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福建频道>经济> 正文
分享到:

党报记者八闽调研行 | 创新智造“繁花”绽放——莆田涵江区民营经济转型观察

2024-02-21 09:58:2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陈盛钟 林剑波 沈琳

image.png

涵江滨海产业园区 (资料图片)

东南网2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盛钟 林剑波 沈琳 通讯员 林亦霞 朱秀花)

核心提示

莆田市涵江区,莆田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重要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涵江区孕育了纺织服装、鞋业、电子信息、食品等产业。目前,涵江区的经济总量居莆田市首位。

又是一年春来早,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涵江区企业、部门一线,探访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在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镇,记者走进福建长城华兴玻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流水线上的各种设备全负荷运转,工人们铆足干劲,配合包装、码垛、传送,全力赶订单。该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一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食品行业使用的玻璃瓶,春节期间3条生产线“不打烊”,为产业链下游企业保供给。

今年以来,涵江区推出一系列新举措,确保以一季度“开门红”引领“全年红”。“其中,新春系列促消费活动对购买云度牌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这给我们带来了积极影响。1月,我们的汽车销量增幅超过50%。”在涵江区白塘镇,福建云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坦说,在政策支持和市场促销的双重利好之下,企业必将迎来“开门红”。

一家食品企业的转型样本

观察一个地方民营企业转型,从一家企业的经历,或能看出一二。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位于莆田涵港大道旁的方家铺子工业园生产车间,各类农特产品生产线开足马力,备料、抽真空、包装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片热火朝天景象。而在园区电商仓库内,工人们忙着对产品进行打包、搬运、装车,一个个装着香菇、薏米、桂圆干等“莆田味道”的优质农特产品包裹,正准备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走上全球消费者的餐桌。

全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姚鸿珊,是这家中华老字号企业的一名老员工。17年来,她从普通员工晋升为企业生产部经理,见证了方家铺子从小作坊到百亩产业园规范化生产、从一家门店到全国连锁品牌、从单一线下渠道到全球全渠道发展的变迁历程。“这些年企业品牌越来越火,订单数量也与日俱增。”姚鸿珊说。

事实上,这家现代化食品企业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6年,方家第一代创始人开始在涵江经营大米、杂粮、干货等生意。此后,方家几代人均以经营南北干货为生。改革开放后,方家第四代传承人方文高从摆地摊做起,将原先养家糊口的街坊生意逐渐做成专营南北干货的大宗贸易店铺,多个品类的市场销量在当地名列前茅,被业界誉为“干货泰斗”。

在商界摸爬滚打数十载,方文高深知生意人风光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酸苦辣。他没打算让“80后”的儿子方敏子承父业,而是把他送到英国学习软件工程专业,希望他能朝着“高精尖”国际人才方向发展。然而,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生意经”的方敏还是选择学成回国继承祖业。2006年,他刚回国不久,便成立了方家铺子(莆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过去,老一辈人不重视品牌创建,农产品除去成本,利润低。由于卖不了好价钱,企业的收购价低,导致农民收入也上不去。”在方家铺子CEO方敏看来,品牌是产品的品格与灵魂,品牌化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方家铺子不能再继续走祖辈的老路,只有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转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如何深耕农产品市场,让企业走上更大的舞台?方家铺子在创办之初便启动品牌化战略,在南北干货领域首创品牌专卖店连锁经营模式。近年来,企业在南北干货基础上逐步增加滋补产品比重,研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同时,企业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开启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模式。线上联合主流电商平台,构建立体的线上销售场景;线下升级打造会员量贩店品牌门店,覆盖上千家绿标永辉商超、盒马鲜生、华润等新零售渠道,并成为中粮、京造、永辉田趣等头部企业的OEM代工合作商。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家铺子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人才联动,建立了一支超过50人的科技研发队伍,拥有发明专利等近60项,主导及参与制修订14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先后斩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科技小巨人、省专精特新企业等殊荣。企业还投资建设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二期项目,促进生产制造向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在产品原材料选择上,方家铺子在全国建立20个直供基地,实行一品类一基地,打造“9S产业链管控”体系,保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可追溯。

