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破狱斗争:震惊中外的破狱奇迹
2021-05-06 09:07:0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林泽贵
旧址门前的雕塑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审讯室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东南网5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文 施辰静/图)初夏的鹭岛,游人如织。但外地来的游客甚少注意到,在思明南路旁一条2米宽的小巷里,坐落着三栋砖石木混合结构的古厝,乍看不起眼,却有两百余年的历史。91年前,震惊中外的厦门破狱斗争就在这里爆发。 据介绍,厦门破狱斗争旧址所在的这三座古厝,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曾经是厦门海防同知署用来关押犯人的监牢。民国初期,厦门新设思明县,这里便改为思明县监狱。 1930年二三月间,先后有40多位共产党人被捕,并被关押在思明县监狱,其中包括共青团福建省委原书记陈柏生、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刘端生、潜伏在国民党厦门市党部的共产党员谢仰堂等人。他们不仅要忍受十分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刑罚,而且随时都有被杀害的危险。 当时,福建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急需大量干部。“在狱中等死,不如越狱,能冲出一个算一个,越狱还有一线生还的希望!”狱中同志透过监狱中的内线,向中共福建省委提出越狱的想法。 此前,其他地方有过成功越狱的先例。不过,中共福建省委分析形势后认为,厦门敌人控制严密,地理上四面临海,被捕的同志人数多,越狱胜利的希望渺茫。 省委本想暂时按兵不动,从长计议,但从一封截获的密报中获悉,国民党反动派要将狱中关押的“政治犯”全数押往福州。这一去,这些革命志士更是凶多吉少。 为了尽快营救同志,中共福建省委和厦门党组织再三考虑后决定破狱救人。省委成立了破狱委员会,由省委书记罗明、军委书记王海萍、组织部长谢景德、共青团省委书记王德、军委秘书陶铸组成,由互济会主任黄剑津任秘书长。 为了确保破狱全胜,破狱委员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详细了解敌人的守卫兵力、看守所的结构及管理状况。根据破狱方案所提出的两大任务,成立了由陶铸任队长的特务队和由谢景德任队长的接应队。 参与破狱行动的队员进行了反复训练和讨论,最终敲定了方案细节。破狱时间选在5月25日上午9时。这天是星期天,军警和看守人员相对松懈,又是农历四月廿七,按当日潮汛,上午9时正值退潮,接应船只可以较快地驶离厦门港,驶往安置地点同安。 5月25日上午,由陶铸指挥、11位勇士组成的特务队,有的伪装成探监的亲属,有的假扮成卖杨梅的小贩和游客,混入街道人群中。 当时,一组队员抱着饼干桶假意探监,监狱的值班看守起了疑心,下令搜身。千钧一发之际,一名队员果断开枪击毙了副看守长卢永忠。 枪声响了,这是破狱开始的信号。埋伏在外的特务队员打死执勤的门警和警备队长,冲进监狱,砸铁锁,开牢门,剪脚镣,仅用十余分钟时间,便将被关押在看守所内的40多位同志营救出狱。 随后,被营救的同志分成三至五人一组,在接应队员的引导下,迅速穿过小巷,没入露天市场的人群里,直奔厦港“打石字”码头,登上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两艘木帆船。帆船顺着开始退落的潮水,以最快速度驶离厦门岛,先绕过鼓浪屿再往东穿过高崎、集美海峡,深夜抵达当时的同安彭厝和珩厝停歇点,被营救人员最后被护送到闽西革命根据地等地。 以少胜多,从第一声枪响到救出战友只用十余分钟,且我方无一人伤亡……1930年5月25日的“厦门大破狱”,行动之迅速、战绩之辉煌,不但在当时震惊中外,更成为福建党史的光辉一页,被视为中国革命史上的破狱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