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同安“蚝”门,撬动文旅市场,潘涂名声大噪
2023-08-04 17:05: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作者:邹玒 文洁 李奇 通讯员 余雪燕夕阳西下,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潘涂社区的潘涂海蛎市集逐渐开始人潮涌动、熙熙攘攘。潘涂社区党委副书记林育林端上热气腾腾的三倍体生蚝。在潘涂,以海蛎为特色的美食有很多,海蛎饼、海蛎面线等,应接不暇。今年4月底,潘涂海蛎夜市正式揭牌,接连多场活动,让这里名声大噪。被称为“中国海蛎第一村”的潘涂,也渐渐变成饕客眼中“美味”的代名词。 自小在潘涂长大,林育林见证了潘涂海蛎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过程。如今借由“一村一品”,潘涂海蛎融入文旅产业发展,通过海蛎夜市等活动的举办,将遍及全国的海蛎串联成线,潘涂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海蛎第一村”。而潘涂海蛎致富道路上不乏有如林育林、林满意、林合社、林永池等人的贡献。 村民拿着海蛎喜笑颜开。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转换“赛场” 依然不忘父老乡亲 海蛎于厦门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美食。而厦门人餐桌上的海蛎,有七成来自潘涂。据《福建渔业史》记载:“福建的贝类养殖历史最早,规模也最大,闽南地区在宋代就已懂得牡蛎附石而生,将牡蛎苗移植至石上即可长成牡蛎。”潘涂人便是祖祖辈辈以养殖海蛎为生。 2006年,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工程启动,潘涂也在规划范围内。一些退养面积大且在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主动加入退养行列,而工作的推进意味着村民们要上岸换一种生活。于是,一些村民开始在外地养殖海蛎,村民林满意就是其中一个。 林满意从小便开始学习养殖海蛎,彼时已有十余年的养殖经验。此前,他常去外地做生意,退养后,他马上转换了“赛场”,到福建的福清、泉州、漳州以及广东省,重新开始养殖海蛎。如今他在汕尾、汕头、东山和诏安四地拥有的渔排,年产值近3000万元。林满意成为了潘涂海蛎养殖12大户之一。 村民们在剥海蛎。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一个个海蛎壳撬开的是生活的希望,异地养殖的潘涂乡亲依然心系家乡。 出去闯荡的潘涂乡亲有十余人,村里一下就冷清了。那些在街头巷尾撬海蛎的人,有不少人年事已高,只能继续留在潘涂。“很多乡亲从出生起,就与海蛎结缘。我们不能浪费大家的手艺,我们要把海蛎拉回来,保证乡亲们的就业率,让大家都有饭吃。”林满意说,像他这样把海蛎运回来,已经成为异地养殖的潘涂乡亲们的习惯。 如今,潘涂人每年在外养殖海蛎的产量约45.4万吨,其中10%的产量运回潘涂。每天都会有货车运送海蛎回到潘涂清洗、加工、批发和售卖。久而久之,潘涂逐渐成为厦门海蛎产品的集散地。 在潘涂的海蛎集散市场,每天平均有近600吨的海蛎从外地运回来,清洗加工之后再从这里销往厦门各个角落。 村民们在为剥好的海蛎称重。这些海蛎将发往商超、市场,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抱团取暖 解决村中八成居民就业问题 走进林合社的海蛎公司,从各地运来的生蚝被流水线有序地分为三倍体生蚝、二倍体生蚝以及普通生蚝。三倍体的生蚝在“一拖四”的流水线上,完成清洗、打包等工序,运往订货的餐厅。其他海蛎则通过处理,或装箱、或撬开包装、或烘干做成海蛎干等产品,从潘涂出发,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 但如此规范化的生产流程并非一开始就有。原来的潘涂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洗海蛎、剥海蛎,污水横流。一辆车进村,都动弹不得。林育林说,这样的改变是从2019年开始。 集中处理海蛎。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村里撬海蛎,街头巷尾经常污水横流。大家看在心里,也觉得不太好。村里也急需一块地,能够集中、系统地进行海蛎的处理工作,提高效率。”林育林清晰地记得,当时村里有一块93.5亩的集体用地,大家希望能把集散地设在这里。2019年,这块空置的集体用地摇身一变,成了海蛎集散中心。与此同时,街道与社区推动成立了厦门市潘涂海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把原本粗放的散户生产经营模式,转为公司化管理,整合养殖户资源,统筹纳入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居民林合社早年间也承包养殖海蛎,公司成立后,他便担任秘书长,同时也投资成立了厦门一材海蛎产业有限公司。 如今在潘涂社区,约有80%常住人口参与或从事海蛎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相关产业。一个小小的海蛎解决了社区近3500人的就业问题,其中85%为中老年群体。如今潘涂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链和就业链。 工作人员将海蛎拉出冷冻库。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流量变现 融入文旅发展大格局 8月初,以“炫蛎潘涂夜·逛海蛎夜市”为主题的同安区“电音+美食+村品”渔村啤酒节走进潘涂海蛎夜市。夜色降临,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夏日晚风中,潘涂也将海蛎产品搬上舞台。 潘涂海蛎夜市上的海蛎饼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居民林永池在自家的“23号海鲜餐厅”,为客人们端上了一道取材于“潘涂海蛎”的“海蛎十二时辰”。海蛎饼、海蛎煎、海蛎面线等特色美食亮相,获得了食客的赞誉。 “夜市开启后,络绎不绝的人流,让我们看到了‘潘涂海蛎’这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力。”今年“五一”假期后,林永池开起了自己的餐厅。此前,他在潘涂开水泥厂。越来越美的家乡,让他主动加入推动潘涂文旅融合的行列中。在潘涂,也有越来越多像林永池这样的人。 潘涂海蛎夜市上的烤生蚝。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潘涂社区毗邻同安新城的滨海旅游浪漫线。如何将来到滨海旅游浪漫线的庞大客流与潘涂海蛎产业发展结合,并成功“变现”,是近年来潘涂社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4月底,潘涂海蛎夜市的揭牌,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揭幕的红布缓缓落下,璀璨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潘涂的海蛎产业前路也愈加清晰。 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夜市,常态化对外开放,成为环东海域滨海旅游浪漫线的一环。林育林说,这“中国海蛎第一村”的名声不仅要打响,还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小吃,如海蛎饼、海蛎羹等,走进人们的心里,“让大家一想到海蛎,就想到潘涂”。 潘涂海蛎夜市。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争取政策、硬件改善,加强引导……现在的林育林也更加忙碌了。他不仅积极推动各项在潘涂落地、有助于扩大潘涂影响力的活动,更是积极地当起了潘涂海蛎的“代言人”。 “未来我们还有更多的想法,比如要打造景观引流通道,同时建立海蛎文化博物馆。”林育林说,潘涂将成为“产销文娱”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带动区域经济,“提升潘涂社区‘一村一品’海蛎的知名度,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潘涂海蛎夜市上展示的海蛎产品。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东南网出品 总策划:曾武华 许上福 策划:王祥楠 林雯晶 监制:许上福 记者:邹玒 文洁 李奇 通讯员 余雪燕 视频:李奇 责编:李雅兰 林瑶 海报:林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