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3日在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赵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福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紧紧围绕中央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在省委领导下,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内需、优结构、提信心、防风险,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初步统计,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4355亿元、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907亿元、增长9.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91亿元、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进出口总额下降0.2%,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6.9%,城镇调查失业率4.8%,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持平。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体根基更加稳固
产业升级蹄疾步稳。坚定不移推动“智改数转”,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1704个、总投资4477亿元,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居全国第三位,福州、厦门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坚定不移拓宽产业新赛道,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8.3%、提高3.4个百分点,出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10条措施,建成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15座,全球最大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顺利下线。坚定不移培育壮大产业链,发布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制造业百强企业营收总额达2.5万亿元。动力电池、鞋服、化工、食品等产业链条更加坚实,竹产业、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6个设区市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中沙古雷乙烯项目进入建设实施阶段,莆田入选中国食品产业名城。坚定不移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26个试点园区新增标准化厂房超500万平方米,4个园区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坚定不移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4个设区市列入国家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福州港口型物流枢纽入选国家建设名单,厦门获批国家智慧口岸试点,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4%。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四大经济”,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63%,实现旅游总收入6981亿元。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亚太电协大会成功举办,行业风向标、合作策源地、成果展示窗作用日益凸显。
内需潜力加速释放。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重要抓手,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18亿元,158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387亿元。福厦高铁开通运营,福厦“一小时生活圈”、厦漳泉“半小时交通圈”由愿景变成现实。龙岩新机场获批立项,龙龙高铁龙岩至武平段、厦门翔安大桥、福州地铁4号线首通段等建成通车,大动脉更加畅通、微循环更加便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引调水工程“一闸三线”全线通水,润泽榕岚两地近580万人,平潭人民从此告别“靠天吃水”的历史。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实施扩消费“八大行动”,开展“全闽乐购”活动近万场,举办第二届福品博览会、新闽菜发展大会,福茶、福酒、福文创等线上线下销售火爆,限额以上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6.1%。泉州获批国家第三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福州三坊七巷和厦门中山路入选全国示范步行街。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率先启动全域范围内户口迁移“跨省通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37.7万人。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改造老旧小区38.2万户,全面完成43.9万户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消防安全改造,新增公共停车位3.1万个,新建改造公园绿地1002公顷,创建无障碍设施样板街道11个,累计建成福道8740公里。福州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厦门上榜中国十大“大美之城”,三明入选第三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粮食生产和增储任务超额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61.7万亩、产量511万吨,3个省级粮库提前建成。新增3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县(市)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福九味”中药材入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明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深入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调整优化市、县结对协作关系,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发展。创新实施“两通工程”,新开通2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出入口,实现82%陆域乡镇30分钟内上高速。加快打造闽宁协作“升级版”,援藏援疆工作保持全国前列,沪明、广龙对口合作走深走实,红色圣地和开放高地双向奔赴前景广阔。
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加大政策扶持,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推动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19份配套政策文件,修改废止313件妨碍民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地方性文件。优化服务保障,完善省领导挂钩联系机制,推出三期共300亿元提质增产争效专项贷款、惠及2万多家企业。引进民企制造业项目2280个,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长8.1%。壮大经营主体,大力推动闽商回归,实施培优扶强行动,新登记民营经营主体112.8万户、增长9.1%。宁德时代获中国工业大奖、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7年全球第一,福耀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达34%、长期保持全球第一,安踏入选全球十大最具价值运动服饰品牌。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近70%的地区生产总值、70.6%的税收、7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和94%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为福建增了光、添了彩,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坚持以教育之强筑牢创新之基,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补充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8万人,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95所,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4.6%。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0.7万个,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比例达95.5%,达标高中在校生占比达90%。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出台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0条措施,深入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成立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晋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福建工程学院更名福建理工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成为省部(局)共建高校。全省高校新获评A类学科19个、增长72.7%,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人才孵化器、创新策源地作用有效发挥。
