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正文
分享到:

绿色发展 林改点绿成金

2022-06-23 08:09: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作者:方炜杭
全国率先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福建探索出一条推进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林改,让群山变绿。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保持全国首位。

  在沙县区,林下水边的小木屋成为现代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沙县区高桥镇新坡村林农张祖暖在自己的林地里测量林材的直径。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东南网6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许琰)初夏时节,青山郁郁,鸟蝶纷飞。

林改,是普惠八闽人民的绿色福祉,也是一场持续20年的改革接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十分牵挂。21世纪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推动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大决定,试行“分山到户、均林到人”,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全国率先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福建探索出一条推进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林改,让群山变绿。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保持全国首位。

沙县,正是林改策源地之一。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考察调研,听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介绍后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助力林农,拓宽富路

“总书记问我在办理什么业务,我回答说来办林权交易,他又问这山是什么时候分的,有没有间伐过,有没有贷款过,我都一一如实回答。”回忆去年3月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一情景,青山绿水家庭林场负责人魏发松仍难掩激动,“总书记和蔼可亲,他的亲切关怀让我十分感动。”

魏发松是三明市沙县区凤岗街道际硋村的村民,也是林改的受益者。

2002年6月,按照“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思路,福建开启被誉为“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革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3年,沙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开展了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5年底完成“分山到户、确权发证”任务。

山定权,树定根,让老魏定了心。2005年开始承包集体林地后,他就一直把造林作为事业。

“过去林农贷款难、利息高,现在办理业务不仅手续减少了,审批流程也比原来更加便捷。”说起这些年的变化,老魏幸福感满满。

随着改革的推进,为了方便林农办事,2015年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立,近2000平方米的大厅里设有林改服务、林权类不动产登记、林权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评估、森林资源收储、农村产权鉴证6个服务窗口及不动产登记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去年总书记考察时,魏发松正在办理流转116亩林子林权的相关手续。不到半个月,这片林子以68.8万元成交,比挂牌价高了10万元。后来,他用这笔钱流转了一片约90亩的杉木林,还在合肥开了一家沙县小吃店。

林子还成了小吃店的食品原料来源。去年以来,魏发松开始大规模进军林下经济,在自己的家庭林场种植了300多亩牛奶根、穿山龙。“这两样都是沙县小吃炖罐用的中药材,销量大。林下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增加产值,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抚育投资成本。”

“总书记对办证的事问得很仔细,我在一线服务窗口工作,深感光荣,责任重大。”说起当时的情景,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不动产登记(林权类)工作人员赵荣儿说,以林权登记为例,从办理到拿证,已经从过去的5天缩短到3天。作为面向万千林农的窗口单位,要想方设法让林农的事在这里办得快、办得好。

如今,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林权流转交易多道程序由“串联”变“并联”;“数据跑”代替了“人工跑”;在各乡镇自然资源所设立不动产登记分中心,需要林农进城办的事越来越少了……

截至目前,沙县区累计发放林地经营权证1058宗11.2万亩,促进了各类林业新型经营组织发展壮大,累计成立家庭林场及林业专业合作社等380多家,经营面积超86万亩。

破解难题,联营共赢

相邻的两座山,产出差距能有多大?

走进沙县区千亩大径材经营示范片,可以看到高大整齐的杉木林,其中,最大的一株胸径达51厘米,树高26米。林中则套种着一株株珍贵乡土树种——闽楠、红豆杉。

“虽然已经经过4次的抚育间伐(择伐),每亩出材8.5立方米,目前剩下的蓄积量每亩超过40立方米,而林农自己经营的林子目前平均产出在每亩6~8立方米之间。”沙县区官庄国有林场场长谢汝根自豪地说。

这就是专业的力量。

今年2月,省委书记尹力到沙县区高桥镇官庄国有林场调研,对林场在培育森林资源、开展专业化合作联营、创新林票制改革等方面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他们继续发挥省属国有林场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优势,以场带村、合作发展,带动更多林农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越来越多的林农、村集体选择了合作经营、抱团发展,这也是当地为破解“单家独户怎么办”难题正在进行的探索。

