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小稻种如何做出大文章
2022-11-18 09:01:2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2019年以来建宁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4万亩,实现田路相通、农机畅通,让水稻制种有了更高的效率。溪口镇枫元村是传统的制种大村,制种面积稳定在5200亩,制种成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春耕季节,具备卫星定位系统的自动化插秧机下田作业。 农户引进智能植保无人机,加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农户与农机合作社的驾驶员商量收割的进度。制种全程机械化,以更高的效率助力颗粒归仓,让农民省心省力。 金黄的稻种,是农户增收的希望,也是来年粮食种植的基石。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一直关心着建宁的水稻制种,常常来到田间地头查看。 收获的季节,农户周小成(左)与专业种子经纪人一同查看种子的品相。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农机合作社的帮助下,家庭劳动力缺失的周小成将抛荒的土地都种上了制种水稻,几年下来,收入有了保障。 东南网11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陈晓星 曾程 文/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种业先行。 在福建三明市建宁县,到11月上旬,制种水稻全部收割完成。这些稻种经过筛选、烘烤等步骤,进入生产线,封装成小包,贴上标签后,将销往长江中下游乃至东南亚地区,为来年的粮食生产播撒下新的希望。今年最新数据显示,建宁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到15.5万亩,约占全国杂交水稻制种总面积的10%,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可达3550万公斤,总产值超20亿元。 40多年前,水稻制种在福建建宁落地生根。小小的种子,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破茧成蝶”,从品种改良到基地建设,再到产业发展,建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国家级制种基地超级大县,全国每10粒水稻种子就有1粒以上来自建宁。 建宁地处闽江源头,丘陵与河流相互交错,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水稻制种。建宁山区昼夜温差大,山垄田多,在空间或时间上自然隔离条件好,有利于品种布局,不同品种之间不会互相干扰。有坑有垄的优势,也增强了杂交水稻制种的抗灾能力,不会出现毁灭性的问题。 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小种子长成大产业。目前,建宁全县农业人口有12.91万人,总户数2.95万户,其中2.35万户8万多人依靠制种增收。水稻种子,成为老区绿色发展的“新名片”。在种业的助力下,建宁连续5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从当初纯手工的播种、耕地、除草、收割,发展到如今机插、机耕、机收,近年来建宁持续推广种业“全程机械化”作业。2021年建宁县综合农机化率达81.3%,机械化水平居于全省领先地位。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作为三明市推进“中国稻种基地”建设的核心区,建宁县把良种推广作为种子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继续凝心聚力写好建宁种业大文章,以现代种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