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精准滴灌 小康花开千万家
2020-08-10 07:08:36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周冬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8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熊明欢 江月兰 吴火招)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三明市所辖12个县区市都是原中央苏区县。作为全国7个之一、全省唯一的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三明的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学习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精神,不断探索突破扶贫开发体制机制障碍的新途径,在脱贫长效机制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相对困难群众扶贫、城市扶贫等方面先行先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在全国率先建立“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城市困难家庭“347”精准帮扶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扶贫资金量化折股、烟叶返税、跨村联建等贫困村村集体收入增收长效机制。目前,正在探索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精准帮扶、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等机制。 先行先试,消除绝对贫困 “一个月的营业额超1万元,净赚4000多元。”近日,刚算完账的李永生笑得合不拢嘴。 清流县嵩口镇沧龙村是远近闻名的渔业村,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脱贫后的老李动了办农家乐的念头,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始。 为应对疫情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三明开展为贫困户和低保户“解难题、办实事”专项行动。扶贫干部了解到老李的困难,立即帮助老李办好各种手续,把住宅改造成农家乐。6月30日,农家乐开张了。 乡亲们纷纷感叹,短短几年,老李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再到“我要富起来”的转变。 变化的背后,是“348”精准扶贫机制。“348”机制,即“三步工作法”“四因四缺分类法”“八种帮扶模式”,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把扶贫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2014年12月,三明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 截至去年底,三明全市10.5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比2015年增长了近3倍。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全力做好保障。”三明市扶贫办主任王小坚告诉记者,在“348”机制的基础上,三明进一步在教育、健康、住房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阻断因病、因学、因灾等有可能导致返贫的路径。 “一生一档、五个阶段全覆盖、一个应急救助”的“151”教育扶贫机制,让贫困户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救助帮扶全覆盖。“在学校专心学习,没有后顾之忧,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帮助。”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免试进入湖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小吴,给将乐县万全乡扶贫办和所有帮助过她的人写来一封感谢信。 “一套档案、两费全免、四道补助”的“124”医疗健康扶贫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及医保基金兜底等补助措施。 明溪县的贫困户邵顺峰是家里的顶梁柱。去年,先是暴雨冲毁了他的两口鱼塘,在恢复生产时他又在地里不慎摔倒,重度昏迷一星期。“报销完一算,自己基本没花钱。是党的好政策给了我们家第二次机会。”邵顺峰已重新上路——今年养了2万多条鱼、16头猪,种了5亩水稻、3亩魔芋;遇到圩天,他还为村民修理农机具。 动态监测,聚焦相对贫困 在根除绝对贫困之余,三明市在脱贫攻坚、迈向小康的过程中发现还有部分处于“高于贫困线,低于农村低保线”的相对贫困人群。如何确保他们“不掉队”,是新的挑战。 去年下半年起,三明在清流、建宁、泰宁、将乐等4个县开展试点,识别农村相对贫困家庭689户,共1777人,分类施策,开展帮扶。 “虽然比一般家庭困难,但是和贫困户相比,我们家又更好一些,看到贫困户们的各种政策,我之前很是羡慕。”6日傍晚,在泰宁县朱口镇寨色村,冯作秦正在田边喂养鸡鸭苗,满脸都是对幸福生活的期许。 冯作秦今年50岁,妻子因为智力二级残疾。晚来得子的他虽然日子清苦,但为了尚在读初中的孩子,还是苦苦支撑。 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精准帮扶机制实施后,镇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