政策和特别授权,重点支持了京台高速、福建绕城高速等高速公路,以及福州、泉州、莆田、漳州、三明、龙岩等市政建设。 服务实体,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福建石油化工集团是我省石化制造产业的龙头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为支持集团加快转型升级,光大银行福州分行利用高资理财业务的产品优势,为集团提供资本金融资服务,助力集团产业转型升级。这只是光大银行福州分行全力支持福建制造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光大银行福州分行通过银行理财资金表外投资、债券投资等多种方式,有力支持了长乐恒申、华映科技等一批制造业企业发展。 银关合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越来越多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作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光大银行福州分行充分发挥集团渠道网络广泛的优势,以产品、资源整合为抓手,强化金融创新,致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跨境金融服务。其实,早在2015年,光大银行福州分行就与福州海关签订合作备忘录,通过“银关通”“银关保”“银关贷”等创新产品及海关“汇总征税模式”,有效解决进出口企业在缴税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手续多、成本高等问题,助力福州对外经贸发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坚定不移 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省已成长为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众多,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总行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光大银行福州分行积极发挥自身金融优势和力量,增强民营企业融资便利性、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助推我省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2018年10月末,光大银行福州分行支持民营企业授信余额473亿元,较年初增加173.14亿元,增速达到57.7%。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光大银行福州分行秉持“一视同仁”的经营理念,推动信贷资源向优质民营企业倾斜,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流程优先的金融支持。 一方面,聚焦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适合的服务方案。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光大银行福州分行积极推广信贷工厂作业模式,推进金融专业机构建设,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同时,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执行低于实际资金成本的优惠贴现利率,减免企业融资手续费、承诺费、顾问费等多项费用,进一步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围绕民营企业的实际特点,光大银行福州分行为客户量身定制多种创新产品,满足客户不同的融资需求。如,针对政府采购类企业,提供“政采贷产品”;针对外贸企业,提供“助保贷”产品,截至2018年10月,累计发放超过1000笔,累计金额49亿元;针对科技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贷”产品;针对民营企业中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提供综合化服务。 同时,光大银行福州分行还通过不断提升服务民营企业的队伍建设和员工素质、完善内部考核体系、健全民营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等方式,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多措并举 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去年12月,总行下发《关于成立中国光大银行普惠金融部的通知》,宣布普惠金融部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光大银行获得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作为扎根福州的综合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光大银行福州分行积极落实总行对普惠金融工作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机构的建设,打造专业化服务民营及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团队。 11月21日,光大银行福州南门支行成为首批挂牌成立的普惠金融专营机构,这是福州分行以实际行动践行普惠金融的一大重要举措,为民营及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专营机构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福州分行下沉经营管理重心,建立健全管理金融服务体系。福州分行也将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普惠金融专营机构的发展,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一流财富管理银行”的目标前进。 除了成立普惠金融专营机构,光大银行福州分行开启“银政”合作模式,提升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1月15日,福州分行与福建省政府采购网联合开发的政采融易贷项目正式投产上线,该项目是总分支行三级联动实现普惠金融“场景化、数据化、线上化”的重要突破,也是福州分行打造普惠金融“名品”的创新成果。 政采融易贷项目的推出,架起了政府与中小企业之间的采购桥梁,是福州分行首次探索在线普惠金融业务在特定场景的开发与应用。实践表明,政府采购与金融相结合,能够快速实现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这一政策目标,延伸政府采购在融资与结算环节的服务,缓解政府采购支付结算制度与企业资金压力间的矛盾,提高企业按时完成政府采购订单的能力,缓解企业资金结算压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成立20年以来,光大银行福州分行始终不忘初心,秉承“服务实体”的金融本源,把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信贷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为民营经济注入大量的金融“活水”,为民营经济发展新台阶助力前行,为福建经济建设新蓝图添砖加瓦。(福建日报) |
省开行贷款支持的“最美高铁”合福铁路。 40年风雨兼程!40载凯歌高奏! 40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全面吹响,中国银行业开启了一场由一元银行体制到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波澜壮阔变革史。在此背景下,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应运而生。在其后由政策性向开发性金融转变的过程中,国家开发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致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1999年,国家开发银行正式“结缘”八闽。当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福州分行(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前身)正式挂牌开业。成立近20年来,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始终将自身的改革发展融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浩荡大潮,奋力做好服务八闽改革开放的金融排头兵,为推动福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破解福建改革发展的交通瓶颈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多为山地丘陵,陆路阻隔、水路难行,时称“闽道更比蜀道难”。为破解发展瓶颈,福建掀起了交通建设的新高潮。作为“两基一支”主力银行,支持福建交通事业,省开行责无旁贷。 2000年,世纪之初,万象更新,闽东大地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闽东第一条高速公路——福宁高速的建设,将彻底结束闽东“国家沿海大通道断裂带”的历史。