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其“大” 必历其“新”——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未来之路
2024-05-02 08:44:1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5月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理解大食物观,绕不开一个“大”字——食物的内涵与外延更大,食物消费需求更多元,食物的来源更广泛。 要成其“大”,必历其“新”——用新观念代替旧观念,用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用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 践行大食物观,要向更广阔的国土空间要食物,向区域优势资源要食物。但山与海不会无条件地长出无穷尽的食物,优势资源也不会无条件地转化成优质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向农业新质生产力要食物。 锻造新“芯片”。 一粒小小的种子蕴藏着生产力变革的无穷可能性。当水稻的生育周期显著缩短,光热资源将得到更充分利用;当畜禽料肉比有效降低,等量的粮食将转化出更多动物蛋白;当农作物功能性成分被激活,吃得健康将变得更加容易。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96%,品种对单产贡献率超45%。但也应看到,在一些领域,品种“卡脖子”问题亟待破解,特别是高端设施蔬菜品种,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品种,肉鸡、生猪、肉牛种源等,还不同程度依赖进口。在水稻等优势领域,也需要进一步选育出更多兼具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和广适性的突破性品种。这就需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创新利用,加快现代育种技术创新,锻造更多更优更强的种业“芯片”。 升级新装备。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环境,为福建拓展食物来源提供了资源基础,但也限制了生产力的提高。一个直观表现是:耕地分散、破碎,丘陵山地作业条件差,耕牛能进,“铁牛”难进,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难度大,由此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解题之道,是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升级现代农业装备,用新技术突破资源条件限制,用科技的确定性消解传统农业的不确定性。 目前,福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千万亩,发展设施农业超20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4.5%。但农业装备水平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以机械化为例,一些领域一些环节还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有机难用”等现实问题。加大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研发推广力度,加快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构建新体系。 传统农业,是分散的农业,一家一户生产是主要形态。但小农户生产效率低,科技水平不足,对农资缺乏议价能力,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对接广阔而复杂的市场。 发展现代农业,应当构建更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社会化服务组织。让新型主体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带着农民干,带着农民闯,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社会化服务组织去干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 打造新链条。 在现代农业视角下,食物不仅仅是食物。当遇到现代加工工艺,它将有更多形态和更多口味变化;当遇到现代生物技术,它可能变身保健产品,甚至生物医药制品;当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研学等新业态结合,它将有更大的产业想象空间。 践行大食物观,要跳出食物看食物;发展现代农业,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关键要打通一二三产之间的界限,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把农产品吃干榨尽,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多维度提高农业附加值。 开发新要素。 在数字时代,数据与农药、化肥、种子、农具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农资,是亟待开发的生产要素。传统经验无法告诉我们的,大数据可以精准掌握;传统农法无法实现的生产力,大数据可以深度拓展。我们要向山海要食物,也要向数据要食物。 传统养殖,高度依赖经验。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精确评定不同饲料配方的营养价值,精准评估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从而构建数据库与数学模型,为每一头猪、每一只鸡、每一尾鱼定制专属营养餐,让每一粒饲料都用到刀刃上,每一粒粮食都不被浪费。 科学膳食,同样需要大数据支撑。国民营养现状究竟如何?到底要怎么吃才更科学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国民食物消费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食物营养科学研究,制定差异化膳食标准,用营养指导消费,用消费引导生产。 ……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当是农业生产经营全流程、全环节、全产业链更新再造的过程。 当然,创新的范式也不止一种。我们需要适度规模化的农业,也需要精耕细作的精致农业;市场需要高产快长的现代畜禽品种,也需要别具风味的土猪、土鸡、土鸭;消费者需要生鲜到家,也需要便捷预制菜产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当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同时也应该加大投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直面农业人才队伍薄弱、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不足等现实挑战。 福建是一片幸福的土地。在这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有山珍也有海味,每一个村庄都有一本独一无二的食谱,每一个人都是行走的资深美食家。大食物观,本就是印在福建人骨子里的存在。我们还需要强调大食物观吗?当然!我们今天谈的大食物观,是观念的进一步革新、空间的进一步拓展、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更是现代农业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