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坂美九十九间”。
东南网12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 邓婕 见习记者 傅韬旭)
冬日鹭岛,暖阳洒在碧波粼粼的海面上。迎着不远处海湾吹来的北风,掩藏在高楼林立间的坂美民俗文化园中新植的草木微微摇曳,轻盈灵动。与周遭“钢铁森林”里的忙碌和机械轰鸣不同,园中的一切都从容安宁,百年老厝在阳光照拂下恰自宁静,“坂美九十九间”就是其中之一。
历经一年多的修缮,这座厦门岛内现存最为精美、体量最大的闽南红砖大厝将伴随着坂美民俗文化园的开放再度回归大众视野。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红砖古厝,也将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讲述它过往临湾听风的辉煌,以及那段藏于古厝背后出海经商、向海图强的家族兴衰和曾经盛极一时的两岸郊行史。
向海而兴起大厝
穿过坂美民俗文化园古香古色的大门,再往里走上几米,一处气势宏大的闽南红砖大厝便出现在眼前。在碧蓝天空的映衬下,冬日暖阳里的“坂美九十九间”显得清幽而艳丽。
这个典型的闽南古厝院落群据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后期不断扩建,形成整体格局“三落八大护”,仅建筑占地就达到2500多平方米,加上前埕足有3224平方米。而“九十九间”也并非虚名,其包括各院落、房厅和过道的门厅在内共计99间,故有“九十九门户”之称。
何以形成如此规模?还得从建筑的主人说起。
据考证,坂美是厦门岛内唯一一个石姓聚居的村落。石姓作为最早开发厦门的四大姓氏之一(南陈、北薛、东黄、西石),早在唐代已落户同安小西门。在宋代,石仲甫、石起宗等10多位石姓人相继中进士,后来逐渐成为同安四大望族之一,俗称“西石”。明初,“西石”因遭变故,族人分迁散居各地,其中一部分族人来到坂美并定居,算起来距今已超过600年。
《湖里文史资料》记载,“坂美九十九间”的主人是清朝航运商人石日华。
清代的坂美由于靠近钟宅海湾,许多人从事海上航运和郊行生意。石日华的祖辈也不例外,到石日华这一代,因为经营有方,生意很快发展起来。当时,他交易的口岸近至澎湖、鹿港、台江(今台南)、打狗(今高雄),远至南洋。一方面,运载布料、烟草、建材等日常用品到这些口岸售卖;另一方面,从台湾和南洋载回大米、鹿肉、香料等进行贸易。每一次航程回来,就在五通这一带的郊行“总部”把货品分流到各地。
郊行,又称郊,或行郊,是清代闽台地区从事海洋贸易所特有的商业组织。郊行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为经营同一类货物的商行组织,如米郊、绸缎郊、布郊等;一种为前往同一地区贸易的郊行,如泉郊、鹿港郊、厦郊等。
石日华经商获利颇丰,发家后建起了大厝。这座闽南红砖大厝面临海湾,出门即可上船,到岸即是到家。这种便利,使得郊行的生意非常红火。
据石家后人回忆,郊行兴盛时期,宅子门前的港湾内泊满了高大的横洋船、贩艚船,一眼望去,蔚为壮观。
《厦门志·船政略》记载,当时由厦门对渡台湾的船只要经过黑水洋,黑水洋南北海流甚险,船航行到这里要东西横渡,所以把这种船称为“横洋船”。据说,横洋船船身两头高两丈以上,是一种可以过大洋、抗激流的大商船,而贩艚船的两头一般在一丈八至两丈左右,船身略小。
“相传石日华拥有99艘大船,他的居所也逐渐扩建成为拥有99个房间的群落。”湖里区政协特邀研究员、文史专家黄国富介绍说。
在航海技术还不那么发达的数百年前,出海贸易,与大海搏击,凶险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向海而生的闽南人自带“出海基因”,他们积极拥抱广阔大海带来的商机,也从不畏惧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正是这种勇敢的海洋冒险精神,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和财富。在黄国富看来,石氏发家兴厝的家族史,是闽南人爱拼敢赢精神品质的缩影,也是闽台贸易频繁往来、郊行兴盛的见证。
八列护厝技艺精
在时代的风云激荡中石氏家族由盛转衰,“坂美九十九间”的命运也随之饱经沧桑。然而,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这座古厝依然能“被看见”,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可忽视。
“坂美九十九间”建筑的主要风格是闽南红砖民居类型,从屋面到地面有红瓦、红砖墙和红色斗底砖,都是用黏土制作和土窑柴烧的。民居有高高翘起的燕尾脊,如同皇宫,民间称为“皇宫起”。
