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习近平在福州(十四)丨“近平同志强调要敢做时代的弄潮人”

2020-01-10 08:04:58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林雯晶  

采访对象:林彬,1957年10月生,福州市人。1992年,任福州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1997年至2009年,历任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长乐市委书记。2015年,任福建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采  访  组:邱  然   黄  珊   陈  思

采访日期:2017年6月3日

采访地点: 福州市芳沁园

采访组:

林彬同志,您好!您在福州市工作期间,曾在习近平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请谈谈您对他的印象。

林彬:

上世纪90年代,我曾经在近平同志领导下工作。党的十八大以后,有朋友跟我聊天时问我:“你和习主席接触了那么久,对他的印象是什么样的?以前你都不讲,现在他当了国家主席,总可以讲讲了吧。”

我说:“长说,还是短说?”

朋友说:“短说怎么说?”

我说:“短说的话,我对他的印象可以集中概括为八个字——平民情怀、贵族气质。我就说这么多,你们要自己体会了。”

朋友说:“老林,卖关子可不行,虽然是短说,你也得展开一下啊,到底这八个字是什么内涵?”

我说:“好吧。先说平民情怀。近平同志的平民情怀是‘断崖’式实现的:他一下子就从国务院副总理的‘府邸’到了陕北黄土高原黑魆魆的窑洞,过着最艰苦的生活;一下子就从一名高干子弟,成了一名普通知青,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面对这种天壤之别的反差,近平同志没有自暴自弃、悲观绝望,而是努力适应艰苦环境,与农民同甘苦共患难,坚实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上山下乡的7年当中,近平同志锤炼了精神和意志,感受了基层民众的疾苦,铸就了宽广博大的平民情怀。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他和老百姓交流的神态是由衷的,是自然流露出来的那种关爱。党的十八大之后,他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相信这是他的肺腑之言,是他平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朋友说:“那么,他的贵族气质怎么讲?”

我说:“近平同志的贵族气质,是骨子里透出来的。他讲话沉稳而有哲理,语言平实,却能深入人心;他走在大堂上,有一种气定神闲、不言自威的风采。无论是和英国女王乘坐皇家马车,还是和美国总统奥巴马、特朗普在一起会谈,他的气场都足以镇得住场、压得住阵。他这种贵族气质,又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高傲,而是源于他的平民情怀,以他丰富的执政经历和强大的自信为前提,是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自然外化。平民情怀和贵族气质,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和谐地统一在近平同志身上。”

朋友说:“老林,你讲得很好。不过,你对习主席的这些印象,我们没有和他共事过的人也有所感啊!他的这些经历,我们也是了解的。所以,你的‘短说’,听起来还不过瘾,你还是再‘长说’一番吧。”

我说:“那好。从我和他一起共事的经历来看,近平同志身上有‘五个实’,这‘五个实’决定了他能够取得今天这么大的成就。”

“第一是朴实。他是吃过大苦的人。一下子从相对优越的生活跌入最艰苦的生活,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理解到理解,这个过程改变了他。他和农民一样在黄土地上春种秋收,和最贫困的群众一样‘土里刨食’。所以,他懂得真实的农村,懂得什么是民间疾苦,懂得老百姓最渴望什么,归根结底,他知道什么叫‘实际’。”

“第二是扎实。他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来的。他当过知青,当过大队党支部书记,想尽办法让全村老百姓吃饱穿暖;他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当过工作人员,服务领导同志,做具体工作;之后,他当过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副市长、地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委书记,一直到中央,最后成为全党的总书记。他从乡村一步一步干起,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第三是厚实。这主要是指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通过博览群书,通过持续不断的刻苦学习获得的。近平同志爱读书、爱学习是大家都知道的。在福州工作期间,有一个周末,我去给近平同志送材料,之后闲聊了几句,就聊到了读书和学习。我问他:‘你在延安插队时都看什么书?’他说:‘我跟你说我看过什么书,你相信吗?’我说:‘我相信。’他说:‘我背过《新华字典》。’我听后,大吃一惊。近平同志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是通过博览群书,也是通过刻苦勤奋的学习不断积累起来的。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在黄土高原上一页一页地背厚厚的《新华字典》,他是为了把汉字读懂,读懂了汉字,之后才能更好地读懂博大的中国文化。今天,我们看近平同志用典,可以说是信手拈来,随口而出,用得恰到好处,既不是炫技,也不是‘掉书袋’。这都是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知根知底的了解。”

“第四是踏实。近平同志非常有远见,他的远见在于他有长远的规划,而不贪一时之功。他的目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不是在这个地方干几年,大干快上,努力追求自己的‘政绩’‘显绩’,给自己积累‘政治资本’。所以,他在福州工作也好,在省里工作也好,都是踏踏实实地工作,为长远发展作了厚实的铺垫。”

“第五是平实。这个特点,应了他的名字。他曾不止一次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他当总书记之后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充分体现了他平实的一面。”

听了这“五个实”,我的朋友赞叹说:“老林,你总结得好啊。”我说:“不是我总结得好,是近平同志做得好。如果他没有做到,我也总结不出来啊。”

采访组:

您长期在福州市政府办公厅工作,对习近平同志当时在福州的施政理念很了解,请介绍一下您的认识和体会。

林彬:

近平同志1990年4月到福州工作。我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了6年时间,非常荣幸能够近距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领略他的施政风采。他当时的一些决策、风范和德政,令人无法忘记。

一是“3820”的发展构想。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福州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为全市上下共同关注的问题。1992年,近平同志倡议并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后来,我们把这个战略设想简称为“3820”工程。“3820”工程的出台,经历了深入调查、广泛研讨和反复论证,既有对时代潮流的精确把握、对福州发展的精准定位,更有对工作具体推进的精心部署、精密推动,可操作性极强,很快赢得福州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这一宏伟蓝图如今已变成现实。