分山到户后,随着林业生产关系、林农林权利益发生重大调整,出现了林权结构小型化、林地状况分散化、林业管理复杂化等一系列新情况。一方面,沙县区6万多人外出经营小吃,占农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二以上,林地失管成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许多林业经营主体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

连日来,在沙县区富口镇白溪口村新厝后林场的113亩山林,官庄林场的营林技术人员正忙着对前不久种下的树苗进行管护。

“这片林子刚刚与官庄林场达成合作,我们只要提供林地,由林场托管经营,之后的管理、修枝等费用也由林场承担。”富口镇东部片区党总支书记杨孙忠给记者算了笔账,一轮伐期后,官庄林场将以每亩13立方米的出材率兜底收购,相比自己管理每亩平均出材率仅为7立方米,收益大增,到砍伐期后,村集体将增收22万余元。

这一模式通过鼓励乡镇、村民小组拿出山场51%股权,评估转让给国有林场,由国有林场经营,推广专业化经营,被称为“四共一体”,即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赢、收益共享,借助国有林场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从而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提升森林质量和资产价值。

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既可提升亩蓄积量,又能增加村集体收入。截至目前沙县区已有77个林业经营主体完成合作面积9.8万亩。

为了更好服务林农,一场旨在为国有林场提质增效的改革也已展开。

早在2017年,三明市就完成了省属国有林场改革,全市13家省属国有林场全部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范畴。然而,这些国有林场仍然保持省级财政核补的“供养体系”,绩效管理和考评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去年8月,三明市制定《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在全国率先建立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薪酬制度,开展国有林场管理机制创新试点,打破了“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僵局。

改革之后,林场职工的活增加了不少。今年,林场职工在完成每年额定的100万株苗木培育任务外,新增了近500万株的培育任务。

“虽然工作任务增加了,但大家都很有干劲。”官庄国有林场省级保障性苗圃负责人廖燕瑜说,自从去年开始实行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薪酬制度以后,人均绩效工资一年增加了9000多元。

通过联营实现共赢,谢汝根为我们算了一笔账——

村集体增收。参与合作的村,村集体平均增收6万元。高砂镇冲厚村共有868亩林子加入合作经营,每年可以固定收取资金占用费和林地使用费,村集体增收7.3万元。

村民增收。夏茂镇梨树村托管幼龄林643亩,按现有行情计算,每个村民所占的股份为400元,主伐时可增值1900余元。

林场增量。国有林场通过扩大森林资源经营面积总量,也得到了发展壮大。据测算,合作造林投资收益率可以增加8%~10%。

绿色发展,幸福满满

“过去,林业变现只能靠砍树。如今,林业变现的道路越来越多了。”在沙县区,不少林农这样感慨道。

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今年4月13日,沙县区富口镇白溪口村林农杨金德获得了首笔“福农·碳票贷”。“我从事林业几十年,从没想到空气也能这么值钱,而且还能贷款。”杨金德激动地说。

“福农·碳票贷”,通过成立“村级碳基金”,林农以三明林业碳票作为反担保,代替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担保贷款所需保证金,贷款出现风险时,“村级碳基金”收购反担保碳票,并由政府引导需要“碳中和”的企业和单位优先购买此类三明林业碳票,盘活林业生态资源。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的嘱托,福建积极探索,努力让好生态变成好产品,好产品卖出好价格。

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并依据计量办法换算成碳减排量,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从而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

碳票仅是开始,林票早已铺开。

“你看那一片绿油油的,尾巴长得尖尖的杉木,多漂亮。”林农洪集体领着记者看山场。去年,夏茂镇梨树村把眼前这片643亩的杉木幼林托管给官庄国有林场,经过评估,他领到了16张林票,每张票面价值100元。