然而,与一般闽南民居的单护厝或双护厝不同,“坂美九十九间”作为厦门岛内现存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的闽南红砖厝古民居,有八列护厝,即围绕主建筑左右各有四组小建筑群,因此独具特色和价值。2013年,湖里区政府将其公布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坂美九十九间’是座超大型的闽南红砖大厝,内部复杂,相互独立的空间通过廊道、弄巷而又四通八达。”厦门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员郑东介绍说。
推门进入古厝,但见门中有门、巷中有巷,恍若迷宫。其中分布着大大小小18个院落,有房厅、天井,各自成套。
这种大家族统一居住内部又分成多个小家庭单元的“分住不分家”“长幼有序”的居住格局,既维系了大家族的血缘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宅院和小家庭起居的私密性,也有助于加强住宅的安全防卫系数,体现了我国几千年来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古代以阳数为吉利,‘九’为最大阳数,常用‘九十九间’比喻规模庞大的建筑,而这座建筑正好是九十九间,也许是有意为之。”郑东说。
不仅结构独特,在装修和装饰工艺方面,“坂美九十九间”也堪称出众。建筑采用石雕、砖雕、木雕、泥塑、瓷片剪贴等装饰手法,工艺精湛,在本地民居大厝中出类拔萃。例如屋顶的剪瓷雕图案“凤凰于飞”和万堂寿屏上方“吹箫引凤”木雕就十分精美,代表富商大族的心中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坂美九十九间”与一般九十九间和三落大厝加护龙的大型民居的格局不同,是由前、中两组四房四伸脚的三合院加上后界组成,两组三合院之间的中部有公共大埕,说明不是同时期一起建造的。
“‘坂美九十九间’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到清光绪年间石日华儿子石月中考中武举人,又建了中落,所以中落也称‘举人府’,后来又随着子孙后代的增加,逐渐建造了后界和内护龙、外护龙。”郑东介绍说。
当时,石家虽然富有,却没有功名,在封建社会,徒有家产没有功名,地位并不高。 因此,敦促儿子石月中走上科举之路。还有另一种说法,石日华虽然读书不多,生意做得也不错,但当他走向海洋,面对更大的世界时,也深刻感悟到了文化知识的重要。
保护修缮迎新生
数百年沧海桑田,曾经立于港湾、面海迎风的闽南红砖大厝已难见昔日的荣光和风采,甚至一度连存在都岌岌可危。
城市更新,让古厝有了新的生机。在推进东部旧村改造过程中,湖里区意识到需要统筹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并于2020年研究制定了《湖里区东部旧改片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案》。得益于此,地处湖里东部旧村整村改造范围内的“坂美九十九间”得以保存。
保留并非放任不管,如何存续与修缮成为古厝保护的新课题。
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检察机关探索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损害案件。当年5至6月,湖里区检察院实地勘察了辖区30余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场所,并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对湖里区文物主管部门和辖区街道办事处开具检察建议书,提出对“坂美九十九间”进行抢救性保护,确保文物安全的建议。
根据这份建议,湖里区从相关部门到街道、社区,形成了古建筑共同保护的合力。
2023年5月,坂美民俗文化园正式动工建设,也同步开启了“坂美九十九间”的修缮保护。
“刚进驻‘坂美九十九间’修缮项目时,古厝房门破旧、墙壁剥蚀、屋顶瓦片脱落,各种电线、杂物凌乱不堪,中庭内甚至搭盖了违章建筑,古厝成了危房。”回忆起一年多前接手项目时的情形,厦门湖里国投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木荣记忆犹新。
千头万绪中,修缮团队在保留古厝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拆除周围的违章建筑,光这项工作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之后,又对屋面、墙体、地面以及水电等进行修缮,勒脚、墙身、檐边尽量保留原有印记,屋内的木头架构和房顶全部修葺一新。
古厝的一砖一瓦、一檐一梁,都是工人根据图纸要求对材料进行加工,保留了手工痕迹。此外,为了尽量做到修旧如旧,修缮团队还专门到泉州的安溪和南安请来老手艺人,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制作海蛎壳煅烧灰,对古厝墙面进行抹灰、压光,在还原墙面样貌的同时,还能使墙面更加经久耐用。
