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交通线如何安全护送人员和物资?记者揭开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2-09-20 22:31:1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作者:卢金福交通员后人邹广敦在伯公庙前讲述交通站的故事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伯公庙里的“伯公灯”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东南网9月20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上世纪30年代初,为了便于和上海党中央的沟通联系,打破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决定开辟一条从上海出发,绕道香港,折回广东汕头、大浦形成水路,上岸后进入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最后到达红都瑞金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不仅传送着党中央与红都瑞金的往来文件,运送着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而且完成了党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转移,安全护送了200多位党中央领导和党、政、军负责同志到达中央苏区,被誉为“中央红色交通线”。近日,记者在龙岩永定、上杭、长汀探访了这条红色交通线,揭开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盏“伯公灯”永定城郊镇桃坑村伯公凹地处闽粤交界处,自古有“一脚踏两省”的说法,伯公凹交通站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更是三千里红色交通线水路进入陆路的第一站,成为能否平安进入中央苏区的关键站点。 “为了红色交通线的革命工作,伯公凹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敌人为了抓捕交通员和恐吓群众,三次纵火烧毁了我们的房子,现在还可以在每一面土墙上清晰看到当年大火焚烧而留下焦黑的痕迹。”今年40岁的邹广敦是伯公凹交通员的第四代后人,他告诉记者,伯公凹的群众几乎家族式的参加了交通线工作,不足30人的村庄,有10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7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涌现出“伯公凹七烈士”红色交通员英雄群体。 记者看到,伯公凹交通站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土木结构,凹字形土楼,高二层,正厅四间一厅构造。桃坑村的山坳上,有一座伯公庙,庙内供奉着一盏油灯,被称为“伯公灯”,上世纪30年代初,正是这盏闪耀着微微火光的伯公灯,成了红色交通员的信号灯,守护着源源不断为中央苏区“输血”。 “当交通员们每次护送着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前往苏区的党政领导干部的时候,都会在途中不断地鼓励着他们,只要我们到了伯公凹后我们就安全到家了,可到底哪里才是伯公凹啊?交通员手指凹口说,当我们看到山坳口上有一盏亮着油灯的地方,那里就是伯公凹了!而我们也就安全到家了。”邹广敦说道,当年交通员们护送人员时,走到凹门口对面如果看到“伯公灯”不亮,就不敢贸然进村,会先让领导干部退回山上隐藏起来,等进村探明情况后确定安全再把灯重新点亮后才返回去接人。 邹广敦还向记者讲述了“三块银元”的故事。1931年底的一天,一名叫“少山”的客人在交通员的护送下来到了伯公凹交通小站,“少山”因不适应山路的崎岖艰险和长途跋涉,双脚都被磨起泡了,邹广敦的曾祖父邹端仁连忙让其妻子赖三妹为客人烧艾草水烫脚消肿、缓解疲劳,还宰了一头母鸭炖汤款待他。第二天临走之时,“少山”掏出三块银元给赖三妹贴补家用。事后,赖三妹才知道,“少山”原来就是周恩来。她把这三块银元珍藏起来,当作传家宝四代相传,2017年邹广敦无偿将这三块银元捐赠给了当地的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