面对福宁高速建设难、投资大、风险高的融资难题,省开行主动作为,率先提供27亿元中长期贷款支持,破解融资困难。2003年,福宁高速正式通车,闽东革命老区插上腾飞的翅膀。福宁高速,只是省开行助力福建省打通公路瓶颈的缩影。十几年如一日,省开行始终积极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主力银行优势,累计发放贷款1296亿元支持了福银、浦南、宁武等全省60多条“国高网”“海西网”及连接线等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刷新福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在积极助力福建高速公路发展的同时,省开行亦为铁路项目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血液,在省开行近500亿元的贷款支持下,温福、福厦、向莆、厦深、合福……一条条铁路相继建成,纵横交错,通关达海,“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逐步形成。福建铁路时速从四五十公里发展为现在的三百公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实现了“铁路末梢”到全国第一的华丽转型。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20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突破3300公里,首条城市轨道交通路线通车运营,在省开行的倾力支持下,福建交通事业取得一个个丰硕成就。如今,一张从山区到沿海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成型,“大道通衢”的八闽大地正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把准实体经济发展的时代脉动 实体经济,是经济大厦根基所在。对福建来说,加快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电力、石油石化等传统产业到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哪里是转型升级需要,哪里是高质量发展需要,哪里就有开行身影。 多年来,省开行紧紧围绕支持福建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工作主线,不断开拓业务蓝海,支持电力项目建设,累计向江阴、可门、南埔、大唐等火电厂,水口、棉花滩等水电站,福清核电、宁德核电,平潭青峰、兴化湾等风电项目发放贷款467亿元,助力福建打造经济、清洁、安全的电力保障体系。推动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累计发放贷款56亿元支持福建炼油乙烯、中化泉州等项目建设,服务我省打造石化产业基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积极支持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累计为战新产业发放贷款超600亿元,先后支持了“京东方”8.5代生产线、福州软件园、三峡海上风电等一大批项目落地,为福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同时,省开行还致力探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融资模式,激发民营经济对福建发展的引擎作用。截至目前,省开行累计发放贷款242亿元,支持省内281家民营企业513个项目建设。特别是发挥“专家银行”优势,支持永荣控股、宏龙水产、南阳实业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龙头。 勇当改革先行先试的金融先锋 晋江,福建县域经济首强,是一片创业和改革开放的热土,是孕育了“晋江经验”的地方。 2003年,省开行与晋江市政府签署了在福建省内的第一份信用合作协议,开启了支持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此后,在开行的长期大力支持下,包括晋江在内的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驶上了快车道,培育出了一批全国百强县。 在合作过程中,省开行将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和开发性金融融资优势相结合,推进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建立起“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破解了城镇化融资难题。不到3年时间,省开行便实现了“合作机制、融资主体、项目和资金”在福建省内所有市县的全覆盖。十多年来,省开行累计为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放贷款超4000亿元,有力地提升了福建全省的城镇化水平。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金融是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紧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和实践,省开行自觉担当社会责任,致力守护“生态美”这一福建改革发展的永续优势,在助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截至目前,省开行累计发放绿色信贷865亿元,支持节能减排、环保、清洁能源领域建设;其中发放水利领域贷款131亿元,支持长泰枋洋等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福州水系等内河整治项目。发挥福建林业优势,成功构建“市带县”的PPP模式,评审承诺我省最大储备林项目——南平储备林提升工程项目170亿元,目前已实现贷款发放22亿元。 在省开行的支持下,一大批“绿色项目”在八闽大地先后落地、蓬勃兴起,为推动福建“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掀开了崭新一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支持扩大对外开放的金融主力 “对外开放兴,则福建兴”,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指示,充分体现了对外合作对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事实上,从2006年开始,省开行就紧跟总行海外“投棋布子”的战略部署,先后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巴布亚新几内亚、文莱派驻海外工作组,搭桥梁、建机制,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推进国际合作,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奠定坚实基础。 2008年,省开行在境外实现印尼Rembang(伦邦)电站项目首笔贷款发放1.6亿美元,自此开启服务“走出去”战略的时代大幕。一方面,充分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聚焦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工程承包、远洋渔业、产能合作等领域,累计发放国际业务贷款91亿美元助力紫金矿业、中国武夷、旗滨玻璃等省内优质企业“走出去”,支持海外项目所在国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等。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推动中国首个内地高校教育“走出去”项目——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落地开花。另一方面,积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致力多边合作共赢。推动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国银行参与开行牵头组建的东盟银联体,扩大金融合作“朋友圈”,承销马来亚银行60亿元人民币债券被纳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果,首期10亿元发行创下国内首单债券通“熊猫债”等多个第一,并获“最佳金融债”等多项国际荣誉;推动实现中马两国以换函方式确定免税事项,惠及两国14家金融机构及贷款客户。 推动共享改革成果的金融力量 增进民生福祉,开行心之所系、情之所牵。多年来,省开行始终致力推动建立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普惠金融体系,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棚改、扶贫、教育等领域的融资需求,并成功探索出“以批发的方式解决零售问题,用统一的标准模式解决千家万户的共性问题”的开发性金融道路。 创新“四台一会”模式,以系统合力建设市场,将开行资金传输给民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永安158家民营中小企业和365户林农正是第一批受益者;2006年《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指出开发银行的“永安模式”开创了全国用林权证抵押贷款的先河。