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里,藏着古厝独一无二的时间印记,也是它能历经百年而存在的秘诀所在。
“海蛎壳煅烧灰砌成的墙面透气防潮,比起一般的油漆,更加适合闽南闷热潮湿的天气,这也是当年的建筑墙面能保留百年的秘诀之一。”郑东说。
从见证闽台贸易繁荣的“豪宅”,到湮没在旧村里的危房,再到修缮一新的民俗文化园,百年古厝正在迎来它的新生。
不久后,围绕“坂美九十九间”打造的坂美民俗文化园即将对公众开放,园区内建有古建筑群、民俗活动广场等。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未来,“坂美九十九间”也将以海洋为主题重生。“坂美民俗文化园还将挖掘华侨、闽台等特色元素,打造闽南民俗展馆、海丝文化馆、非遗研学基地和文创工作室等,进一步提升区域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湖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听海
且听风吟 俯仰天地
□刘益清
厦门,作为八闽门户,总有说不完的海洋故事。
1842年,厦门成为中国近代首批开放口岸。从那之后,这个曾经人烟稀少的渔村海岛,汲八面海风,嬗变为福建最引人注目的现代化、国际化港城。
“坂美九十九间”,是厦门向海图强、开放而兴的一个缩影。
这里,是厦门岛内现存最为精美的、体量最大的闽南红砖大厝,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这里,采用石雕、砖雕、木雕、泥塑、瓷片剪贴等装饰手法,工艺精湛,在闽南民居大厝中出类拔萃。屋顶的剪瓷雕图案“凤凰于飞”十分精美,代表富商大族的心中理想。
这里,创始主人是清朝航运巨商石日华。石日华经商后获利颇丰,发家后在海湾上建起了闽南红砖大厝,面海迎风,出门即可上船,到岸也就回了家。也因为行船便利,他的生意做得越发红火,运载布料、烟草等商品近至金门、澎湖、鹿港等口岸,远至南洋,又从台湾和南洋载回大米、鹿肉、香料等进行贸易,红红火火的海内外生意,使石日华成为闽南著名富商,具备构建“九十九间”建筑群的雄厚财力。
“九十九间”和一批华侨古厝、海商古民居,一起见证华侨和海商的创业史,见证海丝发展盛景,见证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美好。
面海的福建,自古以来海外贸易频繁,因海而发迹、发达的地方,例子甚多。
梧林传统村落位于福建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占地约10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该村有旅居海外华侨1万余人,有“华侨建筑博物馆”之称,是典型而完备的闽南传统村落。
梧林传统村落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15年,晋江市把梧林村破败老建筑流转入市,由政府进行征收修缮保护。2018年,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正式从征迁转入投建阶段,次年11月项目进入全新运营阶段。梧林传统村落里分布着58幢闽南官式古大厝、10幢番仔楼、11幢洋楼与多幢现代民宅,记录了闽南地区从清末至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建筑风格演变。该村落于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7月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源自海商文化而产生的泉州泉港后龙镇土坑村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26860平方米,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片古建筑群包括古民居27座,保存较好的古大厝有20座。这些建筑皆为两进三开间、三进五开间建筑,正立面采用红砖、白石、红瓦、硬山式屋顶、燕尾脊。民居多前门为店,后门为仓,商住两用,兼具闽南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有:百万大厝、施布当铺、肇元进士第、长春药铺(建连府第)、万捷十三行、绣花楼、来铺当铺、建珍大厝等8栋古建筑,均由刘氏家族建于清朝中期,为刘氏海商经商、居住之所。泉港土坑古建筑群是同一家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功能建筑组合、集中规划建设的范例,成为土坑刘氏家族成功经营海洋贸易的历史见证,也是这一时期泉州海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2019年10月7日,土坑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南安眉山,流传一句著名的民谣:“有观山富,没观山厝;有观山厝,没观山富。”