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节是晚清厦门的儿童节:约翰·A.戴维斯笔下的闽南经济和风情
2022-04-26 09:02:3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厦门风筝节 漳州土楼 鼓浪屿 1901年至1904年间担任福州鹤龄英华书院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兼学者何德兰(Isaac Taylor Headland)在1912年出版《海外传教的副产品》(Some By-Products of Missions)。此书不谈何德兰自己在晚清的传教经历,也不为某位传教士立传,而是讲述西方传教事业对晚清教育、医疗、科学、语言以及商业等方面的影响。 或许何德兰暗中预见基督教终究不会被大多数中国人接受,因此19世纪西方传教事业中有价值的,反而是它的“副产品”。现在看来,何德兰眼光独到。这些“副产品”也包括文学。英美传教士或其家人留下不少以中国为背景的英文小说,其中一些仍值得一读,比如约翰·A.戴维斯(John A. Davis)的《晚清女奴》和《年轻官吏》,它们都以闽南为故事背景。 两个“副产品” 1897年10月2日,《罗克兰县周报》刊登约翰·A.戴维斯的讣告。 根据此文,戴维斯1839年出生于纽约州阿尔斯特县的一个小镇,他在镇上普通中学上学,然后入读罗格斯学院(即现在的罗格斯大学)。1865年,戴维斯大学毕业,随后进入普林斯顿神学院就读3年。1869年1月,他和妻子玛丽·E.威克洛(Mary E. Wickolf)作为美国归正教会名下的传教士远渡重洋前往厦门传教,两人在厦门一带传教两年。1871年初,戴维斯因病携妻离厦返美。此后,他在新泽西州和纽约州的几处教堂为牧师,同时笔耕不辍。1897年9月,戴维斯病逝于纽约州。 戴维斯留下的“副产品”是6部长篇小说,其中4部以19世纪的闽南为故事背景,分别是《晚清女奴》及续篇《连左:晚清女基督徒》(1886年)、《李昭林:晚清牧师》(1884年)以及《年轻官吏》。《晚清女奴》和《年轻官吏》属于“社会问题小说”,另外两部则属于“宗教小说”。 《晚清女奴》1880年在费城出版,该作395页,讲述因村里闹饥荒,4岁女童李连左被卖为奴,村里唯一怜惜她的是老媪庆嫂,庆嫂的孙子骄和连左情如兄妹,并希望日后能结为连理。几经人生变故,连左再次遇见骄,两人感慨世事变迁,却无法实现少时的梦想。 《年轻官吏》1896年在波士顿出版,该作396页,讲述厦门摆渡人林椿的儿子林代协生于太平天国起义之年,长大后开始接触西洋人和西方文化,还被任命为福州水师的官吏,却因采纳传教士的赈灾方法而被一些清朝官吏讥讽为“外国官吏”,最终心灰意冷地回厦门帮助父亲经营船运生意。 两部小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它们描述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闽南中下层阶级(尤其是农民、船夫和摆渡人)的生活。《晚清女奴》中,连左出生的村庄“位于河畔,离海边不过几英里”,柯长侯买下幼小的连左坐船一天半逆流而上回村,这个村庄是座土楼(lau),坐落在平地的尽头,靠着山,村民讲闽南语。这些描述符合漳州的地理环境,漳州有九龙江及其支流,河谷平地较多,亦有许多土楼。小说提到厦门(Ha Bun)和福城(Foo city),福城应是影射福州(Foochow),“州”作为行政区分,就是指带有围墙的城市。 《年轻官吏》则以厦门为故事的主要背景,强调鼓浪屿(Kolongsu)在海战中的重要性,对太平天国余部攻占闽南的描写也有历史依据,只是在时间点上并不囿于历史。两部小说描写闽南独特的经济模式和风土人情,着墨较多的是江海经济、土楼建筑以及传统节日。 闽南江海经济 这两部小说不仅反映农业在晚清闽南的重要地位,更反映江海在闽南人民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和生产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当柯长侯买下幼小的连左坐船回村时,庆嫂也在船上,为安抚伤心的连左,庆嫂就转移连左的注意力,她让连左观察附近船只上的货物:“其中一艘船上有多个大竹篮,竹篮没有覆盖物,其形状像巨大的水果罐头,只是竹篮的底部很大,顶部有小口。每个篮子装着6到20只活蹦乱跳的鸡、鸭或鹅。