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正文
分享到:

【脱贫攻坚的福建答卷】科技添翼强村富民

2021-02-26 09:06:5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李珂 张颖
在我省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像苏海兰一样,越来越多的科特派扎根在贫困地区,帮助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20多年来,全省科技特派员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这一主线,瞄准和精准对接贫困区域发展的科技需求开展扶贫,累计服务农户和企业39188个,建立示范基地846个,以创业式的科技扶贫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村还是那个村,因为有了科技力量的注入而大不一样。

“苏老师,你上次说七叶一枝花要授粉,没有花粉,怎么办?”

“最近下雨,而且开花初期,花粉看不到。接下来晴天花粉就会较多,到时抓紧授粉。”

一大早,省科技特派员、省农业科学院生物资源所的高级农艺师苏海兰通过“慧农信”平台,在线解答光泽县寨里镇大青村下坪溪村民肖天保的提问。

肖天保原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成了承天药业种植基地的专职技术员,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真心感谢苏老师把栽培技术经验传授给我!”他说。

七叶一枝花是云南白药、片仔癀等“国字号”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由于人工栽培不易,只能依赖濒临枯竭的野生资源,其市场价格水涨船高。苏海兰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研究攻关,建立了七叶一枝花培育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及可追溯技术体系,将技术应用服务于光泽县的福建承天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

“如何帮助更多当地贫困户脱贫?”苏海兰思量,“技术是成熟了,但想让农户愿意种,能种好,还是要蹲下来,亲自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做,一点一点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教。”

近几年来,苏海兰为当地培训从事七叶一枝花一线种植及指导的科特派17人、科技能人200多名,其中,7位作为光泽县中药材种植领域的杰出代表,被授予光泽县“优秀乡土人才”称号。目前,当地七叶一枝花种植近1万亩,带动光泽110户农户增收360多万元,其中贫困户达45户。

在我省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像苏海兰一样,越来越多的科特派扎根在贫困地区,帮助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20多年来,全省科技特派员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这一主线,瞄准和精准对接贫困区域发展的科技需求开展扶贫,累计服务农户和企业39188个,建立示范基地846个,以创业式的科技扶贫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省在老区苏区建设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0个,内有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资源,它们采取政企联合、产业拉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等帮扶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宁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其中之一。在该园区,曾经靠着买卖海鲜、干劳力维持一家6口生计的三都镇秋竹村渔民陈时红,现在,家里盖起了三层小平房,买了小汽车。“这一切要感谢富发公司的支持。”陈时红难掩喜悦地对记者说。

和他一样,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当地渔民还有很多,这些变化离不开“科研平台+企业+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模式。

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是该园区内一家集现代制种、养殖、科研于一体的“产学研—育繁推”的现代水产种业科技企业,也是科研平台——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公司近年来培育出大黄鱼“富发1号”等以快速生长性状为目标的大黄鱼新品系。

富发公司研发部主任陈佳说:“我们希望通过新品系的推广养殖,为产业提供良种支撑,从而促进沿海渔民脱贫、渔业增收。公司为当地提供了技术和生产岗位40个,优先选用当地贫困户。”公司相中陈时红勤劳刻苦的劲头,与陈时红签订大黄鱼生物饵料的采购合同,并提供优质大黄鱼苗种给陈时红养殖和经销推广。陈时红团结渔村的乡亲到公司就业,每年春季忙时达20~30人,帮助公司协调联系换网、维修、后勤等临时劳务人员数百人次/年。

我省还通过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为科特派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营造专业化、便捷化环境。

“秋天的蜂蜜不能取太多,每箱要给蜜蜂留足口粮,保证过冬存活率。”在省科特派、福建农林大学周冰峰教授指导培训下,南安汇甜蜂业家庭农场目前已发展繁育林下蜜蜂500群,年产值可以达150万元,林下养蜂也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他参与创办的星创天地,已入驻创业团队44个,其中贫困户创业团队40个,所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经济效益5000万元。

得益于灵活的机制,我省还应运而生了“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贫困户”“科技特派员+农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等平台,我省每年在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100项以上科特派项目,通过开展创业式扶贫,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目前,我省已实现科技特派员的创业和技术服务乡镇全覆盖,实现创业和技术服务领域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全省科技特派员一产占61.44%、二产占21.63%、三产占16.93%,在一产中服务领域涵盖了全省十大特色农业产业。 

吴敬才(右)在南平市延平区指导葡萄冬季修剪。(资料图片)

吴敬才:一号科特派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1998年底,从德国莱法州进修园艺栽培技术归来的吴敬才被派驻到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从农艺师“变身”为南平市“一号科特派”。2019年,他再次成为村里的省派科技特派员,利用村里的科特派工作站,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增强科技动能,助推乡村振兴,建设更加美好的溪后明天。

1998年11月底,为破解闽北的“三农”问题,南平市决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直接下乡为农民服务,这也成为我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端。

时任南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的吴敬才成为南平乃至福建首个驻扎到村里的农业技术人员。溪后村的村民受制于农业专业知识的匮乏,种植出来的果蔬品质低下,价低卖难。吴敬才一肩挑起全村的果树、蔬菜、土肥、林业等各项专业技术指导工作。白天奔赴田间山头,手把手地为村民指导示范技术,到了晚上,就在村部大会议室里,为求知若渴的村民讲授农业科学的专业技能。经过技术指导和培训,第二年,村民们种植的雪柑每亩就卖到了7000多元。

南平组建大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吴敬才调任园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培养了5名农艺师,19名助理农艺师,还从834个国外优良品种中初步筛选出96个适宜品种在当地进行推广种植。这些新品种对闽北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现实的意义。他还亲自跑市场,拓销路,让新品种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2005年,吴敬才调入福建省农科院,在新组建的培训中心长期从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走遍八闽大地,拍摄农业技术推广视频,推动各种形式的农业培训。

2019年,56岁的吴敬才又以省派溪后村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回归”溪后村。他深入槟榔芋种植基地、稻花鱼养殖基地、溪后村林下旅游项目基地调研,为项目发展出谋划策,为农户解决实际困难。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