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党报联动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大
2022-10-19 08:47:49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编者按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 与此同时,“中国绿”也屡屡赢得世界掌声。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膺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长汀经验”入选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竹乡安吉获联合国人居奖,库布其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样本……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案例带给更多人以启迪。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福建日报、河北日报、浙江日报、内蒙古日报4家省级党报开展联动报道,一起探究这些绿色创新案例的独到之处。 “绿色名片”里的中国智慧 1989年的长汀县河田镇喇叭寨(资料图片) 长汀县汀江国家湿地公园黄海 摄 绿色城市安吉县 当年贯穿库布其沙漠的第一条公路如今充满生机。 苍翠连绵绿波涌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 河北日报记者田明 摄 青山归来成金山 □福建日报记者 戴敏 通讯员 陈天长 【绿色名片】 隶属福建省龙岩市的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那时,山上寸草不生,夏天红壤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被当地人称为“火焰山”。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一代代长汀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昔日水土流失重灾区,如今已变身生态旅游胜地。2021年,《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因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借鉴价值,被大会认为适合向国际公开推广。 【绿色实践】 日前,经福建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处‘火焰山’上的湿地公园,将向游客展现更加美丽的山水风情。”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说。 昔日水土流失重灾区,变身风光秀丽、鸟语花香的生态旅游胜地。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美丽蝶变,折射出的是一代代长汀人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筚路蓝缕、接续奋斗,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 作为亲历者,岳辉见证了长汀近2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岳辉说,经过不懈努力,至2009年,长汀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万亩。201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继续实行扶持政策,再干一个8年,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 2011年12月10日,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又迎来新机遇: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人民日报》有关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央政策研究室牵头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长汀实地调研。 1个月后,他在中央调研组报送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在数十年如一日与百万亩荒山作战的过程中,长汀人民用成功实践总结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从水土流失重灾区,转变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021年10月,《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向全球推广。 与此同时,长汀还持续致力改善生态环境,创新生态共治监管模式,在福建率先推行“林长制”,落实“河(湖)长制”“土长制”,生态环境建设指标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千年汀州绿意浓,行百里者半九十。2021年7月,水利部将长汀列为全国5个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之一。以此为契机,长汀着力实施水土保持精准治理、监管保障、质量提升、发展示范、制度创新、科技促进等“六大工程”,计划实施项目36个,总投资16.3亿元,全面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时代全国生态文明县域样板。 【绿色成绩单】 数据显示,长汀水土流失率已从2011年底的10.26%下降到2021年底的6.6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长汀在进一步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推动精准治理的同时,着重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后劲。今年上半年,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90.5万亩,实现产值18.6亿元。 塞罕坝上闯新路 □河北日报记者 张怀琛 【绿色名片】 从昔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如今“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建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同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2021年9月,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绿色实践】 前不久,由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在承德市举办的塞罕坝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暨金融机构授信签约仪式上,12家企业购买塞罕坝机械林场等8个降碳产品,实现价值转化2460.59万元。 “塞罕坝的变迁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的二十大代表、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一心一意地种树。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让世界看到了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行动。” 塞罕坝地处河北省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也曾水草丰美、森林茂密,后因开围放垦、连年战火,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1962年,369名林场创业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塞罕坝,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那时我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林场第一代建设者陈彦娴如今已满头银发,但每次看到自己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当年吃过的苦也就变成了甜。 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陈彦娴是领奖代表之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内心仍难掩激动,“很多不认识的外国人主动走到我们身边祝贺,有的还现场和我们探讨在荒山沙地种树的方法”。 近几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所辖范围内能种树的地块越来越少,塞罕坝人又在造林难度更大的石质阳坡上发起了“攻坚造林”。 “这些地方都是‘头皮土’,土层只有几厘米厚,不规则的碎石一块挨一块地挤在土层下。小樟子松就是在这样的石头缝儿里种活的。”安长明代表说,今年塞罕坝完成造林6657亩,其中就包括1700余亩的“攻坚造林”。 咬定青山不放松。2021年9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再次赢得世界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嘱咐我们,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在安长明代表看来,这既为林场发展指明了方向,又给他们增添了巨大动力。 