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建
2022-11-15 09:17:5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全面部署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为推进新发展阶段美丽福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原原本本学习、认认真真领悟、扎扎实实运用。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一、从理论维度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多做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从历史维度看。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从现实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结合点,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完整准确全面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总体方向,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报告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同时,对实践路径作了全面阐发,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一、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新时代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抓手,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深刻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着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环境、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要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确认识、科学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始终牢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深入做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改革创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坚持统筹谋划,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客观现实,因地制宜推进。要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长远,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新发展阶段美丽福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擘画生态省建设,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以占全国约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全国约4.3%的GDP,打造了绿色发展的生动示范。新时代新征程上,福建更有基础、更有感情、更有信心、更有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高质量建成美丽中国福建示范区目标,坚定不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讲好福建故事、彰显福建担当、展现福建作为。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做大做强做优绿色经济。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方向,着力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壮大绿色低碳服务业,持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坚持全面加强资源节约,有序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加快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经济政策,统筹深化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建设,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创新运用,服务绿色产业发展。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深化绿色生活创建,推行绿色消费,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接续推进美丽福建建设。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省建设,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河湖治理保护、水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持续增值,推进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品牌赋能,培育推广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绿色金融创新、生态司法保护等领域加强系统集成,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产业供应链、低碳生活等领域积极探索,在一线实践中破解难题、完善制度、丰富措施。 三、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省建设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着力在全国大局找定位、求作为,在关键处落好子。合理分解、科学量化碳达峰“十四五”“十五五”目标,坚持分行业施策、分地区推进,强化政策协同,兼顾稳发展与促减排。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制度,按照国家部署要求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立足福建能源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开发利用潜力,加快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科学推动水电开发,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切实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的新型能源体系。按照国家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有关要求,建立健全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森林“绿碳”、海洋“蓝碳”等工程,持续拓展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渠道。 (执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基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