此外,省开行还与福建省城乡综合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以“三个统一”模式统筹全省棚改项目融资;推动成立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进度;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扶贫”“产业园区 扶贫”“旅游扶贫”等模式,成批量可复制地支持贫困地区特色行业发展;依托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各高校学贷中心的业务操作“前台职能”,不断扩大助学贷款业务覆盖面,通过“教育扶贫”的方式,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在“批发”方式的推动下,省开行不足200人的员工队伍撬动了难以计数的民生业务,截至目前,省开行累计发放棚改贷款697亿元、扶贫贷款56亿元、“助学贷款”1.96亿元,帮助逾24万户居民圆“安居梦”,“贷”动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点亮近2.7万人次学子求学路,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省开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第一时间、第一速度”为受灾地区送去“开行支持”,累计发放应急贷款37亿元支持灾后重建。 四十年开放潮涌,十九载砥砺奋进。省开行在服务福建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征程中,与八闽一同成长,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发展和飞跃。从成立之初70多亿的资产规模成长为“表内外贷款余额近4000亿”“历史融资总量超1万亿元”的地方中长期投融资主力银行。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省开行将不负使命,勇立潮头,让改革精神薪火相传、让改革实践不断深化,奋力谱写开发性金融助力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福建日报) |
植根一方水土,服务八闽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追赶超越!这是中信银行福州分行的经营、发展的信条和不懈追求。 中信银行福州分行秉持“成为有担当、有温度、有特色、有尊严的最佳综合金融服务企业”的战略愿景,始终紧跟福建发展主旋律,积极融入福建发展建设大潮之中,紧扣福建经济发展脉搏,聚焦国计民生项目。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信银行福州分行已储备省内交通、城建、水利、能源等领域的投资金额近千亿元,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全力为福建落实赶超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8年11—12月,中信银行福州分行连续在泉州、漳州召开“服务民营经济,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主题活动,并与17家民营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先根深而后叶茂,欲流远必浚泉源。中信银行福州分行以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为生长根本,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源泉。信奉“以信致远融智无限”的品牌口号,在推动福建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做出不凡成绩和责任担当:围绕电子信息、石化产业、机械装备三大主导行业,满足了中景石化、华佳彩、兆元光电、中海创等企业的融资需求;积极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宁德时代新能源、力恒集团、龙净环保等企业提供充足授信支持;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支持紫金矿业、永辉超市、达利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积极为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响应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及各级监管部门的要求,致力于打造服务民营企业“有温度的银行”,联合中信集团各子公司组成的中信联合舰队,连续在泉州、漳州召开“服务民营经济,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主题活动,并与17家民营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落实福建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与福建省旅游局签署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支持旅游扶贫十三五战略合作协议》,助力福建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打造“清新福建”品牌。 以客为尊 彰显品牌特色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新能源”)是全球动力电池销量排名第一的企业,也是福建省唯一一家独角兽企业。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中信银行福州分行始终一路给予企业扶持,创新工作思路,在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力求打出“品牌效应”,也实现了自身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在持续服务时代新能源的过程中,该行营销团队始终将“客户立行”“以客为尊”的理念贯穿其中,与该企业实现了深度的合作,并办理了一系列专业化产品,实现了银企合作双赢。 针对该企业的对外结算方面的需求,福州分行协同中信联合舰队,为客户量身定制了综合服务方案:发挥中信银行“交易 ”品牌优势,围绕企业财资管理最基本、最核心的资金运作和管理中,以现金管理等多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优质服务,大大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高了资金管理效率。此后,结合企业外汇业务需求,为其办理了业务产品组合,开启与该客户的外汇交易合作,在金融综合服务方面做出了特色和成效。 与时代新能源建立合作共赢伙伴关系的历程,是中信银行福州分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缩影,为区域主流客户提升了专属价值体验,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奋力谱写“最佳综合金融服务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 助力实体 中信服务有担当 一家金融要有大作为,责任和担当,尤为重要。这,正是中信银行福州分行的角色定位! “这笔贷款不但金额大,而且手续便捷、利率优惠,有力保证了企业原材料采购等日常经营活动,让我们打造‘石化巨人’的步子迈得更快了。”今年“6·18”福建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交流对接会,旗下中景石化二期项目获得中信银行福州分行24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中国软包装集团董事局主席翁声锦由衷地表示。 在福州江阴,中锦石化产业园生产建设热火朝天。一边,两套聚丙烯生产线24小时开机作业,一天产量3000吨、产值3000万元;另一边,总投资90亿元的世界上单产产能最大的丙烯和元共聚聚丙烯两套装置正加快建设。 扎根福建近20年来,中信银行福州分行坚持以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围绕福建供给侧改革,为福建省实体经济量体裁衣,制定专业、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致力“成为客户成长的长期合作伙伴”。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中信银行的强项是利用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优化信贷等资源配置,避免或最大程度减少供需错配,同时把提供传统信贷与融资服务模式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从‘融资’到‘融资融智’的转型。”中信银行福州分行相关人员表示。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信银行将继续怀抱初心和梦想,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以打造区域内“最佳综合金融服务企业”为目标,担起责任与使命,稳中有为,稳中有进,继续为福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中信力量。(福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