科技创新提速加力。坚持以科技之强提升创新之效,聚力优平台,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落地建设“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新建集成电路省创新实验室,引进香港理工大学晋江研究院等高水平科创平台。新设省级高新区2个、实现设区市全覆盖,福州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4个县(市)入选第二批全国创新型县(市)。聚力强主体,投放“科技贷”75亿元,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增长35%。聚力活机制,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20条措施,实施12个“揭榜挂帅”项目,建成5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新增中国专利奖15项,突破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等关键技术,白羽肉鸡突破国外育种技术封锁。全社会研发投入超千亿元,科技创新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
人才支撑不断强化。坚持以人才之强激活创新之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认真落实《福建省“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培育壮大创新创业创造主力军。新增两院院士5人、国家杰青7人,2人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坚持需求导向、以用为本,优化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实施省级引才引智项目78个,遴选第四批产业领军团队19个,新认定和支持省级高层次人才2414人。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以省创新实验室为试点,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落实设立编制池、自主确定用编条件等改革举措,单位引才用才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闽台融合再谱新篇。推动重大战略落地落实,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推动出台我省实施意见,发布首批15条政策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应通尽通,向金门供水累计超3000万吨,厦金望嶝变电站投产,厦门第三东通道开工建设,“小三通”客运、榕台空中客运、平潭对台货运航线复航。促进经贸合作互惠互利,新设台企户数和实际利用台资规模保持大陆首位,闽台贸易额累计突破1.5万亿元。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六年包揽国家考评前六名,研制发布181项两岸共通标准。支持基层民众交流交往,引进台湾乡建乡创团队132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增至26家、居大陆首位。成功举办第十五届海峡论坛、第十一届海峡青年节、第八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重点活动近280场,岛内台胞来闽达57.3万人次,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改革攻坚纵深推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开局良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考评获全国A级,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漳州、三明、上杭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深化福建特色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8年居全国前列,三明林业碳票首次实现跨省交易,7项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推广,我省主导制定的科技特派员国家标准发布实施。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改革,行政服务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7%、158项实现跨省通办,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2年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位列全国第一,便捷办事广受好评,贴心服务常受点赞。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发挥多区叠加优势,中印尼、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获批设立,中欧(亚)班列开行135列,“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达320家,海丝中央法务区新增11个涉外交流项目,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揭牌运行,自贸试验区获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新推出全国首创举措26项。推动对外贸易双向投资保稳提质,入选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省份,新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家,跨境电商出口增长18%,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1.9%,锂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增长49.8%。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增长36.2%,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5.8%,实际对外投资额增长51.4%,派出各类劳务人员规模保持全国首位。深化交流合作,成功举办2023“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第十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第二十三届投洽会、全球南方智库对话会、首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等,闽港闽澳合作取得新进展,侨的工作暖心有效,国际友城达125对。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百姓生活更加殷实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扩大就业容量,出台稳工稳产促就业7条、毕业生就业创业10条,创新实施新增岗位补贴、毕业生就业岗位补贴,扎实推进返乡创业,大力支持灵活就业,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强化就业帮扶,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个性化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超15万人。提升就业技能,深入实施“技能福建”行动,全省投入3.4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所技工院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省级工作室60个,培养高技能人才5.8万人,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供需匹配更加精准。
社会保障提档升级。提升“一老一小”服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连线看望慰问福州市社会福利院老年朋友的殷殷嘱托,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新建示范性长者食堂30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50个,新增普惠性托位1.28万个。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增长3.8%,城乡居民省定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月150元,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不低于640元,医保服务实现乡村全覆盖。强化社会救助帮扶,低保、特困供养年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10112元、25380元,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最低月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2100元和1700元,参照社会散居孤儿标准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使兜底更加有力,帮扶更加暖心。
公共服务量质齐升。落实“乙类乙管”,因时因势推动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优化医疗供给,新增医疗机构床位9100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立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列入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南平、三明获批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连续4年居全国前列。加强住房保障,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棚户区改造5.9万套,全国首个新建配售型保障房在福州动工建设。确保饮水安全,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3.5%。发展体育事业,新建1140个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健身步道超1万公里。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我省体育健儿获金牌人次居全国第二,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县乡村全覆盖,700多万志愿者活跃在基层、奉献在一线,林占熺获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大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推进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莆田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古城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授牌。新增2个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2个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提升文艺作品质量,成功举办第3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第12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连续11届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并摘得“双梅花”,《山海情》等一批作品和个人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白玉兰奖。组织评选省第十届百花文艺奖,113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工建设福建美术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101家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欢乐常相逢”、百姓大舞台、乡村音乐会等文化惠民活动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多姿多彩。
