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竹产业:奔跑在新赛道上
2022-03-04 09:21:1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张辉
竹自行车 黄海 摄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黄海 刘建波 核心提示: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这份被视为行业风向标的文件,从两个时间节点明确了全国竹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得益于“以二产促一产带三产”策略,福建竹产业近年来实现长足发展。全省毛竹林面积、竹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产值、出口创汇金额4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在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下,在生态环保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竹子正不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以竹代木”“以竹代塑”成为社会资本竞逐的新赛道。一根竹子撬动万亿产值,正是市场对竹产业的最新期待。 但只有克服劳动力成本高企、精深加工水平有限等“路障”,福建竹产业才能真正在这一充满想象力的赛道上,跻身头部赛手行列。 竹加工撬动800亿元产值 永安市小陶镇垇头村竹农管联炜的50亩毛竹林一度失管,如今却成了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按照本地行情,一吨毛竹收购价700多元,每年靠为竹材加工企业供应原料,能赚三四万元,占了全年收入的六成以上。”管联炜说,除了卖毛竹,村里不少竹农还跑起了运输,或去竹材加工厂务工,成了产业工人,“一对夫妻档在加工厂一年收入十来万元”。 然而,在2000年以前,垇头村的7000多亩竹山却长期放任其野蛮生长。“加工企业少,毛竹需求量低,竹农耕山积极性自然不高。”管联炜说,如今看来浑身是宝的毛竹早年利用率低下,上山挖笋、做做竹编就已经算是“物尽其用”了。 竹材加工业的兴起,拓展了一根竹子的更多可能性:竹片可以做地板、家具、板材,竹叶提取物可以制成保健品,竹纤维可以应用于纺织业,竹屑、加工废料经高温煅烧就成了竹炭……依托丰富的毛竹资源,永安市已形成了以竹工程板材、普竹板为主,竹香芯和竹机制炭占优势的产业集群,全市现有林竹企业206家,去年纳税额突破1亿元。 永安的竹业龙头企业福建省八一村永庆竹木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利用竹材生产集装箱底板。早期的集装箱底板多用热带硬木,主产于东南亚的克隆木是主要树种。但随着木材资源日益紧缺,作为替代品的竹材逐渐成为市场宠儿。 “加工业的兴起,带动了毛竹需求量。”公司董事长徐先豪说,去年,受疫情影响,全球集装箱需求量激增。这家专注集装箱底板生产的企业,去年销售额超过16亿元,是2020年的近4倍。目前,永庆公司在小陶镇的工厂每天消耗毛竹量近700吨。正因如此,当地毛竹收购价格要远高于周边地区。 在加工业带动下,竹山成了竹农眼中的“金山”,曾经失管的竹林也转向了精耕细作。“建机耕道,修蓄水池,定期劈草管护,从粗放施用复合肥改施对土壤生态更友好的有机肥。”管联炜说,通过科学经营,竹林不仅产量高了,硬度、韧性也有了很大提升,收购价自然也更高。 以竹加工为发力点,带动竹林培育、笋竹市场、竹林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正是福建竹产业的发展策略。“福建毛竹林面积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位列全国之首。我们坚持‘以二产促一产带三产’,持续推动竹产业发展。”省林业局林业改革与产业发展处四级调研员伍清亮说,早在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竹产业发展。 这份被称为“竹七条”的文件,着重扶持竹产业关键技术、设备研发与引进,撬动效应显而易见。2016年到2020年5年间,全省累计实施笋竹精深加工项目413个,带动总投资达17.93亿元,建设竹山机耕路6000公里,丰产竹林超过6万亩。 来自省林业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竹业总产值786亿元,2021年这个数字有望突破820亿元。全省现有各类笋竹加工企业2300多家,解决工人就业20多万人,带动150多万名竹农增收致富。 绿色风尚催生产业新赛道 经过3年技术攻关,武夷山正华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的竹吸管终于实现了量产,并争取到了日本、东南亚市场的订单。公司董事长江益民有信心尽快打开国内市场。 信心源自“最严限塑令”。2020年,我国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被纳入首批限塑名单。作为替代品,纸吸管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但由于使用体验不佳备受诟病。具有防烫、耐用等性能优势且更加环保的竹吸管,因此被寄予弯道超车的厚望,且市场潜力巨大。江益民援引了一组行业数据:在“最严限塑令”出台前的2019年,全国塑料吸管年消耗量近3万吨,约合460亿根。 江益民从事竹加工已近30年。1997年,他便在老家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办厂,为邻省浙江的竹材加工企业供应竹坯料半成品。之后,江益民转攻竹签市场,针对不同食材开发出了300多种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绿色风尚下,他将目光投向了“以竹代塑”领域。 “塑料制品将逐渐退出家居生活系列。”江益民认为,“以竹代塑”再次拓展了关于一根竹子的想象力。除了竹吸管,竹刀叉、竹牙刷、竹剃须刀等一次性快消品都是正华公司当前的主打产品。眼下,江益民还计划引入竹纤维重组技术,开发一次性垃圾袋。 相比起“以竹代塑”,福建竹产业已经在“以竹代木”的赛道上奔跑多年。2005年,政和县竹企福建品匠茶居科技有限公司便以竹茶盘为切入口,试水“以竹代木”市场。但最初市场接受度不尽如人意。“当时,在福建生产的竹茶盘,到了北方地区,10个有9个开裂。”品匠公司行政部经理陆晓燕说,竹材本身水分、淀粉、糖分含量高,易虫蛀开裂。 如今,经过多年技术探索,这一难题已迎刃而解。经由高温碳化等工艺处理后的竹材,摆脱了固有缺陷。政和也在竹茶盘这一细分市场掌握了话语权,全县每年出产的竹茶盘占据全国近八成的市场份额。 随后,品匠公司开始向竹家具领域拓展产品品类。