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重托 奋力前行】泉州装备所:待遇不封顶 事业留住人
2019-06-03 07:30:3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赵舒文 |
开栏的话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部署,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省工作的总要求。从今天起,本报开辟专栏,围绕全会提出的四个主题和六个新突破,推出各地各部门的典型报道。敬请关注。 东南网6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我省近日出台的《关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加快建设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等47个特色园区和创新平台、项目。 如何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研发创新平台?日前,记者探访了从零起步历经5年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 在全球招人才 6月1日,代表现代电气控制领域最高水平的国际会议“第五届IEEE PRECEDE”在泉州召开,这也是该会议首次在亚洲举办。更引人注目的是,本届大会主席由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的德国海归博士汪凤翔担任。 2014年,当年轻的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汪凤翔到泉州装备所时,他一定没有想到,这家刚成立的院所先后吸引了德国、英国、法国等世界制造业发达国家一流工科大学及北大、清华等国内重点高校200多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加盟。 原本处于人才“漏斗”劣势的泉州装备所靠什么来吸引科技人才?所长刘海舟说,靠的是泉州的科技人才政策优势、研究所创新的运行机制和“顶天(科学前沿)立地(工程产业化)”的发展定位。 随着工业4.0的推进,泉州提出强智能制造促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搭建创新平台,聚一流人才。6年前,泉州市向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提出建设装备制造研究所构想。 2013年6月,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成立考察小组远赴欧洲考察装备制造业科研情况,拜访相关的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并招聘高层次装备制造人才。“我们第一站就直奔慕尼黑这个老牌工业城市。制造业非常热门,高层次工程化人才是香饽饽,汪凤翔就有不少名校抢着要。”刘海舟说。 来自江西九江的汪凤翔,成为所里引进的第一批工程技术类海外人才之一。“有中科院这个国字号平台,装备所的主攻方向又与我所学专业相近,这是一个好的创业机会。”汪凤翔说。 汪凤翔到位后被破格任命为副所长,作为团队学科带头人,他根据福建产业需求情况,马上着手组建了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系统实验室及30多人的科研创新团队。 引得进人才,还要留得住、用得好。 泉州市政府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人才资金,并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倾斜,而且为支持装备所的建设出台了极具吸引力的特殊政策——引进人才可叠加享受各级政府人才政策,人才待遇不封顶。 除了政策牌,还有装备所打的吸引人的“事业牌”。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为装备所出台政策,设立人才特区,创新人才评价和引进机制,引进人才时参考其国外工作经历、研究项目、技术专利、工程产业化成果。 在这里评职称同样高标准,但允许在评上之前以课题组长身份开展工作。34岁的物联网通信技术课题组长汤璇博士来自河南,毕业于英国洛桑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博士后,本有机会留在清华任教却选择来了泉州。她主持着几百万元的科研项目。“如果在其他地方是不太可能让我这样资历的年轻人来主持的。”她说。 科研“顶天立地” 适用于绝大多数鞋型,喷胶轨迹精度≤0.2mm,每小时可完成300双成品鞋生产,单线节约人工约20人……这是装备所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研发的机器人智能喷胶系统,已成为泉州“机器换工”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其课题组负责人海归人才李俊,是慕尼黑大学机器人人工智能实验室博士。 汪凤翔课题团队与龙头企业亚南电机公司等企业合作,已研发成功中大功率新能源汽车用的电机系统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走进泉州装备所,你会发现“边科研边转化”的例子还有很多。 “每位科技人员进所后,都要求他们先到企业调研,研发项目都是在产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提出的需求,完全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刘海舟说,装备所结合国内外科技前沿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原创前沿科学研究、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装备所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学研究“顶天”又“立地”。 由于人才研究领域与当地产业相契合,他们很快进入科技主战场,装备所也形成了人才生项目的良性循环。所里已累计组织产业技术调研1000多人次,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12个,与企业共同实施创新项目100多项,推出中小规格瓷砖智能生产线、高端伺服电机等一大批高水平成果,并全部实现转化。 泉州装备所两个建设中的园区之一晋江园区,首期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已于去年建成投入运行,装备所终于有了自己的科研楼,还有崭新的专家公寓、研究生公寓和中试车间。 边招人、边建设、边科研、边转化,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在创新创业创造中加速前行。 秉持“科教融合”理念,泉州装备所还依托控制工程硕士点学科培养研究生,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国际博士生,培养研究生90余名。 当前,依托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实验室正在加紧筹建。“福建智能制造学院计划明年开始招生,至2030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0人。”刘海舟表示,装备所将力争成为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创新高地、研发基地与产业化基地,为福建省装备制造产业及其产业链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