(五)全面强化生态省建设,绿色底蕴更加深厚
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新进展。打好蓝天保卫战,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8.4%,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20微克。打好碧水保卫战,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9%,三明金溪(将乐段)、厦门筼筜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河湖长制工作连续6年获得国家正向激励。打好碧海保卫战,整治重点入海排污口1365个,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88.7%,厦门东南部海域、漳州东山岛南门湾—马銮湾段入选全国美丽海湾。打好净土保卫战,1.4万家危废产生单位纳入信息化管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四年全国优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位列全国第一档。
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推进绿色制造,70家工厂、5个工业园区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加快发展绿色能源,闽粤支干线与漳州LNG外输管道联通工程全面开工,全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启动建设,成功举办2023世界储能大会。加快推动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标准车20.4万辆,启用全国首条高速公路重卡换电绿色物流专线,“电动福建”驶入快车道,绿色交通走进千万家。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结出新硕果。创新生态保护模式,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前列。提前完成13.7万亩互花米草除治。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落地龙岩。完善示范创建体系,入选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建成安全生态水系305公里。闽江河口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新增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和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得更紧更实,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六)奋力打造平安福建,社会大局更加稳定
安全发展基础有效夯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实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全年未发生重大以上事故,打“黑气”、治海砂得到国家肯定。全面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建成省应急指挥中心,有力有效应对“杜苏芮”“海葵”等台风和极端强降雨。全面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防严管严控药品安全,持续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深化治理“餐桌污染”,主要农产品、水产品、加工食品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9%以上,牢牢守住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范。聚焦金融领域,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水平,持续保持无高风险机构的良好态势。聚焦房地产领域,稳妥处置房企债务风险,“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可控有序。聚焦财经领域,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一地一策”化解个别重点区域地方债务风险。聚焦能源领域,建成投用福厦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发展用能更有保障。
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高水平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推动出台全国首部规范村规民约的地方性法规,近邻党建模式全面推广,福州、厦门、漳州、龙岩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持续加强,信访形势平稳有序。高标准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大力弘扬新时代“漳州110”精神,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有力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涉麻制毒、走私等违法犯罪,平安建设绩效位居全国前列,群众安全感率达99%以上。高效能支持各方工作,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老龄委、残联、红十字会等开展工作,智库、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实现新提升,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不断加强。高质量做好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工作,国防动员新体制运行顺畅,军民融合、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更加精准高效,驻闽部队广大官兵和全省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鱼水之情充盈八闽大地。
过去一年,全省各级政府坚持忠诚为政,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为民施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7.1%,入学、托幼、住房、养老等老百姓高度关注的29项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73件、政协提案699件,办结率均为100%。坚持依法行政,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17件,制定修改废止政府规章8件。建成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已在全省46个条线、4113个执法单位上线试运行。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获评“卓越级”,省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连续2年全国第一。坚持务实勤政,“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相沿成习,主动想事、主动干事、主动成事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行动自觉。坚持廉洁从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政治生态更加纯洁,更加风清气正。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挑战前所未有,困难超出预期。我们始终坚定忠诚,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学思想学理念学方法,学出了忠诚爱戴之心、坚定捍卫之志,学出了破解难题之道、推动发展之策;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福建工作放在全国大局中去考量、去推动,努力走在前列、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我们始终坚守初心,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确保决策回应人民关切、施政顺应人民意愿;把为人民添福造福作为最大追求,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资源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评价,谋划工作先看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工作成效再由人民来检验、来评判。我们始终坚毅前行,保持战略定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气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及时出台助企纾困政策,让企业有全面的感受、真实的体验、确切的实惠,帮助企业增强信心、恢复发展;保持转型耐力,牢牢把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最佳时机,苦练高质量发展内功,持之以恒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锲而不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保持深耕毅力,鼓励引导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一心一意创品牌,努力把一片叶、一根竹、一张纸等做到极致,把一双鞋、一块玻璃、一组电池等做得更好,坚实地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一年来,福建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真抓实干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驻闽单位、驻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向长期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台港澳同胞、海外乡亲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省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具体表现在:消费仍处于弱复苏状态,投资增长仍需扩力,外贸出口压力加大;科技创新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不够优,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还不够快;拖欠企业债务问题仍然存在,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不容忽视;民生事业仍有短板,一些群众的就业生活遇到困难;政府系统作风能力建设仍需加强,少数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等。对此,我们将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全力解决。