方家铺子所在的涵江区山海兼备、交通便捷,是全省闻名的商贸重镇,民营经济发达。方家铺子的成长史,正是涵江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提质增效,传统产业焕新颜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位于涵江区的陈桥家具产业园内,各入驻商家展销厅内,红木、胡桃木、新中式等风格的家具琳琅满目,风格应有尽有。这些企业都是从小作坊做起,如今已成为规上企业。目前,陈桥家具企业中规上企业达10多家。

据了解,陈桥村有着较为深厚的家具产业基础。2016年是涵江陈桥家具产业从原来自然、无序发展步入园区式有规划、有序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涵江区通过实施退村入园,组建中国陈桥家具园,园区规划面积30万平方米,形成联百家带千户、众筹抱团和产学研销四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2016年国庆,规划中的陈桥家具产业园一期展销开园,汇聚了家具生产、展销、物流整个产业链,从此开始迈向集聚发展。

莆田市陈桥玉成古典家具有限公司是其中的见证者、获益者。其创始人陈玉成是涵江陈桥村当地人,原先在村里投资建成一个家具小作坊,“我们这个作坊是典型的‘前店后厂’模式,生产场地狭小,也没有自动化生产线。到了后期商品销售的同质化严重,展销区的品牌形象和其他大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谈及为何要建设家具园区,陈玉成说,像陈桥村这样的家具作坊式厂房多,以及陈桥老街交通和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当地家具产业未来发展堪忧。因此他们谋划成立家具协会,引导大家从原来旧的厂房搬迁出来,并在园区落户。

多年的转型,现在成果已经初显,陈桥玉成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工艺上逐步向深加工、精加工、多元化发展,产品质量和档次有明显提高。“我们毗邻莆田大学城,与科研院校合作,在设计研发上积聚了技术力量,在经历寻找原料、攻克原木定制技术难题等之后,在环保绿色家具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探索!”陈玉成说。

在当下的涵江区,越来越多像陈桥家具产业园这样的传统产业集中区,踏上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路子。作为莆田传统产业集中的区域之一,涵江区传统产业发达,孕育了鞋服、食品、机械等10多个传统产业。

从涵江滨海产业新城上空俯瞰,涵江区食品产业龙头企业——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两座相连的蓝色巨大厂房与不远处的海天连成一线,气势磅礴。这座世界级智慧低碳工厂把“绿色”渗透到生产的每个环节,创造性地降低了总体能耗,不仅节约大量成本,也为企业增添国际竞争力。

依托这一低碳工厂,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成功上榜国家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几年来,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坚持走扩规模、增效益、铸特色、延链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

在位于涵江区的国圣食品产业园海带生产车间里,一条袋装袋后道包装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试运行,一包包即食海带从眼前滑行而过,快速精准地成袋装箱,高效又智能。福建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投资550万元,新建3条生产线,摒弃以往靠人工进行袋装袋后道包装,实现工序的自动化,机台效率提高5倍以上,减少用工120人左右,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整体自动化、智能化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国圣食品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即食海带生产基地。

据了解,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涵江区在莆田全市率先探索实施“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南北拓展,将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省级以下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集聚区列入“一区多园”辐射范围,进一步突破发展空间和体制瓶颈,规划布局了滨海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城北工业园以及新涵工业园,重点园区特色不断彰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在当下的涵江区,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推动下焕发新颜。早在上世纪80年代,涵江区就承接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培育鞋革服装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涵江区鞋服产业链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11家,去年实现产值304亿元。

涵江区工信局党组成员、一级主任科员陈剑锋说,得益于惠企政策帮扶清单工作机制,鞋服企业加速“机器换工”,以“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生态化”为重点进行技术改造。目前,全区有3家鞋服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获评省级工业龙头企业。

多元布局,产业多点开花

近日,在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3条智能化流水线满负荷运转,借助先进的自动化压铸岛,每台每小时可产出40个毛坯部件,接着进入下一道精密加工环节,最后用激光打上二维码,让每一件成品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批次号。

“总的有10多道生产工序,自动化率达到九成以上。”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杨日庆告诉记者,与传统生产线相比,现在的生产线减少了30多名工人,产品合格率提高5%至10%。