观山是著名侨村,漫步村中,移步有厝,厝厝不同。村内共有20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闽南古大厝,南洋风格建筑随处可见,还有闽南风格的燕尾脊。所以,群山环抱中的观山村,素有“闽南民居大观园”之称。观山古大厝不仅建造精美,并且富含华侨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泪,每一幢红砖古厝背后都藏着故事,凝结着最草根的民间智慧。特别是观山楼王“番仔楼”,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是李氏先人、华侨李功藏所建,整整花了10万两白银。番仔楼主人说:“每一块墙砖、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而屋里的地板砖则是千里迢迢从南洋运来的。”
在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流传村,有一座至今近百年的中西合璧式四合二层“南洋”风格楼房建筑,大门顶上一块“天一总局”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邮局。天一总局由旅菲华侨郭有品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家乡漳州府龙溪县二十八都流传社创办,时称“天一批郊”;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改称为“天一信局”,并扩大为四个局,设龙溪流传为总局,厦门、安海、吕宋为分局。1896年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1912年改称为“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天一总局庞大的建筑楼群,是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见证了中国邮政史、金融史及华侨发展史。
在闽东周宁的山坳间,藏着一个叫陈峭的古村落,村里布局着大片古民居建筑群。据传,这里的先民也曾是从事港澳及海外贸易的巨商,因外贸利润丰厚,陈峭先民在家乡规划建设了宏大而精美的民居建筑,由于保护完好,如今这里成了不少游客的打卡点。
放眼看世界,面海汲新风。独特的地理位置,海纳百川的胸怀,爱拼敢赢、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潮的性格气质,使福建人千百年来始终屹立在时代前进的潮头,始终站在与世界交流的前沿,始终扮演了把中华文明传播出去,同时把国外先进文明带进来的双向奔赴角色。闽籍华侨、海商足迹遍天下、致富不忘本,不少人发财发达后,在家乡建设东南亚和西洋风格鲜明的大厝,又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耕读文化、忠义文化等。在不少地方,这些载体得到较好的保护,如梧林古民居、观山番仔楼、土坑海商聚落、晋江东石的黄檗山庄、永定下洋的胡文虎故居、厦门鼓浪屿的历史文化社区,都完整完好保存至今,这是很值得我们欣慰的。
福建是海洋大省,也是文物大省,千百年来,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积淀下一大批海洋特征明显的历史文物,我们应该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这些文物,保护好这些文物,不断丰富、充实福建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展示闽人智慧的载体,提升闽人精神生活的空间。
仰视“九十九间”这样深藏海边的民间宏大建筑,我内心总有种且听风吟、俯仰天地的酣畅豁达之感。本来,人类生此尘世,是何其渺小,大多人的一生之旅,亦何其短暂,但仰赖人类创造之巧、技艺之工以及附于其上的思想之深奥、精神之光辉,人类的智慧、思想、审美品位,代代赓续传承,从而持续推动文明的升华。
向海找出路,踏海寻未来。作为山多田少的福建,拓展海上生存空间,探寻海外发展路径,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成功之道。从海边启航,或从山坳中出发,沿着江河奔赴大海,奔向海外最远的远方,去创业、创造、创新,去开拓、交流、合作,福建人一定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坂美九十九间”砖木混合结构建筑。
工作人员对墙体灰塑彩绘进行修复。
修复后的中落主座。
(本版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