二、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以赴做好2024年各项工作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10周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新福建建设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紧扣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重要使命,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厚植绿色底色,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取得新突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出口增长5.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总产量507万吨以上,按序时进度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仍在演化,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但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上述目标。信心在于,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中央丰富宏观调控经验实践的有力引导,有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牵引,有经济发展潜力强、回旋余地大的韧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关怀备至,这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最强保证。条件在于,我省民营企业活力足,实体经济根基稳,投资兴业环境优,新产业新动能正在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正在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支持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我省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多区叠加优势更加凸显,开放格局更加宽广,发展前景更加光明。能力在于,福建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改革开放先行省份,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敢拼会赢的奋斗精神,特别是经过三年新冠疫情大考和转段后恢复发展的磨砺,全省人民直面挑战、攻坚克难的劲头更足,化危为机、应变求变的意识更强,承压前行、开创新局的本领更高,我们完全有把握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推动高质量发展迈步从头越,行稳而致远。要聚力增信心,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把为企服务工作做得实实的,把经营主体信心鼓得满满的;要全力稳增长,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让稳的基础更牢、进的动能更足、立的实效更优;要大力抓产业,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要加力优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全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尽力惠民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办好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要着力防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明确安全边界,守好安全底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这是党中央的部署要求,我们要提高站位;这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强劲需求,我们要顺应期盼;这是基于我省具备的基础、能力和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这是为了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我们要头脑清醒。我们将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一“牛鼻子”,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牢固树立创新理念,以创新的动能驱动发展,用创新的思维促进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各方关系,协调一致行动,做到同向发力,形成正向合力;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从心底里、骨子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开放发展,发挥多区叠加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共享发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高品质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我们将深刻理解其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强化理念、统一思想、共同行动,做到勇立潮头而不畏,锚定目标而向前。
(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稳则大局稳。我们将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持续夯实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实体根基。
以更高站位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条件禀赋,选准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加快打造县域重点产业链,制定专项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每个县域做强1~2条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盘活低效用地,新开工建设项目载体超2000万平方米。鼓励企业入园入区、加速工业上楼,打造上下游协同、大中小融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滚动推进省重点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支持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运营商,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比例达67%。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宁德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产业,推进福州、厦门、泉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办好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发挥福建大数据交易所作用,全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壮大数据产业,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2万亿元。加快培育优质企业,强力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大力实施世界一流企业、制造业领航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推动更多企业练就“独门绝技”、掌握“硬核科技”。
以更新理念做强现代服务业。鼓励生产性服务业提质扩面,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支撑;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做大做优,为经济社会注入更多活力。大力发展金融业,放大福厦泉和平潭特色金融集聚区效应,统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文章,提高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支持“金服云”打造全国一流的地方融资征信平台,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深入实施厦福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程,建好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促进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提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推广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业态模式,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体验服务、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商贸、养老、托育、体育、家政、餐饮等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引领服务新风尚,增添百姓幸福味。
以更实举措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夯实农业基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9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3万亩以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好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三明稻种基地,培育更多粮食作物优新品种。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发挥精耕细作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水果、花卉、林竹、食用菌、水产等特色产业,全方位打造“福农优品”品牌,推动更多“小品种”成为增收“大产业”。深化农村三产融合,加快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盼头。