从2020年开始,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前后累计投入1亿元,实施高性能汽车零部件自动化加工线项目,进军汽车制造行业。目前,公司年营业额达3亿元左右,其中制动器产品约占国内市场的1/12、日本市场的1/4,制动蹄块产品约占全国市场的1/3。

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创办于1993年,为国内外摩托车品牌商配套生产铝合金安全部件。经理胡勇说:“公司现有研发人员近60名,手握29项国内、国外发明专利,可自主研制高性能摩擦材料,打破国外垄断,生产技术已经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成为涵江区高端装备产业链上的科技型企业之一。”

近年来,涵江区聚焦专用装备、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趋势,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做大做强。2023年,全区39家规模以上高端装备企业实现产值114.66亿元,居全市首位,占比高达39%。

去年,涵江区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释放强劲活力。云度新能源汽车成功开辟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市场,实现全新C5车型样车下线;依吨电路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华佳彩获得国际显示技术创新大奖“一金三银”,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民营经济是我区经济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压舱石,只能壮大,不能弱化。”涵江区委书记连向红表示,紧扣12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渗透融合,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和典型应用场景,同时引导民营企业以数字赋能,推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

当前,在涵江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随处可见数字经济的身影。这是涵江区多元布局的产物,促使产业链之间融合发展,显现出“1+1>2”的产业优化效应。

涵江区区长郑群星介绍,该区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北斗”规模化应用,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去年,当地有2家企业分别入选省数字经济领域“未来独角兽”和“瞪羚”企业。

除了数字经济,涵江区也在绿色经济、海洋经济、文旅经济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去年,该区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盘活1.1万亩海域,建设全省最大的700兆瓦渔光互补产业基地;接续开展“莆阳开春、爽夏、赏秋”等文旅活动,实现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5%、36%。

记者手记

拼搏敢闯,驱动新一轮发展

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作为莆田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伴随着改革开放,涵江区的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的发展过程,在诸多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主力军。

今年恰逢涵江区设区40周年,涵江区40年来的改革史、开放史和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史。40年来,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涵江产业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成就了莆田乃至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1979年,在改革开放大幕开启的第二年,莆田第一家民营企业——莆田晶体管电子公司宣告成立。此后,在这片创业热土上,各类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历经40年之久,发展的动力持久不衰。

在涵江区采访期间,记者深深地感受到,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涵江区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动力十足、活力仍在,面对挑战,更多的民企选择了不畏不惧、迎难而上——唯有转型才有出路,唯有创新才有未来。

我们感受到,首先是民营企业的韧性和企业家身上的斗志。从一家小店、小作坊起步,方家铺子两代企业家接力传承,蹚过了一道道发展难关;荣兴机械,面对一次次行业、企业发展瓶颈,公司拒绝“躺平”,而是一次次擎起创新大旗,爬坡过坎,用技术红利的创新附加值引领行业发展……从这些企业案例,我们看到了不屈、顽强,体会到了当地民营企业压不垮、摧不毁的向上精神和强大韧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掌舵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核心要素和决定因素。采访中,我们感受到了两代涵江民营企业家身上拼搏、敢闯、创新的共同精神基因和特质。这,是企业发展、转型的最大依托,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法宝,更是当地民营经济、产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采访中,记者还看到了涵江区产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从电子到鞋业,从鞋业到服装,从服装到食品、机械……涵江区的产业门类呈现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采访中,当地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家反复告诉记者,涵江区的产业布局力求多元化——“不将鸡蛋放一个篮子”。“多个篮子”的产业发展策略,使得涵江区的民营经济产业门类更齐全、业态更丰富,在10多个产业加持下,当地的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

正是这一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使得涵江区的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涵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3亿元,同比增长3.5%,总量居莆田全市第一。此外,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等多个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莆田全市第一。

采访中,记者还感受到了涵江民企的创新激情。客观地看,作为莆田民营经济重要区域,涵江区的民营企业多集中在食品、鞋服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在产业转型大背景下,这些产业,很多面临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等现实困境,转型压力陡增。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涵江区的民企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力。

数据显示,2023年,涵江区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6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14家,有效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及每万人拥有量,均居莆田全市第一。创新驱动,成为涵江区民营经济转型的重要法宝。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高质量转型风向趋势的大背景下,涵江区民企的创新动向,值得点赞。

1 2 3 4 5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