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 以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确保工作任务落实
2020-05-21 10:10:0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在大田县石牌高速路口疫情防控检查点,交警、医护党员志愿者对过往车辆车上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林辉 郑宗栖 摄 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畲乡发展增添新动能 东南网5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吴旭涛 通讯员 黄益辉 刘其燚) 走进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浓浓畲风扑面而来—— 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馆、修复后的畲族村落遗址、畲族非遗体验点……今年元旦竣工的畲族文化民俗小镇一期项目,引来不少游客。 八井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在党建引领下,找到了发展畲乡特色旅游业的路子,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罗源县畲族人口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畲文化打造成文旅产业的核心IP,陆续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畲风项目和景观。这些文旅项目不仅保护传承了畲族文化,而且成了振兴乡村的抓手,培育了带动村民致富、促进畲村振兴的强大动能。”罗源县委书记刘晓强说。 乡村振兴要出成效,基层党组织必须有力量。如为了打造畲族文化民俗小镇,松山镇党委调整充实一线力量,落实每周一次的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问题,逐项落细落实。同时,主动对标先进,组织镇村干部赴厦漳泉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八井村党员干部扎根项目现场,民宿、旅游公路等配套服务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规划的生态涵养区、畲族文创区等五个片区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畲族文化民俗小镇的建设,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全面支持,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馆更是在两个月内就建成开馆。”八井村党支部书记雷可寿表示,小镇项目力争打造成全国畲风旅游的新样板。 乡村振兴,受益最大的是村民。当地村民除了可观的务工收入,还迎来更多机会加入文旅产业链,共享红利。 “1995年,福州市委主要领导在罗源调研时到我家里来,那时我的锅里只有地瓜米;现在,我的锅里有鸡有鸭。”八井村村民雷炳金说,这几年他抓住旅游业发展机遇,在村里开办了农家乐,年收入逾10万元。“畲族文化民俗小镇建成后,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罗源坚持把畲族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中心,2017年底,34个民族村全部摘帽,所有少数民族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少数民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3.5%,高于全县增幅九个百分点。 2019年国庆节前夕,罗源县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党委。 为巩固脱贫成果,罗源率先成立全省首个乡村振兴学校,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培训班;加快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霍口水库建设,带动霍口畲族乡经济社会发展。 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前欧村:社会治理有了“推进器” 东南网5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 通讯员 庄国辉) 富有闽南特色的新房错落有致,红色琉璃瓦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出门便是公园,房前屋后皆是绿地,宽阔的水泥大道两旁绿树成荫……18日,走进泉港区涂岭镇前欧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记者眼前展开。 在63岁的老党员陈细元记忆中,过去的前欧村不仅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增收渠道少、村集体收入薄弱、村情社情较为复杂。 蜕变,离不开党建引领。 近年来,涂岭镇以前欧村为试点,聚焦“党建引领”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创新实施党建+红色网格、党建+智慧治理、党建+多元化解、党建+关爱帮扶、党建+乡村振兴5大融合举措。 党建+红色网格,将前欧全村划分为三个网格,实行“一个网格+一个党小组”模式,以网格为单位,引导党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解决经济发展、乡村建设、纠纷调解等问题;党建+智慧治理,设立长安E站综治中心,构建“1+5+N”网格化服务模式,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上办”;党建+多元化解,通过成立“夕阳红”调解室,实行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党建+关爱帮扶,实施“红色暖心行动”“护苗关爱行动”,开展慰问、助学等系列活动,关爱帮扶基层党员和群众;党建+乡村振兴,成立征地先锋小分队、招商先锋小分队、帮扶先锋小分队,实施“党员先锋服务发展暖心”工程,通过抓党建谋振兴…… “通过党建引领,前欧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前欧村党支部书记出文彬介绍,近年来,前欧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级宽裕型小康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如今,前欧村村集体收入达到5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 “党建引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法宝。”泉港区委书记梁炳辉说,泉港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农村、城市、企业、机关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坚持育“盆景”、造“风景”,大力创树一批党建典型,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