(二)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将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坚定走好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8%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科研资金向企业倾斜,优化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等政策,实施更加精准有效补助方式,将企业研发投入情况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紧密挂钩,鼓励企业放心投入、大胆创新。技术攻关请企业参与,支持企业领衔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任务和工程,大幅增加各类科技专家库中企业专家数量权重,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让更多企业参与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卡脖子”攻关中来。成果转化予企业便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搭桥”行动,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省创新实验室加强对接,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向研发转化,促进更多技术创新在企业抽枝散叶、开花结果。
发挥机制保障作用。落实好新一轮科技管理机构改革任务,全力破除制度藩篱,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完善重大科研攻关机制,强化“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导向,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组织实施10个以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允许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免除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后顾之忧。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跨部门协调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加大“科技贷”投放力度,扩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和覆盖面,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新项目投资。
发挥平台载体作用。坚持建管并重、量质齐升,更好汇聚创新资源、链接创新主体、驱动产业变革。着力建平台,建成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在产学研用间搭起便捷畅通的桥梁。深化福厦泉科学城、省创新研究院建设,建好7家省创新实验室,筹建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着力提能级,完善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快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组提升,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着力优服务,推动科研设施开放共享,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政策,在种业创新、生物医药、纺织鞋服等领域打造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强赋能,更高起点建设数字福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精细育才,整合设立省青年科学基金,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托举”计划,建设一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实践基地,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育更多能工巧匠。精准引才,开展引进首席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团队科研经费稳定支持机制试点,做热做旺“院士专家八闽行”“人才福建周”等活动。推进福州、厦门等地高水平引才聚才平台建设,服务保障好人才的工作和生活,进一步集聚海内外高端智力资源。精心用才,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人才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竞相施展才华。广聚人才切忌叶公好龙,必须徙木立信,以千金买马骨而引来金凤凰。
(三)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我们将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努力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以福建高质量发展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共建共享促进社会融合。着眼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打造两岸社会融合示范样板。建设台胞社会参与实践地,推出更多便于台胞参与的社会融合项目、基层治理岗位,鼓励更多台胞投身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公益、司法服务等各项事业。建设台胞求学研习集聚地,优化在闽台胞子女申请就读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流程,扩大高校对台招生规模,合作兴办职业学校,设立一批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建设台胞宜居宜业首选地,落实取消台胞在闽暂住登记政策,拓展台湾居民居住证应用场景,推动台胞在闽就医、购房、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扩大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直接采认范围,建好用活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涉台司法服务优选地,完善海丝中央法务区、海峡两岸仲裁中心等涉台服务功能,提升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检察联络室等运行质效,让涉台司法服务更高效更便利更温暖。
互惠互利促进经济融合。持续深化经贸合作,打造两岸经济融合示范样板。拓展对台连接通道,加快推进闽台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中西部运输通道建设,推动共建两岸物流集散中心,促进对台客货运枢纽设施提级扩能。优化涉台营商环境,依法依规放宽台资台企市场准入限制,建设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支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深化“台资板”建设,完善台胞台企权益保障协调联动机制。深化闽台产业融合,高质量建设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等涉台园区,加快布局建设古雷石化基地重大石化项目,支持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打造海峡区域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促进闽台经贸合作提质增效。
常来常往促进情感融合。加深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打造两岸同胞情感融合示范样板。促进民间互动更加活跃,办好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深入开展“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征集、保护、开发利用和数字化工作,巩固拓展闽台同名同宗村交流。促进青少年交流更加活跃,办好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节,推动闽台青年社团和中小学校结对交流,开展闽台棒垒球等青少年特色体育项目合作。促进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加强闽台历史文化、南岛语族文化等研究,深入实施涉台文物保护工程,推进两岸妈祖文化史迹、关圣文化史迹、开漳圣王信俗、闽南红砖建筑申遗,开展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体育文艺等双向交流,不断增进台湾同胞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让两岸亲情割不断,不再区分你和我。
先行先试促进全域融合。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构建福建全域融合发展新格局。提升厦金融合质效,纵深推进厦门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促进福马创新融合,谋划建设福马产业合作园区,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加快平潭开放发展,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域,探索对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平潭至台湾本岛海上客运航线复航,支持开通对台邮轮航线。拓展其他地区对台融合实践,加快建设泉州和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三明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莆田妈祖文化中心,发展龙岩和三明客家文化对台交流项目,支持南平打造生态文旅产业对台合作品牌、宁德打造闽台新能源汽车智造基地。
(四)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供需两侧齐发力,内外循环更畅通。我们将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牢牢把握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
激发投资活力。聚焦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强化招商引资,优化完善招商工作领导体制,统筹省市县联动、境内外互动,建立健全一盘棋工作机制。坚持科学招商、精准招商,强化“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平台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全年新引进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招商实际成效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强化项目攻坚,谋划实施省重点项目1600个、年度计划投资6700亿元以上。聚焦交通强省,推进福州机场二期、厦门新机场、大安高速三明段等建设,开建漳汕高铁、龙龙高铁武平至梅州段、福莆宁F2和F3线、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等,提速温福高铁、昌福厦高铁、赣龙厦高铁、泉厦高速扩容工程、武夷山机场迁建、龙岩新机场等前期工作,实施30个“两通工程”项目。聚焦能源保障,推进漳州核电1—4号机组、宁德核电5—6号机组、可门电厂三期、福建天然气管网二期和一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聚焦水利设施,做好上白石水利枢纽、“一库三线”工程前期工作,全力推进白濑水库、金门供水水源保障等重大项目。聚焦新基建,深入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迭代升级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新建5G基站1万个以上,实现千兆城市建设全达标,全省千兆宽带用户占比超25%。强化要素保障,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增发特别国债。在严守红线底线前提下,通过优化服务,加大用地、用林、用海、环境容量等保障力度,确保重大项目签得成、批得快、落得下、建得好。
