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2020年,只争朝夕,奋发有为——聚焦政府工作报告

2020-01-11 22:23:17 严顺龙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周冬  

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聚焦政府工作报告

东南网1月11日讯(福建日报APP-新福建 记者 严顺龙)今日,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在榕开幕。省长唐登杰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

2019年,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新福建建设迈出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亲自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给全省人民以巨大鼓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着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围绕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成绩来之不易——

初步统计,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147亿元,增长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52亿元,增长1.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

进出口增长5.6%,其中出口增长7.2%,

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

城镇登记失业率3.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00元,增长8.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00元,增长9.8%,

节能减排降碳年度目标可以实现。

一、围绕机制活,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中央改革部署,省委确定的238项改革举措稳步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占比超过90%。全省半数以上县域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我省和三明市深化医改经验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国务院批准宁德、龙岩设立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不良贷款率比2019年初下降0.33个百分点,区域金融形势总体稳定。全面取消高速公路跨省界收费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利润总额增长8.5%。落实更大规模减税、更大力度降费政策,一般工商业电价降幅超过10%,用电容量160千瓦以下的小微企业用电实现“零费用”接入,全省新增减税降费超过600亿元,减轻企业负担超过900亿元。制造业投资增长15.7%,技改投资增长17%,民间投资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71.3%。

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实施区域协作项目226个。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正式合龙即将通车,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及双龙铁路开工建设,厦门新机场、长乐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立项获批。新改扩建城市道路1500公里、各类市政管网5700公里,新增城乡公共停车泊位8万个,新建改造城乡公厕3500座,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930公里,全省农村集中供水率91.5%、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丝路海运、丝路飞翔等海丝核心区建设八大工程深入实施,丝路海运突破1800个航次,丝路飞翔空中航线近400条,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增长超过13%。国际友城达109对,“朋友圈”进一步扩大。36项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全年亿元以上外资大项目增长26.9%。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成功举办。

闽台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落实惠台利民政策,实际使用台资增长8.1%。向金门地区供水稳定运行,向马祖近期供水工程启用,与金马通电通气通桥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平潭“一岛两窗三区”建设提质增速。入闽台胞超过387万人次,来闽实习就业创业台湾青年超过3万人。

二、围绕产业优,着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创新动力持续增强:14项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实现翻番,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1件、增长13.9%。全省参与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123项、行业标准65项。4家省创新实验室和1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启动建设。高成长企业超过4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5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8%。

制造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达12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第5位。3.3万家企业用上了云计算平台。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等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以上汽宁德基地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45家,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达18个。

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4个集群入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5400亿元,增长25%。中国人工智能大赛永久落户我省,物联网产业产值超千亿元,数字经济规模约1.7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1%。武夷山、永泰和武平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效应显现,游客总量、消费总额分别增长16.5%和22%。

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7万亿元、千亿产业增至8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4450个。省级科技特派员覆盖所有乡镇,带动3.57万户农民创业增收。建成130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三、围绕百姓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剩下的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达到退出标准。老区苏区生产总值增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培训30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64.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3万人。新建公办幼儿园200所,新增学位6万多个。2家医院进入全国最佳医院百强,省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疾控中心、川大华西厦门医院等卫生健康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省级财政补助超过100亿元。城乡居民省级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123元,高出国家标准35元。完成棚户区改造6.4万套,新增供应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超过1万套。新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3处,金鸡奖落户厦门精彩开局。

社会治理能力稳步提高:群众安全感率达98.9%。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3%和8.2%。防抗台风强降雨、地灾等自然灾害有力有效。

四、围绕生态美,着力深化生态省建设,高质量发展优势不断拓展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22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实现“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力推进,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木兰溪系统治理经验在全国宣传推广。

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九市一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8.4%,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每立方米24微克。12条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96.5%,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综合合格率99.8%。土壤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加快建立。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超过56%。“电动福建”加快建设,城市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占65%。厦门市、福州市五城区垃圾分类全面推行。完成植树造林超过107万亩,城市绿道超过1100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平方米,九市一区全部晋级国家森林城市,全省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过去一年,我们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基层减负年”要求,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极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昐的问题,一批信访积案有效化解。

过去一年,我们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3件,制定省政府规章4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92件、省政协提案825件,办结率均为100%。

