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印记】三钢:终结福建“手无寸铁”历史
2019-09-30 09:47: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
三钢炼钢厂二炼钢转炉生产操作室 郑玉林 摄 三钢职工生活区 郑玉林 摄 印记故事 转型发展中续写钢铁传奇 东南网9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刘国军 方炜杭 通讯员 林智雄 ) 平地起高炉终结“无铁史” 在三钢的展览馆内,一块长约15厘米的铁块静静躺在玻璃橱窗内。讲解员说:“这,就是福建自主生产的第一块铁。” 1957年底,三钢筹备处成立。次年,全国有20多个省市170多个工厂响应祖国号召,掀起了支援三钢的劳动竞赛,提出“为三钢就是为自己,只有三钢建设好,我们才能建设得更好”的口号,为三钢赶制器材设备。唐山的耐火砖、武汉的焦油、东北大石桥的煤沙、大连的纯碱等生产材料源源不断沿鹰厦线运至三明;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干部、工人,挑着木箱行李,连续坐几天几夜火车,翻山越岭至此,组成福建省钢铁工业第一支主力军。 “一下火车,我一把抓住前来接站的同事问,高炉建好了没有?可以开始生产了吗?恨不得马上为祖国炼铁、炼钢。”今年84岁的三钢原副厂长杜联在接受采访时仍抑制不住激动。杜联从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炼铁专业毕业后,1959年元旦到达三钢,是三钢建设史的亲历者之一。 在一张白纸上绘蓝图,实属不易。杜联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末,三钢厂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人们住的都是毛竹油毡搭盖的工棚或简易的土坯房。没有平地,海防前线的解放军战士们硬是开挖了14000多土方,削平了一个个山头;没有运输工具,我们就靠手挖肩挑板车推;没有冶炼操作规程,我们连夜组织编写。” 据《福建日报》报道:1959年10月6日晚,三钢1号高炉工地上,强烈的聚光灯把出铁场照耀得一片雪亮,已融化的炽红铁水在炉缸内滚滚翻腾,炉前工们都精神抖擞地守候在战斗岗位上。22时50分,l号高炉出铁口打开时,火花迸发,铁水宛如一条火龙,翻滚直奔出铁场。在此之前,炼钢车间于国庆前夕炼出了优质钢,轧钢车间也在2日早晨试轧出第一批钢材。至此,福建终结了“手无寸铁,路无寸轨”的历史。 福建钢铁业顺利迈入新阶段,离不开新老三钢人的持续奋勇拼搏。“我们就像一群白色的鸽子,飞向三明,愿把一生奉献给福建钢铁事业。”1958年进厂的老技术员林玉盘动情地说。他的话,几乎是一代代三钢人的心声,也诠释了61年来三钢始终不变的企业精神。 敢为人先勇立改革潮头 时间进入到1978年。当年,三钢全年产钢仅13.51万吨,利润是亏损365万元,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生产经营状况不佳。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三钢走上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40年前,承包国有工厂是不敢想的事。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联名呼吁为企业“松绑”放权,三钢在列。改革路上先行一步,为三钢的两轮投入产出承包奠定了基础。到1995年,三钢已有相当规模,年产钢量达到了50万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三钢也出现了上层管理制度与生产发展不相匹配的状况。为了向改革要动力,2000年3月30日,福建省三明钢铁厂改组为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工厂制转变为公司制。此后,三钢走上跨越式发展道路,工艺设备大型化工作快速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建立完善,三钢闽光成功上市。 2015年,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以及钢铁行业无序发展、产能严重过剩,钢铁行业大面积亏损。三钢集团连续17年盈利的纪录戛然而止,出现亏损。 面对行业“极寒”,三钢党委提出“奋力求生存,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汇聚1000多条职工意见建议,决定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优化工艺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项目,从传统型工业向节能环保型工业转变。 笃定转型升级,迎来柳暗花明。随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春风吹来,为钢铁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钢于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创下建厂以来的历史最佳成绩。耀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三钢敢为人先的决心与探索。 砥砺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老工业基地想“发新枝”,关键靠创新引领升级,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在三钢棒材厂内,一台全自动砂轮片在线更换系统正在快速工作。三钢闽光总工程师、棒材厂厂长潘建洲告诉记者,这套系统填补了中大型砂轮锯使用中难以自动更换锯片的空白,属冶金装备行业世界首创。 “以往我们使用大型砂轮锯切割棒材,虽然能解决剪断机截断棒材存在的收口问题,但由于砂轮片重量和直径较大,使用频率高,易产生磨损,均采用双人同时抬动的方式更换,更换效率低,人工成本高,还存在安全隐患。”潘建洲说。 2018年,三钢集团与三明学院依托双方共同成立的闽光学院,合作研发砂轮片自动在线更换系统。研发人员采用机器视觉技术与自适应控制算法,解决了砂轮片更换时与主轴的定位精度难题,使定位精度控制在20微米以内。这套系统只需一键启动更换系统,8分钟以内就能实现全流程锯片更换,代替多名工人的高风险操作,可产生超过500万元的年效益,并有望在全国量产推广。据悉,棒材厂的一棒材生产线将从明年初进行重大升级改造,改造完成后,预计到2020年底,棒材厂将实现人均产材1万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三钢还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逐步提高钢铁智能制造水平,打造智慧钢铁企业。“正在建设完善的物联云商项目,还可为客户提供具备全套解决方案的营销服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客户足不出户,线上下单,钢材等大件商品就能送货上门。”潘建洲说。 一个个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汇聚新动能。三钢正在根据“适度发展多元化产业”战略定位,拓展除钢铁主业及上下游外的贸易、金融、IT、物流等产业,从单纯的制造型企业,走向宜业宜居宜游的服务制造型企业。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