二是“沿江向海”的战略布局。《山海经》上说“闽在海中”,就是说福建在古代是海浸之区。福州是一座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的港口城市。近平同志到福建工作后,由厦门到宁德再到福州,对江海情有独钟。他曾非常明确地指出,福州的城市发展要“沿江向海,东进南下”。我现在还记得他在建设“海上福州”研讨会上所说的一句话:“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

三是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近平同志对福州乃至福建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因而对生态福建的把握非常精准深刻。在福州乃至在省里工作期间,他对城乡绿化、水土治理、环境保护等工作都非常重视,经常利用下乡和周末时间带身边工作人员到城乡现场调研和指导,很多细节我还记忆犹新。他提出的“绿色工程”“生态省”等一系列生态理念到今天仍然深入人心。

四是“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我非常清晰地记得近平同志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改进工作作风上强调的“马上就办”四个字,这成了当时福州的一句流行语。如今,在福州市委大院里,“马上就办”四个大字仍然十分显眼,时刻提醒着党员领导干部注重效率,由此凝聚成的“马真精神”(“马真”即“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缩略语)更成为新时期党政机关工作作风的形象表达。

五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从政准则。我经常在会议、调研和日常生活中听到近平同志对干部廉洁从政的要求。他说:“当官发财两股道,领导干部打开了事业发展、个人进步的大门,就要关上个人和家属经商发财的窗。甘蔗不能两头甜。”他要求党员干部包括身边工作人员务必始终牢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真正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这个要求不光是对别人讲的,他自己也是一以贯之地身体力行。

采访组:

请您具体谈谈“3820”工程的起草过程。

林彬:

“3820”工程是福州处于世纪之交,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制定的一个跨世纪宏伟工程。这个工程的总工程师,就是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近平同志。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近平同志就在第一时间敏锐地感到这个谈话所释放出来的重大政策信号,随即在当年5月召开的福州市党代会上提出“必须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做到每3至5年上一个新台阶,尽快改变港澳粤闽台南中国海区域内我们处于‘后排就座’的状况,研究20年后福州市将达到怎样一个发展水平”。为此,他亲自担任总指导,专门成立课题组开展发展战略研究。此后,经过半年多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可以说是“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十易其稿”,终于编制完成《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以下简称《战略设想》)。这个《战略设想》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及时修订完善,最后在当年11月召开的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审议通过。

这个《战略设想》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发展基础和条件”“战略设想与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和措施”。核心是:以3年、8年、20年为时间节点,分“三步走”。第一步:用3年时间(1992年—1995年),使经济上一个大台阶,主要指标在1990年基础上翻一番,提前实现小康水平;第二步:用8年时间(1992年—2000年),使全市城乡各项人均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第三步:用20年时间(1990年—2010年),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此外,还有一个战略目标——把福州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一个战略布局——开发形成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

采访组:

 “3820”工程战略规划有哪些特点?

林彬: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检验,我理解“3820”工程有几个鲜明特点,我归结为“四个体现”。

一是体现了对时代潮流的准确把握。着眼于新形势、新机遇、新世纪,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的历史机遇和对我有利的国际形势,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和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为21世纪福州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正如近平同志在《战略设想》序言中说的:“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意识,敢做时代的弄潮人。”

二是体现了对战略全局的高瞻远瞩。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制定战略布局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他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往往会导致建设中产生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因此,福州在大踏步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立足于科学、切合实际的长远战略设想,才能使福州的改革开放事业谱写出最雄壮的乐章。《战略设想》通篇体现了他的战略思维和宽阔视野。从宏观层面看,当年制定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都已如期实现,而且与现阶段福州发展趋势基本吻合;从微观层面看,比如在战略重点和举措中提出的把马尾保税区建成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自由贸易区、促进两岸双向交流和直接“三通”等,也都变成了现实。

三是体现了对自身情况的精准定位。《战略设想》分析了福州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既看到了自身优势,也看到了不足,清醒的分析大大增强了战略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战略设想》明确指出福州发展最大的制约是基础设施滞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突出等,所以采取了“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用3年时间变成适应型、8年变成适度超前型”的有力措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近平同志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精准思维。

四是体现了对推进发展的系统统筹。《战略设想》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城区与县乡、沿海与山区共同发展,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同时还用系统的眼光提出,要加强与闽江流域和闽东北优势互补,促进全面发展。

采访组:

“3820”工程给福建留下了什么?未来会带给福建什么样的影响?

林彬:

正是得益于近平同志的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作风,“3820”工程的主要发展指标已经如期实现,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布局也已基本形成,而且还将对福州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想,由近平同志亲自推动和领导制定的“3820”工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先说说精神财富,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马真精神”。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在榕城大地蔚然成风。现在的福州,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十足,全市上下竞相发展、比争赶超的氛围越来越浓,行政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也越来越高。比如,市行政服务中心30%的审批事项实现以小时计时,市民服务中心70%的服务事项实现以分钟计时。二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一张蓝图,绘就20年发展规划,展现了近平同志“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的实干作风,以及他一直强调的“政贵有恒”的理念。福州的历届班子都十分注意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目前都还在继续遵循和实施他当年在福州提出的建设“海上福州”“东进南下”的城市发展战略等。三是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体现为近平同志在编制“3820”工程中一以贯之的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精准思维。福州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都始终继承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围绕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短板,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思路再转化成项目,进而再坚持不懈抓落实。

再说说福建长远发展方向的确定。经过25年的发展,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发展战略布局已经成型,并且越来越清晰。实践证明,20多年前的战略设想符合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福州的国家级新区建设、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正在按照当年设想的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要求不断展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