珍视荣誉、继续奋斗。老一代塞罕坝人攻克了引种关、育苗关、造林关。如今,新一代塞罕坝人继续在闯关:良种引育关、资源结构优化关、森林质量提升关……森林生态系统正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安长明代表说,全面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塞罕坝将力争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目标。 【绿色成绩单】 截至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活立木蓄积1036.8万立方米,每年可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森林资产总价值达231.2亿元。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周边4万多百姓受益。 绿水青山结硕果 □浙江日报记者 陆乐 【绿色名片】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成为安吉最动人的色彩: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治塑保卫战,成为联合国人居奖首个获得县,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新时代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全面推广……安吉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画卷。 【绿色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党的二十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委常委、安吉县委书记杨卫东对此倍感自豪:“安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正是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这一理念。“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这更加坚定了安吉‘生态立县’的决心。” 十多年来,安吉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生态立县”战略,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坚持‘生态立县’,我们也曾经面临巨大压力。”杨卫东介绍,安吉定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后,下大力气关停“母亲河”西苕溪沿线的污染企业,虽然造成第二年财政收入锐减,但安吉县委县政府没有犹豫,最终还“母亲河”以清流。今年夏天,对水质要求极高的太湖白鱼时隔40年大规模重现西苕溪,不少市民欢呼“儿时的记忆回来了”。 西苕溪的改变,折射出安吉生态环境的日益提升。目前,安吉全县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持续保持在70%以上,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实现了气净、水净、土净。 安吉素有“中国竹乡”的美誉。但是近年来,传统竹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为了更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我们成立了县一级的生态平台。”杨卫东说,群众经营的竹林通过农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到平台,由平台统一规划、经营、为企业提供碳排放配额。而农村集体合作社则获得了流转资金,可以进行投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如此一来,村集体、农民都得到了实惠,我们的竹产业也获得了规模性发展。”杨卫东说。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杨卫东代表信心满满地说:“多年绿色发展栽下的‘常青树’,已变成广大安吉百姓的‘摇钱树’‘幸福树’,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生态富民走得更远,高水平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先行区,高质量建设国际化绿色山水美好城市,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安吉样本。” 【绿色成绩单】 通过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选优育强生态产业项目、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安吉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从2005年到2021年,安吉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0%,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034元增加到39495元、增长了4倍多,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9∶1缩小到1.66∶1,三次产业结构比从13.9∶47.1∶39调整到4.9∶48.4∶46.7。 人沙和谐谱新篇 □内蒙古日报记者 霍晓庆 【绿色名片】 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家园,一代代库布其治沙人与沙魔抗争,向荒凉宣战,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201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世界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认定“库布其沙漠生态财富创造模式”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道路。2017年,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2017年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就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和第六、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指出“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绿色实践】 库布其,早已颠覆了人们对沙漠的认知。 在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水生态治理区,水道顺着沟壑蜿蜒,在沙漠上汇聚成一片片水域、湿地。鱼儿欢跃、灌木遍布、水鸟翩跹,好一幅水沙和谐的生动画卷。 黄河流经杭锦旗全长249公里,每年凌汛期,大量凌水造成水位壅高,不仅威胁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使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当地创造性实施“引黄入沙”,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水面,这样不仅减轻防凌压力,也有效改善沙漠生态环境。2016年至今,水生态治理区累计引凌水2.45亿立方米,形成近100平方公里湿地。智慧的农牧民还在水里养起螃蟹、鱼虾,发展沙漠旅游,日子红红火火。 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深蓝色的光伏板如同一片蓝色的海洋,蔚为壮观。 光伏治沙在库布其沙漠已经不是新鲜事,光伏板不仅能有效挡风防风、阻止沙丘移动,还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而达拉特旗采取的“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模式,向光要电减排、向沙要绿固碳、向绿要地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叠加。自投运以来,项目已累计输出绿电23.12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5万吨,累计治沙1.6万亩。 沙漠变湿地、沙漠里养螃蟹、沙漠里制绿电……曾经演绎沙漠变绿洲传奇的库布其,如今又书写着科学利用沙漠、沙里淘“金”的人沙和谐新篇章。 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鄂尔多斯探索出一条“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沙漠治理模式,使库布其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今天,库布其治沙模式、技术和成果不仅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全国各大沙区成功落地,并且已经走向世界,为全球贡献“中国方案”。 【绿色成绩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分别由2002年的0.8%、16.2%,增加到现在的15.7%、53%,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