深挖消费潜力。适应新形势新业态,拿出真招实策,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把新型消费做活,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拓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应用面,培育首店首发首秀、国货国潮、银发经济等新增长点,打造网红打卡点、夜经济等消费场景。把传统消费做大,深化“三品”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全闽乐购”活动,办好第三届福品博览会,加快推进新闽菜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推动家居消费与老旧小区改造等政策衔接,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把文旅消费做热,整体谋划、串珠成链,加快塑造特色文旅IP,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5个世界遗产地文旅集聚区,构建蓝色海丝、绿色休闲、红色文化3条特色文化旅游带,推出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7条精品文旅线路,接待旅游总人数增长11%,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16%。省市联动、省际联手,强化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利用,开通更多“清新福建”旅游列车,创新高品位文旅业态产品,有效解决人旺钱不旺、假期短缺平日过剩等结构性矛盾。项目牵引、龙头带动,加快推进平潭国际旅游岛、“1号滨海风景道”、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等建设,一体化完善武夷山、福建土楼、泉州古城等重点旅游目的地配套设施,建设一批金牌旅游村、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打响“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品牌,让更多游客“来福建,福气多,一路山海一路歌”。
增强改革动力。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向纵深发展。聚焦重点领域,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以福厦泉试点为突破,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让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想得到快速得到,想转出快速转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强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认真组织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数据支撑。聚焦福建特色,持续提升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提高医保待遇水平,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机制,推进公益性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抓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探索林票、碳票制度,加快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聚焦关键环节,正确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目的与手段、立与破、上与下、对与错等关系,以有为政府平衡多方利益,让有效市场散发更多活力。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地方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并及时总结推广。以法规、政策、制度及时固化改革成果,将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容错机制,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创造性,让源头活水不断涌出,让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提升开放张力。坚持开放不动摇、不止步,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开放平台提档升级,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建设中印尼、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和金砖创新基地,提升中欧(亚)班列规模效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工作。推动对外贸易保稳促优,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统筹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巩固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新业态,优化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壮大“新三样”出口优势。支持企业走出去、抢订单、拓市场。推动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开展“投资福建”全球招商活动,招引增量,做大存量,让外商愿意投、安心投、放心投。办好第二十四届投洽会、海丝博览会暨海交会。推动对外交流持续深化,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拓展国际友城合作,加强民间往来交流。立足传统优势,深化闽港闽澳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更好团结广大侨胞,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护侨益,办好第二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推动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临港石化、深海养殖等产业,支持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办好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挺进深蓝,向海图强。
做强民企实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深入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持续清理妨碍民营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降低企业合规经营成本,促进民营经济的“森林”共享阳光雨露、更加枝繁叶茂。持续完善党政领导挂钩联系机制,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持续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权益,严格规范涉企收费,依法推行涉企行政执法首违不罚、轻微不罚,以公正法治稳定民营企业预期。持续优化涉企服务,坚决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政策要更加公开、更多免申即享,承诺要坚决落实兑现,做到新官理旧账,口惠而实至,真正从心底里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五)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我们将严格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福建高质量发展布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奏好新型城镇化“交响曲”。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让城市像城市,更加宜居宜业。突出以人为本,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公共服务,同享改革成果。突出补齐短板,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提速海绵城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建设。突出提升品质,鼓励各地结合城市更新,优化规划设计,合理匹配产业、居住、交通、设施等功能,打造十五分钟便利生活圈,推动产城人融合。新启动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完整社区建设等省级样板工程16个,实施“口袋公园”、风雨连廊、加装电梯等城市微改造。保护好传统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让城市更有文化、更有品位、更有底蕴。突出联动发展,增强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福州新区平潭一体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让大城市更富魅力、中小城市更具活力。
绘好乡村振兴“新画卷”。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乡村像乡村,保持田园风光。加强监测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人口稳岗就业15万人以上。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暨乡村建设行动,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打造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县3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县2个。加强人才培养,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提升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服务水平,引导各类人才在广阔农村大显身手。加强乡村治理,强化党建引领,用好村规民约,鼓励各地创新探索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让自治更规范、法治更健全、德治更润心。