在洪集体看来,这些“宝贝”就像原始股,等这些林子长大了,至少可以达到10倍的价格。更关键的是,林票可以交易、质押、继承、兑现,一座座青山从此变成了真正可以随时取钱的“绿色银行”。“以前,林子的树木从种下去到成熟要26年才能变现,林票就是把未来的钱揣进了现在的裤兜里啦。”洪集体说。

林票的推出得到了沙县区林农的欢迎,目前已发行“林票”6838万元,让集体林地变成村民的“活银行”。梨树村全村近万亩林子全部跟官庄国有林场联营。

厚植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以3800多亩山场为“靠山”,洪集体于2014年成立了青钱柳家庭林场,选择投资较小、管理简便、适销对路的“短、平、快”林下经济,在林下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和细叶青蒌藤,养殖肉用鸡,还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发展“森林人家”,走出了一条林下“生金”新路子。去年,单靠铁皮石斛,老洪就赚到了四五十万元。

实践证明,不砍树也能致富。

“总书记说,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我对此深有体会,这几年,我们家庭林场都没砍过一棵树。”洪集体说,通过发展林业赚的钱,他还办起了家庭农场,实现“以林养农”,他种植的有机大米,已经拿到了两个有机认证。

万千林农放下斧头,探寻“不砍树也致富”的新型发展之路——

以竹代木,前景可期。作为竹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三明市立足全市竹资源分布状况和各县域产业优势,通过实施省现代竹业发展项目、竹业开发竞赛和合作社筹资、村集体补助、企业投入等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竹林经营水平。同时推动竹产业技术服务,推出减征税费、农机补助等服务配套发展,全市竹业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形成集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和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竹产业集群。2021年,三明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210亿元,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其中人均涉林纯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30.6%。

森林康养,方兴未艾。2019年以来,三明在全国设区市率先提出“全域森林康养”理念,实现了森林康养产业开篇破题,被授予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目前,三明建成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小镇)14个,省级森林养生城市3个、森林康养小镇6个、森林康养基地17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个;共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29个。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三明康养产业与众不同的特色。大田桃源睡眠森林康养基地被授予“中国睡眠康养示范基地”称号,打造“森林+睡眠康养”特色产品;清流天芳悦潭森林康养基地,依托当地富锗温泉开发温泉疗养、休闲度假,打造“森林+温泉疗养”特色产品;沙县马岩森林康养基地,以中医经络调理为核心,结合沙县小吃品牌效应和森林高氧运动,融入特色健康小吃,打造“森林+食疗养生”康养产品……

发展无穷期,改革无止境。坚持正确林改方向,“无价之宝”正在不断地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手记

勇毅探索砥砺前行

青山不墨千秋画。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20年来,福建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就了绿水青山,富裕了万千林农。过去20年间,福建林业产业总产值增长了11倍,去年,重点林区林农涉林收入约占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推动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出强大的生产力,林改的“星星之火”向全国蔓延开来。如今,27亿亩山林实现承包到户,为5亿农民带来福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此被誉为“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革命”。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这是一场不断深化的改革。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念,“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担当,八闽儿女直面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

四季更迭,青山常绿,三明林改一直走在探索深化的路上:为解决“钱从哪里来”,创新“一评二押三兜底”机制,从源头上把控风险,此后又推出“福林贷”“福林·林票贷”“福农·碳票贷”,为林农送来金融活水;为解决“树要怎么砍”,推广专业化经营,实施科学采伐,创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改造提升机制,发展“不砍树、也致富”的涉林产业,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解决“单家独户怎么办”,通过在全省率先开展“三权分置”,把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发出全省第一本林地经营权证,探索破解林业经营“碎片化”问题……

林改,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回顾林改之路,每一次突破,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万千林农的实践和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和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完善政策主张,使林改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深化林改夯实群众基础。从“三权分置”到专业化联营,再到“林票制”“碳票制”,一个个基层首创的林改探索,已为建立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深化林改,永无止境。福建林业碳汇的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三明“林票制”改革成为全国林业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南平“生态银行”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十大案例……不断深化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八闽人民释放更大的生态红利。

1  2  3  4  5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