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何以福建”厚植奋进力量
2022-07-04 07:42:32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黄丽红我来说两句 |
6月27日—30日,福建日报接连推出《追寻福建文明之光》系列报道,包括《福建人的远古家园在哪里?》《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蓝色星辰”》等四篇报道。 这是在大众媒体层面,第一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福建史前文化、文明演进历程。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福建率先报道地域文明探源的一次尝试,是一次“行走福建,读懂中国”的重要探索。 今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论述古希腊文明的源头——米诺文明时说过:“关于这一重要的文明,在阿瑟·伊万斯爵士以及其他诸人的发掘以前,人们几乎是一无所知……我们的知识全都是靠着考古学上的证据。” 世界上诸多古文明早已失落,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中国一代代的考古工作者,用一铲一刷拂去时间的尘埃,一步一步重拾历史的记忆,实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2004年正式启动、至今仍在深化拓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为什么要探源中华文明?就是要准确诠释“何以中国”,凝聚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寻找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同样的道理,探源、诠释“何以福建”,就是要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厚植奋进力量,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动能。 那么,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其中“一元”的闽越文明,发端于何时何地?有着怎样独特的风采?它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又有什么重要贡献?这些问题牵系根脉。 过去,由于考古力量薄弱、考古成果阙如,学界甚至有“福建先秦无史”之陈见,至于无文字可考的福建史前历史,更是被认为“不值一提”。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考古人用实践不断上推文明史上限,建构了一部璀璨的福建史前史—— 三明万寿岩,将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18.5万年前,并发现了中国及世界少见的4万年前的人工石铺地面等重要遗迹,堪称“人类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 漳平奇和洞,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考古空白,可以让人一眼看出“新旧”之交福建人是怎么生活的; 浦城猫耳山、永春苦寨坑,持续的考古发掘,实证福建是中国最早的龙窑、最早的原始瓷器的诞生地,彰显福建在代表中国的瓷(china)文化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过去,偏居东南一隅的福建,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然而,考古发掘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科技考古的成果,却让人大为震惊:通过对漳平奇和洞、闽侯昙石山等遗址史前人骨提取DNA并进行研究,可知中国南北方古人群早在8000多年前就开始了交流融合。 在河南二里头遗址、陕西西安西周时期的大墓中,都发现了产自南方的原始瓷器。考古学者通过比对研究,判断这些原始瓷器很有可能来自福建。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这些瓷器的北上路径,但想想早在四五千年前,“福建瓷”就跨越山海与青铜文明相遇,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福建文明还对中华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作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的项目,闽侯昙石山遗址表征“福建海洋文化从这里开始”。这个“唯一”也彰显了福建的价值和地位: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竞相夺目,但类似福建“蓝色星辰”般闪耀的文明却不多见。 从上古时代就激荡澎湃的蓝色海洋文明,可以寻得刻在闽人基因里“爱拼会赢”的古老记忆。更关键的是,这或许也是“何以福建”对于“何以中国”的最大意义。 此外,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等多处贝丘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既为佐证闽台自上古以来就是同根同源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提供了科学证明,有力回击了别有用心者所宣扬的台湾少数民族与大陆无关的所谓“南来说”。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知我中华’是中国考古学的当代使命,是‘振兴中华’大业对考古学科的时代召唤,是五千年文明古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灵魂和精神源泉。”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知所从来,方明所往。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来的“福建考古”揭示了,相较于中原地区,福建虽然偏远但却形成了瑰丽的地区文明,并在漫长的交流融合中给中华文明注入了独特的闽越元素。 追根溯源,感知文明魅力;固本培元,滋养文化自信。这正是“行走福建,读懂中国”,探源“何以福建”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福建文明探源”,亦是如此。上古荒渺,祖先的故事深藏于地下、洞中、海边滩头……仍需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去追寻、发掘、研究。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我们期待着更精进的努力、更丰富的成果,在八闽大地上,汇聚起更加澎湃昂扬的“知来处、明去处”力量。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