念好新时代“山海经”。落实市市结对新机制,通过“小切口”引领“大协作”,以小手的积极和大手的主动,推动区域共促、产业共兴、山海共富。促进产业深度协同,加强山海招商对接,完善产业转移和园区共建政策,创新“飞地经济”模式。促进公共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医疗、托幼等优质资源向山区延伸,提升山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欠发达老区苏区县挂钩帮扶机制,深化沪明、广龙对口合作,加快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促进省际协作深化,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的协调协作,实现上下联通、左右逢源。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始终如一、用心用情做好闽宁协作和援藏援疆工作,让山海情越结越深、共富路越走越宽。
(六)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之所得、政之所乐。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充分彰显福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充分就业和持续增收,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万人以上。聚焦重点群体,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退役军人、农民工稳定就业,优化调整稳岗扩岗政策,加快零工市场建设,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破解结构性矛盾,加强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建成全省统一就业信息平台,全面启动“智慧就业”系统,推动供需有效对接。拓展增收渠道,落实“四大群体”增收计划,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鼓励更多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优化第三次分配。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节节高,生活年年好。
多措并举建设教育强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高标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基础教育,继续实施扩优提质行动,推进150个公办幼儿园改扩建项目,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4万个,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组织优质高中对口帮扶100所县域高中。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持续深化“双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设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中职和普高互融互通试点,推动中职、高职、职教本科贯通衔接,拓宽职校学生成才通道。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参与职业教育,广泛吸纳毕业生就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做强高等教育,实施重点高校重点学科提升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双一流”高校和学科,面向需求,面向未来,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福州大学城联合研究生院,新增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个以上、授权点50个以上。办好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发展终身教育,开展继续教育,推动社区、老年教育向基层、农村延伸,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全心全意守护人民健康。加快建设健康福建,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健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提升8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院整体水平,加快1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薄弱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补齐县乡村医疗卫生短板;鼓励推动医护人员下基层,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解决。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县级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共享中药房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全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强化职业健康安全;为老弱妇孺等重点人群提供更多关爱,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当好健康“守门人”。
尽心尽力加强社会保障。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积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鼓励发展个人养老金,探索建立新型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医养康养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快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改进失能老人护理,新建400个示范性长者食堂、5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养老产业,培育更多银发经济企业,打造更多产品品牌。积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加快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城市(社区)建设,深入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大社会优抚力度,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关心关爱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做好集中养育和寄宿就读工作,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百花齐放发展文体事业。坚持以文化人、以体强身,让人民群众生活更丰富、更多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强化龙岩、三明等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加快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活化利用八闽优秀文化,支持三坊七巷、万里茶道、福建船政等申遗,加快水下考古(平潭)基地等项目建设,筹办好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海丝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活动。促进文化市场繁荣,鼓励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深入开展文艺惠民活动。加快建设社科强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好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工作,提升新型智库服务决策能力。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推动全民健身,新建一批智慧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社区智慧“运动角”。发展竞技体育,巩固优势项目,培养潜力项目。大力培育和引进国内国际品牌赛事,打造羽毛球、篮球、马拉松、自行车等“八闽名赛”,推动群众体育做“广”、竞技体育做“强”、体育产业做“活”。
(七)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省。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抓的建设。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扎实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持续擦亮福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在,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常在,碧海银滩、海豚逐浪常在,田园相依、百姓安居常在。全力守好蓝天,强化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深化水泥、玻璃、建陶、锅炉等行业污染综合整治,完成福州、三明、漳州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全力守护碧水,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化闽江、九龙江流域综合治理,抓好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完成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改造,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每日19万吨,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达80%以上。全力守卫碧海,深化重点海湾综合治理,完成85%重点海域入海排污口整治,推进提水式海水养殖和网箱养殖整治,常态化清理海漂垃圾。全力守住净土,深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强化危废处置和农村污水处理,抓好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还是那句话,当产业项目、经济增长速度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宁可放弃项目,宁可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让福建环境更清新,生态更优质,百姓生活更美好。切实加强综合治理,支持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推动福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加快闽江河口湿地申遗,推进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提升森林质量3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0万亩。