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两会聚焦】 饮水思源不忘本 老区苏区不掉队

2020-01-16 07:57:35 作者:潘园园 方炜杭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方炜杭) 

福建有70个老区县(市、区),其中原中央苏区县(市、区)37个。“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老区苏区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补齐民生短板、保护生态环境,支持老区苏区强化产业支撑、人才支撑和红色文化支撑。

今年省两会上,老区苏区发展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家积极建言献策,谋发展、补短板,只为让老区苏区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吃水不忘挖井人。新时期,老区苏区发展怎么样,人民生活过得怎么样,始终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老区苏区生产总值增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新的一年,老区苏区乡村振兴如何跑出加速度?“每个老区村都有自己的特色,要因地制宜,挖掘出每村的特色,促进农村一产做强、二产做深、三产做靓融合,让老区苏区百姓富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省人大代表,福建春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天龙建议,因地制宜激活老区苏区农村的创造创新活力。同时,在生产、营销等环节注重模式创新,借助区块链、5G、AI等技术,做优产业,通过直播、快手等新营销,催生新业态,促进老区苏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老区苏区奔小康需要全社会最广泛的力量参与,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展千家社会组织“一对一”帮扶老区村行动。“对企业而言,带动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既是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自身的发展需要,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省政协委员、厦门市工商联(总商会)党组书记陈永东认为,无论是资源、路径还是市场经验,相对于政府部门,企业往往更具优势。他建议,老区苏区应结合当地自然禀赋、找准结合点,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省政协委员、香港祥龙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景浓建议,积极发挥我省优秀企业家作用,盘活农村资源,强化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引导农村资源、农民资产与企业经营有机结合,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

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如何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三明、龙岩规划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让省人大代表、宁化县县长姚文辉倍感振奋。他告诉记者,宁化是中央红军四个长征出发地之一,也是最远的出发地。宁化县将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机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

“目前我省许多红色遗址存在保护现状不佳、管理机制不顺、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姚文辉建议,健全机构,落实保护措施,完善保障机制,“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充分发挥红色遗址和红色文物的价值。

作为一名来自闽西革命老区的省政协委员,龙岩市文联主席王永昌坦言,目前我省红色景区大多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方式模板化,解说流程格式化,难以生动活泼地诠释红色文化。还存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产品单一、景点分散等问题。

王永昌建议,通过串联主题整合全省范围内红色景点,定制独特旅游路线,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树立大红色文化旅游概念,形成红色大文化旅游线路。同时,通过模型、绘画、雕塑、景观等多种形式,以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努力提高景区景点陈列水平,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将红色旅游与商务会展、青少年夏令营等结合起来,促进红色教育功能与教育、修身、养性、养生等多元综合性功能融合。

红土地扛起绿色担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而,部分老区苏区发展相对滞后,环保基础设施薄弱,黑臭水体、“散乱污”企业等尚未根本解决,严重影响群众获得感。

“只强调消除贫困,不顾及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老区苏区人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只讲保护环境,不考虑消除贫困,也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统一的。”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红土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尤为关注。大家纷纷表示,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苏区老区脱贫攻坚工作中,在保护自然生态、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同时,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切实增强苏区老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加快老区苏区发展一定要有长远眼光,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省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释本性建议,将老区苏区扶贫工作与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相结合,加快打造富有老区苏区特色的美丽乡村,谱写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新篇章。“一定要守住生态底线,以牺牲老区苏区环境为代价的产业转移,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