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数说福建这五年】系列报道之四:福建民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2021-11-15 19:18:0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林先昌
2021年福建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现场,大赛让养老护理员招得进、留得住。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东南网11月15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上个月底,由省民政厅、人社厅、妇联共同主办的2021年福建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暨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福建赛区选拔赛开赛,来自全省各地市选拔出的50名优秀选手将同台竞技。 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全面提升养老护理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致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养老护理人才队伍,让养老护理员招得进、留得住,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十三五”以来,福建省民政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新的突破 “十三五”期间,福建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70%建制村;全省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1.4万个,各类养老床位总量由“十二五”末的15.5万张提高至2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由“十二五”末的30.1张提高至36.2张。 “十三五”以来,福建省民政系统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大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坚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能,民政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新的突破。 除了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全面实现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全省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十二五”末的5736元/年、3406元/年统一提高到8260元/年,分别增长44%和143%;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十二五”末的每人每年6544元提高到15552元,增幅达138%;救助金额3000元以下的全部下放由乡镇(街道)审批发放。 数据统计,福建省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3.27万个。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力量发展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十二五”末的1.5万人增加至4.7万人,注册志愿者516.8万人,占居民人口比例的13%。慈善事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序,5年来,全省慈善组织共募集款物逾120亿元,受益群众800万人次。 救助对象由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向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拓展延伸,全省现有城乡低保对象52万人、特困人员6.8万人,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了8.6%和0.2%;全省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1.4万个,比“十二五”末增长120%,基本覆盖城市街道社区和72.1%建制村;1.1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按散居孤儿保障标准纳入保障。 此外,福建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面进一步扩展,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71%。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残疾人69万人。基本殡葬服务更加惠民利民,节地生态安葬率提升至76%,火化率多年居全国前列达99.8%。 全省共有1232家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签订协议共建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福建是著名革命老区, 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全省老区县69个、老区建制村(居)8540个,老区县占全省总面积96%。近年来,我省创新帮扶机制,持续攻坚克难,全力推动老区苏区跨越式发展。 2019年底,省民政厅、省扶贫办联合印发《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行动方案》。 福建省盲人协会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挂钩帮扶革命老区、建档立卡省级贫困村宁化县安远乡永跃村,对村里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困难村民家庭进行逐一入户摸底调查,对村人口情况、特色产业、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精准了解需求。 省盲协主席王永澄说,“虽然我们不能看见光,但愿意成为一道光。”一年里,协会动员爱心单位23家投入帮扶资金130多万元,直接服务和惠及村民4000多人次。 既要“输血”更要“造血”。“阳光1+1”牵手计划改变以往一捐了之的帮扶模式,发动社会组织把自身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老区村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等优势结合起来,以双方深度合作“造血”共赢模式发展老区优势特色产业,既增强老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又促进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自身发展壮大。 武平县黄金果协会立足老区生态优势,通过“技术引路,带动农户共建”“销售引流,促进产销共引”“品牌引领,致力百姓共富”“信息引导,推进资源共享”的“四引四共”模式,带动老区农民脱贫致富。2020年全县种植百香果达2.53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32家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签订协议,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形成了产业、就业、消费、技能、公益、专业社工服务等多种结对共建模式;各级社会组织直接投入近2亿元,引导会员企业(单位)投入8.76亿元,生成各类项目4981个,惠及老区村群众278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日,福州茶亭街道福德社区长者食堂开业,为小区居民提供免费或实惠的餐饮服务。受访者供图 “十四五”期间 福建民政将以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重点 “十四五”期间,福建民政部门将以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重点,从困有所济、老有所养、幼有所保、残有所助等方面入手,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困有所济上,民政部门将实施精准救助,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力争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实施智慧救助,建设全省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社会救助”服务改革;实施温暖救助,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资+资金+服务”模式延伸。 在老有所养上,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至2023年底,在全省打造4000所三星级及以上农村幸福院,每年新建不少于100处老年人助餐点,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每年推动70个以上乡镇敬老院改造升级;支持每个县(市、区)建设不少于1所老年人养护院,到2025年,全省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超过60%;推动每个设区市建设不少于1个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品质养老项目。 在幼有所保上,推动乡镇(街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或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干,力争2025年底实现全覆盖;每个设区市建设1所集养育、康复、教育、医疗于一体的区域性儿童福利院;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在全省打造100个示范乡镇,创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示范地区和品牌。 在残有所助上,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探索推动护理补贴覆盖范围向三、四级智力等非重度残疾人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延伸至低收入家庭,推进“两项补贴”制度与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相衔接;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省级重点支持全省改扩建或迁建7所精神卫生福利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