巩固互花米草除治成果,培育修复红树林4900亩。加强矿山修复治理。切实强化生态监管,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督察执法,全面实施新型生态警务,让破坏生态者付出代价。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加强生物安全系统治理和全链条防控,有效防治外来物种和林业有害生物,守好生态美,当好“优等生”。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加快推行,绿色生活成为时尚。健全减污降碳约束机制,统筹推进重点行业碳达峰,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支持南平建设国家碳计量中心,支持三明、龙岩、南平建设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培育壮大绿色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新型储能、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积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支持漳州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实践,真正把绿色潜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八)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生活在一个安定稳定的社会,是百姓的幸福。我们将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建,坚决守住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底线红线。
筑牢安全发展防线。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枕戈待旦的警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燃气、危化品、水上运输和渔业船舶、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狠抓食品药品安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狠抓防灾减灾救灾,深化“五个一百”公共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常态长效推进基层防汛、防台风标准化建设,提升灾害预警、组织动员、应急处置、灾后恢复能力,守护全省人民岁月静好,保障八闽大地岁岁安澜。
筑牢风险防范屏障。增强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未雨绸缪、抓早抓小,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范政治风险,深化反颠覆、反渗透、反邪教、反恐怖和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政治安全。防范能源安全风险,加大支撑性电源和输电通道建设,统筹煤电油气保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面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推动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着力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持续做好“保交楼”工作;以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重点,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健全化债长效机制,确保政府债务整体风险可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招商引资工作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绝不允许寅吃卯粮、透支未来。
筑牢社会治理根基。着力深化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广近邻党建、网格化服务管理等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全力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向纵深发展,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实施“五化”“四到位”路线图,积极开展“四门四访”、信访评理等工作,坚决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妥善处理工伤赔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矛盾纠纷,让老百姓感受到和谐无处不在、平安就在身边。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协、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积极支持做好关心下一代、老体协等工作。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推进宗教中国化福建实践。抓实新时代国防动员、军民融合等工作,深化全民国防教育,优化退役军人工作和政策体系;扎实推进双拥共建工作,全力支持驻闽部队建设,部队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满堂红”“六连冠”,奋力书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章。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努力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自身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造福,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一)坚持学深悟透、忠诚铸魂。提高政治站位,牢记政府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对总书记忠诚、对党中央忠诚。提升政治能力,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学思想学理念学方法,以学懂促深化,以弄通促内化,以做实促转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落实政治责任,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始终做到党中央有号令、省委有部署,政府系统快行动、抓落实、见成效。
(二)坚持“四下基层”、为民服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走出机关大院,到企业中了解实际需求,到群众中了解急难愁盼,到基层中了解干部状态,真正做到在群众和社会中倾听呼声、解决问题,汲取智慧、促进发展。实实在在为民办事,把老百姓的贴心事、难心事、期盼事当作自己的事,全力以赴去干,坚决完成3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把孩子们的抚养教育做好,把年轻人的就业成才抓好,把老年人的就医养老办好。真心诚意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用以约束自身、检视己过、不断进步。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诚恳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财会、统计等各方面监督。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做到请百姓参与、受百姓监督、由百姓检验。
(三)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不折不扣抓落实,把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心无旁骛,盯紧目标任务不放,不左顾右盼,不做一手留一手,以工作的实际成效检验工作的态度作风。创新创造抓落实,善用改革思维、创新办法,在起点和目标之间造“船”建“桥”,找到做事成事的最佳路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最好结果。雷厉风行抓落实,看准的事、定下的事,大胆地干、坚决地做,以工作没完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责任感,确保尽快出成果、见效益。求真务实抓落实,讲党性、讲奉献、讲良知,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坚决防范和纠治“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坚决杜绝搞数字游戏、文字游戏,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四)坚持行为规范、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思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快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加强重点、新兴和特色领域立法,用好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机关效能,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赋能机关效能建设,规范政府行为,提高办事效率,以高效能政府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机构改革,落实好金融监管、科技管理、数据管理、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干劲不减。
(五)坚持自我革命、廉洁从政。落实“九个以”的实践要求,激发共产党员崇高理想追求,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体推进“三不腐”,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主体责任,深化整治金融、国企、能源、医药和基建工程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廉洁风险隐患动态监测;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看成是极大的耻辱,常讲常新腐败之害、贪欲之祸,建设新时代廉洁文化,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锲而不舍纠“四风”,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精文减会,整治数字留痕,真正把基层干部从一天到晚陪检查、跑会场、报材料、填表格中解放出来,让大家卸掉包袱,放开手脚专心干实事、干有效能的事。坚持过“紧日子”,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严控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所需、民生所急、基层所盼上,确保每一分钱都能让发展增后劲、群众得实惠。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委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