另一艘船上有许多头猪,每头都蜷缩在长而窄、无顶部和底部的猪笼里。” 干草、木柴和原木也是通过内河运输到下游的城镇。内河的河水还被用于灌溉农田,当时闽南常见的引水工具是脚踏翻车,戴维斯用一页的篇幅描述它。江海经济的效益也超过农业。《晚清女奴》中,骄为赎回连左,一年到头辛勤在田间劳作,可是在年关时发现,即便如此,他也只能养活家人,并无盈余。为此,他被迫离家从事更赚钱的工作——在内河当船夫。《年轻官吏》中,林椿在厦门沿海撑船为业,就积攒不少财富,不但早早娶到媳妇,还在厦门城里置业,最后经营厦门岛的客运生意。 闽南港口众多,这些港口与欧美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贸易和人员往来。英国传教士施美夫(George Smith)在《五口通商城市游记》(1847年)中这样描述厦门的对外贸易:“厦门的人口虽然只有15万人,但从事贸易的平底帆船(trading-junks)却有45万艘。”而根据美国传教士皮彻(P. W. Pitcher)的《五十年厦门传教史》(1893年),早在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厦门建立厂房,投资贸易,此后经历多次海禁和开海。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到19世纪后期成为清朝茶叶出口的第四大港口。 《年轻官吏》反映此情况。林椿在厦门岛摆渡时经常碰见洋人,代协因染病需要改变生活环境时,也很容易搭乘英国货轮远赴东北亚。这些港口和东南亚的交往也很频繁,闽南人民有机会前往南洋淘金。《晚清女奴》中,骄在内河当了几个月船夫后,最终漂洋过海去安南(An Lam,即越南)拼搏,4年之后积累足够财富回漳州。 土楼和风筝节 土楼是连左的成长地,是《晚清女奴》前半部的背景。 戴维斯详述土楼结构和土楼居民的生产生活,他笔下的土楼名为头埔(Thau Pau):“头埔虽然面积不大,却是个古老的村子……从外表看,头埔像高高的圆形墙,时间流逝,墙体呈现黑色。头埔实际上是栋巨大的圆房子,围墙高而坚固。房间靠墙而建,形成环楼,门朝内;中间有个很大的露天庭院。为更好地理解土楼,不妨想象一个巨大、没有顶部或底部的圆形盒子,然后往里面放个稍小的盒子。两个盒子之间的空间就代表众多的房间,小盒子内的空间则是庭院。土楼有两层。地面上的房间部分用来居住,但更多的是牛棚、羊圈和鸡窝。二楼的房间则完全用于居住。外墙无门窗,但有两扇大门,可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关闭。”可见,为了向从未见过土楼的美国人讲清楚其独特的建筑造型,戴维斯费了不少心思,还附上插图。 闽南的传统节日也给戴维斯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年轻官吏》中详细描写厦门龙舟节(Dragon Boat Festival)和风筝节(Kite-flying Festival)。龙舟节被介绍为纪念伍员(Wuh Yuen),戴维斯这样描述龙舟:“舟窄小狭长,除了舵手和鼓手,其他人无座椅;这两人分别坐在船尾和船头。大约40个划桨摆在船底,供划手使用……这些船被称为龙舟,因为它们被认为像神话中的那种动物,还因为船头上都刻着或画着龙头,一些有龙颈的龙头高出船头甚至几英尺。” 小说中的厦门风筝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关于风筝节的来源,戴维斯提供如下趣说:“很久以前,神灵向一位善良之士显圣,说他的仇人即将杀戮其全家,他最好先行避难。善良之士临危不乱,带领家人登峰顶避难。为消磨时间,他给女孩们带上玩具,给男孩们带上风筝。神灵欣赏其性格:爱护孩子,沉着冷静。为表示对他的认可,神灵守护着其家产。晚上,善良之士归来,发现大部分家产安然无恙,只有一些牲畜被宰杀。此后,神灵对他大加恩惠,不仅保护其家人平安,还给予他荣华富贵。自此,关心孩子的父母就让孩子在农历九月初九这天尽情玩耍。父亲也尽可能放下手头活和孩子游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放风筝。” 在戴维斯眼里,风筝节是为了孩子才出现的,它是晚清厦门的儿童节。戴维斯还认为:“经过几个世纪,也许几千年的实践,中国人已成为风筝制造的专家。尽管日本人可以与他们匹敌,但毫无疑问,没有其他人再具有这种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