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新福建这十年 | 绿色先行,绘制美丽新图景
www.hyyz888.com 2024-11-19 09:52:34 陈旻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森林覆盖率达96.72%,地表水、大气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林辉 梁天雄 摄

东南网11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

立冬已过,八闽大地仍是万峰叠翠、绿水迢迢。多山、多水、多绿的美丽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理念,亲自部署、亲自参与、亲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实践,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要让福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这些年,福建更加郁郁葱葱了。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殷殷嘱托牢记在心,福建始终感恩奋进、久久为功,从建设生态省向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再向建设美丽福建持续深化。作为全国三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之首,福建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全国首位,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首位,林业产业总产值居全国前列,九市一区全部获评国家森林城市,2023年福建河湖长制工作再创十项“全国第一”……我省正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建设美丽福建,从生态“优等生”走向“示范生”,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省。

从山顶到海洋,在保护治理大格局之下,八闽大地呈现出一幅山海交相辉映、城乡相得益彰的生态全景图。

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出发,以高水平生态修复助力高质量发展,厦门已成为全球海湾型城市高水平生态修复的典范。

经过内河系统整治,福州以内河步道及绿带串起风廊、水道、绿带相结合的立体绿色生态空间,福道穿行城中,将山、水、人、城融为一体,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

随着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深入推进,曾经水患成灾的木兰溪,已变身为造福人民的安全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荔林水乡风光无限,木兰溪流域潜力十足的产业带随之崛起……

全国美丽河湖、全国美丽海湾接连花落福建,全省共44个市、县(区)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县(市)、1条流域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间,八闽儿女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十年来,福建坚持绿色导向、优化绿色布局、加强绿色管控、实现绿色价值,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肩负改革重任,为生态文明建设探路。

大胆改、深入试,历经3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取得38项重大改革成果,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福建智慧。

2020年,我省完成生态省20周年成效评估,《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年)》确定的69项具体举措全部落地实施,形成5条宝贵经验。

创新没有终点。继续深化林改经验,武平加快推进林业“三权分置”、全面放活林木处置权、构建林业经营新机制;“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经验向全球推广,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从福建走向世界;“林票”“林业碳票”“闽林通”等接续推出,绿色金融创新走向纵深,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福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不断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绿色根基。

全省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6家;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61.4%;持续做大“生态+”产业,环保产业总产值超2400亿元;“中国碳票第一村”、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接连在福建落地;福建碳市场顺利运行5个履约周期,履约率保持100%,林业碳汇成交量、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

福建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生态产业链加速形成,能源结构、城乡建设全面“绿化”,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3%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

生态向美、生产向绿,福建作为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且所有设区市人均GDP均超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绿水青山“颜”“值”同升,生态省建设交出高分答卷。

从城市到乡村,生态红利惠及八闽大地。

在闽江源头建宁县,作为中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一粒产自这里。依托良好生态与独特禀赋,福建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蔬菜、水果、水产等十大乡村优势特色产业,2023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3万亿元。全省已创建31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1个农业产业强镇,培育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等15个农业特色产业百亿强县,培育124个十亿强镇和252个亿元村。

漫步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一山一水一池一木”的村居庭院布局,将自然风光与人居环境相融合。如今的福建乡村,全省80%以上建制村建成“绿盈乡村”,美丽乡村正转化为“美丽经济”。

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百姓富裕,村美人和,一条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绿水青山间延续。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福建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示范省,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基层实践

将乐:“空气”换来致富路

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罗昱伦 通讯员 董观生 黄言亮

福建日报刊发有关林业碳票的报道。

11月14日,记者踏上一条新铺设的水泥路,蜿蜒而上直达海拔600多米的高山村——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沿途,郁郁葱葱的竹林如绿色的屏障般绵延不绝,不时有装载着毛竹的车辆穿梭往来。

“以前最让人犯愁的就是下雨天,这条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坑坑洼洼,高低落差达半米,砍下来的毛竹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山上。”大步走在去年刚刚完成水泥硬化的竹山公路上,经营着80亩竹山的汤顺华笑容满面。

这条竹山公路,一头连接村庄,一头连接300亩稻田和近4000亩毛竹山。墈厚村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这条竹山公路关系着3个村民小组的生计。然而此前的泥土路,让村民们“吃了不少苦头”。

汤顺华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即便是不下雨,同样运毛竹,附近村一吨毛竹运费80元,我们村要100元。一根毛竹的平均售价不到10元,工钱和运费就占去7元。没钱赚,有的人干脆不管了,附近的林地抛荒了近一半。”

改变这条泥土路,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可资金从哪里来?去年村里的林业碳票销售成功,解决了硬化道路的启动资金之急。

墈厚村是第二批“中央红军村”,山高路远是它的劣势,曾是省级贫困村;山高林密是它的优势,全村林地面积达1.7万亩。2017年,墈厚村与将乐县的金森上华林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村企合作造林经营,其中1973亩被开发为碳汇林,领到了林业碳票。

林业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并依据计量办法换算成的碳减排量,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从而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在将乐县签发全国首张林业碳票,迈出了“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关键一步。

2023年的全国生态日福建活动上,林业碳票首次跨省销售,墈厚村以每吨15元的价格,向上海汇洲建设集团出售8013吨碳汇,为村集体带来12.5万元的收入。

不仅是墈厚村,截至目前,将乐全县开发林业碳票项目面积6000公顷、碳票量33.42万吨,占三明市已开发碳票总量半数以上。同时,与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福建森林停止商品性采伐碳汇项目方法学》,填补了我国林业碳汇方法学在商品林保护上的空缺。

碳票变钞票,墈厚村的村民惊呼“空气真的可以卖钱”。这笔钱怎么花?分红还是修路?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修路得到全体村民支持和拥护。

施工过程中许多村民自发帮忙,出钱出力出材料。“这条新路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全新改变。”墈厚村党支部书记汤思清介绍,随着路况的改善,如今,砍一棵毛竹的成本已经从7元下降到4元,而且随砍随运,再也不用“看天吃饭”。

“空气”换来致富路,让村民们认识到青山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这也坚定了墈厚村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汤思清告诉记者,以往墈厚村每年仅有不到5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与金森上华林业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将3800余亩林地用于开发林业碳票,并依托林地流转、光伏发电等项目,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到15万元。

大事记

2014年,福建获批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取消34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

2016年,福建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以率先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集中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

2017年3月1日起,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穿透的河长体系,实现全覆盖。

2018年,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福建省“生态云”平台上线,为实现环境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高效化提供有力支撑。

2019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按期取得38项重大改革成果。

2020年,福建省39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

2021年,三明市颁发全国首张林业碳票,“空气”卖到钱了,迈出了“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关键一步。《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从福建走向了世界。

2022年5月1日,《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首次用省级法规形式规制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自然生态资源离任审计等。

2023年,全国首单生态指数保险落地龙岩,全国首张蓝色碳票在福州颁发,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长汀签约。

2024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我省与生态环境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五个美丽”为载体,携手共建美丽福建。

(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整理)

image.png

在建宁县金铙山峰顶,游客感受自然景观的壮阔。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image.png

沙县区畔溪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资料图片)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image.png

游客在罗源县松山镇北山村的600多亩樱花园赏花。(资料图片)林辉 刘其燚 摄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