但要改变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并不容易。“一开始,我们对标传统木家具,力求在表面纹路、颜色上与其一致。”陆晓燕说,经过多年市场培育,这一局面才有所转变,竹家具开始从小众市场进入大众视线。 椅子、桌子、柜子……在政和,“万物皆可竹”。以品匠为代表的一批竹家具企业,也开始从单品销售,转向空间定制。“我们提出了竹空间、竹书房等概念,为客户提供包括硬装与软装在内的全套定制服务,打造全竹空间。”陆晓燕说,目前竹空间定制已经在民宿、工装市场得以应用,下一步将开拓家装市场,为家庭提供竹产品全屋定制服务。 “竹子3年成材,每年出笋、产竹,且不受砍伐限制,经营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伍清亮说,作为生态环保材料,在“以竹代木”“以竹代塑”风尚下,竹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福建全省消耗竹材9.57亿根,相当于替代了925万立方米木材,少砍伐155.5万亩森林。 呼唤创新发展突破产业瓶颈 赛道已布好,赛手们准备好了吗?业者认为,要充分分享万亿市场蛋糕,还有诸多产业瓶颈亟待突破。 政和县镇前镇湘源村竹农张明强一直为毛竹“下山难”犯愁。“在政和,一吨毛竹收购价600多元,但是砍竹、运竹成本就达到300多元。”他说,目前毛竹采运仍以人力为主,油锯、割灌机、索道等机械运用相当有限。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抬高,竹农经营效益始终在低位徘徊。 毛竹“下山难”是行业的普遍烦恼。伍清亮说,福建竹山以户承包经营为主,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机械推广使用程度低。由于效益有限,多数竹农只是将竹山作为副业来经营,“特别是一些边远、交通不便的竹山,依然靠天吃饭,疏于管理”。 对此,政和县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谢子芳主张,推动竹林适度规模化经营,引入社会化服务。“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采购竹林管理与采伐运输所需要的机械,以市场化的方式为竹农提供统一标准化服务,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毛竹生产成本。”谢子芳说。事实上,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形态的社会化服务,在农业领域已推行多年。尤其在水稻领域,耕种防收等环节已经实现了高度机械化。 竹加工环节,同样面临着成本高企、创新不足等瓶颈。通过走访调查,江益民发现,南平全市80%以上的竹企仍以传统的竹材加工为主,竹制品、竹胶板、竹地板、清水笋等传统低附加值产品占据了九成的份额。竹理化功能材﹑特定材、竹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品则发展迟缓。 “全国竹产业机械设备的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专业研发相关设备的企业及科研院所偏少。”江益民说,在南平只有少数企业建成自动化率较高的半自动化生产线,大量生产线仍然脱离不了人工配合。 如何提高竹产业创新力?永安市的策略是,构建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精准导入创新资源。在永安,竹加工企业不需要自己采购价格高昂的设备,只需要将产品送往竹产业研究院共享检测实验室,就可以完成全套检测:紫外线老化试验箱,只需要几天时间,就可以呈现在室外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才会发生的损伤;可编程恒温恒湿试验箱,可以模拟测试竹产品在特定气候环境中的发霉、开裂等情况;模拟运输震动台,则能够模拟测试竹家具包装在运输过程中颠簸环境下是否容易损坏……共享检测室,是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为本地竹加工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 “我们践行竹业科技服务社会化原则,将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引进竹乡,为竹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常态化服务的公共平台,同时建立国内领先的竹产业专家顾问库,建设全国首个以竹创业为主题的众创空间,全力孵化小微竹类创新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秀说。 采访手记 竹产业要练好“内功”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竹产业是传统产业,却极具活力与潜力。 在“双碳”背景下,绿色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选择。具有可再生、低成本优势的竹子由此迎来了新的风口。尤其在“以竹代木”“以竹代塑”领域,竹子极富想象空间。正因如此,有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提出了“打造全竹生活”的愿景。加之自带传统文化属性,竹子的应用场景与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阶段,竹产业相对小众,市场渗透有限。一方面,市场对竹制品认知与认可不足,市场培育与消费普及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虽然对竹子的利用古已有之,但竹产业真正得到发展的时间并不算久,产业自身仍面临着诸多瓶颈。比如,无论是原料端还是加工环节,竹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都不算高,在人口红利褪去、劳动力成本攀升的当下,产业发展容易陷入成本困境。囿于科技创新水平有限,竹子利用空间虽然广阔,但实际开发利用程度却相对有限。同质化的初级产品占据主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加工产品仍然稀缺。此外,从产业结构来看,福建竹产业还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竹林休闲旅游、竹文创等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三产融合有待加强。 得益于政策与市场利好,竹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但只有练好“内功”,竹产业才能真正在创新发展中实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