2020年,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主要预期目标:

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2.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左右;进出口增长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目标。

工作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再创佳绩,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坚持创新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对标先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压减行政许可和企业开办时间,基本建成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深化“最多跑一趟”改革,让“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成为常态。大力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减轻企业负担。深化政银企对接,用好金融服务云平台,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歧视性规定和做法。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实施高新区创新提升计划。实施“三高”企业培育工程,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高标准建设省创新研究院、创新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字号”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重大创新技术和产品应用。抓好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和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福建中心建设,办好第18届“6·18”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激发人才创造活力:赋予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与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和贡献相称的薪酬分配制度,支持以参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积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端医疗资源有效供给,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

努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拓展提升现有主导产业,力争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产业产值均超万亿元。培育壮大新的主导产业,打造更多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展新一轮技改专项行动,实施500项省重点技改项目,省技改投资基金扩大至200亿元,力争技改投资完成5000亿元。依法有序推动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力争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加快发展平台经济、总部经济。高标准办好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加快5G商用步伐,力争数字经济规模超2万亿元。力争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1.3万亿元,建筑业产值突破1.3万亿元。

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创新“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实施扩大有效投资“百千万”计划。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1565个,完成投资5000亿元。健全常态化民企投资项目对接机制。实施新一轮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大综合交通网络、轨道交通、市政管网、5G、物流枢纽、冷链物流、海铁联运、港口集疏运等领域投资力度。全力创建交通强国先行区,加快打造中心城区至县城1小时交通圈。努力增加高品质、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7万亿元。鼓励汽车、家电、电子产品更新消费,推进老旧机动车报废更新,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打造更多农村电商亿元村。加快建设一批地标性商圈、高品位步行街、产业直播基地、夜间经济示范区。建设一批金牌旅游村、全域旅游小镇,扩大“全福游、有全福”品牌效应。

(二)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闽东北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全力推进基础设施联通、产业配套协作、公共资源共享和生态协同保护。加快建设福平铁路、衢宁铁路、福厦客专、兴泉铁路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漳汕高铁、温武吉铁路、温福高铁等前期项目。推进福州新区全域开发。支持厦门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落实《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支持老区苏区加快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四好农村路”,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补齐民生短板、保护生态环境,强化产业、人才和红色文化支撑。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坚持和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力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抓好“米袋子”“菜篮子”,保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乡镇便捷通高速工程,让更多乡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30分钟内上高速。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力支持驻闽部队改革落地和练兵备战,加强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做好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办好“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

(三)坚持绿色发展,确保生态美成为新福建的永续优势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先导区:全面总结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效,持续推出更多创新举措。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践行木兰溪治水理念,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行全省水系治理“一张图”,共抓闽江、九龙江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彻底消除小流域“牛奶溪”,地级城市建成区消灭黑臭水体。实施饮用水安全“六个100%”工程。推进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推进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全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处理。

下更大力气提升城乡面貌品质:加快编制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推进“两违”综合治理,加快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统筹推进老旧小区、街区片区和老城区改造。新建改建城市供水管网1000公里、污水管网100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供水管网6000公里。高质量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四)坚持开放发展,力争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前头

加快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海丝核心区建设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八大工程。积极推动我省和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泉州市和金奈城建立友好省城关系。鼓励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力争取得更多标识度高、影响力大的制度创新成果。着力稳外贸,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着力稳外资,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促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建设。精耕细作第21届“9·8”投洽会。

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以“通”促融,推进经贸合作畅通,促进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促进厦金、福马率先融合发展。以“惠”促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支持台湾各类人才来闽实习就业创业,扩大对台招生规模。以“情”促融,办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活动。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落细落实:围绕推进新时代新福建治理现代化,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九次全会部署,把11个方面53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运用零基预算理念。各级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落实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8”政策,推动医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僵尸企业”基本出清。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

(五)坚持共享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投入415.5亿元,办好28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突出老区苏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补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贫困人口、贫困地区与全省一道进入全面小康。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巩固脱贫成果。完善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全面落实兜底保障制度。

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心筹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推动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支持三明、龙岩规划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承办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为契机,促进全民健身,壮大体育产业。

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信访制度,加强社会治安防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加强政治建设,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大力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自觉接受监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