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红军标语遗址:盘活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2021-07-20 19:47:5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走进福建红色苏区”系列报道(八) 清流红军标语遗址:盘活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东南网7月20日讯(本网记者 陈艳艳 陈楠 刘惠萍)在三明清流县,保存着大量生动丰富的红色标语。 清流苏区始创于1930年,是当时中央苏区扩红、提供给养及后勤保障的重要基地之一。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敌我双方在这里展开激烈争夺,反复拉锯。在红色革命时代,标语是红军的第二武器。如今,红军标语以一种无言的形式,向后人传递着革命年代的信息。 长校村原党支部书记与魏祥耀认真辨别红军字迹。东南网记者 刘惠萍 摄 清流红军标语最多的乡镇 说起清流红军标语遗址,不得不提长校镇,它是清流境内存留红军标语最多的乡镇,占全县红军标语总数的半数以上。 6月29日,东南网记者从清流县城驱车50余分钟,到达长校红三十四师101团团部遗址,看到旧址外围用蓝色铁皮围挡包围,修缮工作正在进行。 该遗址有一进二厅,左右厢房和天井、横屋,计20余间,面积400余平方米,清晰可辨的红军标语有10版51条,主要有“红军是工人农民自己的军队”“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址内有些墙面已经开始脱落,红军标语可能消失不见。已有55年党龄的长校村村民李海文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红色标语故事的讲述,更多的是对红色标语遗址的保护。” “革命遗址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目前,一些红军标语已经被风雨侵蚀,逐渐模糊,如不及时修复完善加以保护,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长校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魏祥耀介绍,近年来,长校镇着力规范管理红色历史遗迹,积极做好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修缮工作,共争取资金178万元,将完成长校红十二军三十四师101团团部和红军医院修缮。 魏祥耀说,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挖掘更多的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用红色故事激励人民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同时利用红色资源的优势,举办一系列文旅融合活动,带动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清流现存最大幅的红军标语 6月30日上午,东南网记者来到清流县林畲镇。“设立工农夜校免费读书,反对军阀压迫革命!”在林畲镇林畲村的麦元洞邱氏祖屋正面外墙上写着这样一条标语。 据清流县史志室主任王宜峻介绍,该位置就是红军夜校的旧址,2009年11月,红军夜校旧址被确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此条标语为清流县现存单体最大幅红军标语,十分珍贵。 随后,记者又来到林畲镇毛泽东旧居,当时天正下着小雨,走在毛泽东旧居前的广场,遇上了几位来自三明将乐的游客。他们说,早有闻名林畲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特地驾车前来参观。“听完讲解员的讲解之后,内心还是很震撼,直到今天才明白‘创业苦不苦,问问红军长征两万五’的真正内涵。”其中一位游客吴先生颇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此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也会将这种长征精神融到他的创业中,不断地激励自己奋勇前进。 三明市文旅局在林畲举办的红色旅游活动。林畲镇供图 昔日贫困村“变身”致富村 据不完全统计,清流县有红军标语遗址(含遗迹)23处,标语(漫画)近200条(幅)。这些革命遗址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发了越来越多人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他们来此瞻仰革命遗址,聆听红色故事。 “这几年,来林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多的时候一个团就有600多人,大概就能收个24000元。”林畲村村民余莲原本在外地开饭馆,看到了红色文化带给村子的“机会”,去年她选择回到村里,在自家的三层小洋楼办起了农家乐,受到游客欢迎。据了解,目前村里已办起了3家农家乐。 短短几年间,林畲村已由昔日脏乱差的贫困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为活力秀美的致富村。“近几年,在县、镇领导的重视下,村庄面貌是年年有变化,一年一个样。通过村企合作,实施花卉大棚、光伏发电等项目,村财年收入从过去的1万元提高到30多万元。”林畲村村支书邱祺才说。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村里民风的好转,村民素质的提升,“以前村里简单的1个项目都很难推进,现在村里同时进行32个项目,最大项目几百万(元),村民都能积极配合。” 随着红色资源的不断挖掘,当地“红色+乡村”的旅游路线走上快车道。 清流县林畲镇镇长郑晓青介绍,除了红色遗址遗迹外,目前该镇正通过初心小镇项目的建设,整合林畲红色人文、绿色生态、古色民俗等资源,进一步带动林畲红色小镇的振兴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