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经济> 正文
分享到:

白水贡糖:轮回的甜蜜与喜庆

2019-04-04 08:54:0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百年贡糖,心却不老。如今,还坚守在制糖一线的师傅们,在婚嫁喜糖的固有产品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白水贡糖新时代的气息。

白水贡糖生产线。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苏益纯 通讯员 周志荣 郭高杰 杨静 摄

东南网4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苏益纯 通讯员 周志荣 郭高杰 杨静 文/图)

嫩黄清脆、香浓锐、味香甜,这就是龙海特产——白水贡糖。据《漳州名产志》记载:“白水贡糖俗名‘入口糜’。明代曾荣列贡品送至朝廷,故而名为‘贡糖’。”龙海人对贡糖的记忆,可不止于齿间迂回的小欣喜,更有婚嫁时的喜庆好彩头。贡糖作为婚嫁习俗的重要一环,已沿袭上百年。

百年贡糖,心却不老。如今,还坚守在制糖一线的师傅们,在婚嫁喜糖的固有产品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白水贡糖新时代的气息。

香甜传百年

清晨6时,龙海市白水镇白水村村民陈国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泡一盏浓茶,配一口贡糖。在白水,贡糖是待客之礼,更是犒赏自己的最好方式。在冉冉升起的糖香里,镇上数十家白水贡糖作坊开张了。

“东西南北客人人满意,春夏秋冬货样样俱全”“酥糖果顺利发展,茂业世代振家声”……漫步迂回的古街间,随处可见和贡糖有关的对联。据《白水镇志》记载,白水贡糖历史悠久,特点是“香醇酥美”,能入口自化,不留渣屑,回味无穷。公元1885年间,白水营茂顺号陈九曾根据传统制法,进一步精工研制贡糖,产品驰名省内外和南洋群岛港澳一带。海外华侨晤聚一起品茶,就一定会叨念故乡的“玳瑁名茶”和“白水贡糖”。70年前,曾有华侨水客杨天海等逐年捎带此项佳品到海外各埠分给华侨品尝,聊慰乡思。

陈氏家族以家庭式作坊企业的形式生产、营销白水贡糖,至今已130多年。据《陈氏族谱》记载,民国十二年(1923年),陈氏家族第二代传承人陈布,组织大批量生产,委托海外侨商代理经营,销路日益增多,遍及东南亚各地。1945年,第三代传承人陈潮,扩展白水贡糖营销,事业益盛。1979年,第四代传承人陈鱼潭,带领家人兴办贡糖加工厂。1997年,第五代传人陈永川,继承父业,创建龙海市白水恒盛食品厂。

“贡糖的原材料非常简单,关键是手艺。”陈永川说,自己的贡糖手艺是跟父亲陈鱼潭学的,母亲炒糖也很厉害,一两百公斤花生她一人一天就能炒出来。制糖过程中,师傅要抡起近10公斤的木槌,在石臼中不断捶打温热的糖浆与花生,直至两者充分糅合成有韧性的糖酥皮。这站姿和力道,需经年累月才能熟稔掌握。

以贡糖为起点,龙海的糕饼也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据《龙海县志》记载,民国时期,龙溪、海澄两县酥食品有40多种,较著名的有双糕润、贡糖、软饼、白香饼、豆酥饼、嫩皮饼、香脯糕、花生糕等传统食品。

为喜庆添彩

香甜酥脆,是白水贡糖的滋味,也是这个小镇的滋味。它沉淀出白水人对甜独有的手作工艺与家族记忆。

陈永川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他常跟着父亲陈鱼潭到白水镇陆丰码头赶集,现场制作贡糖。“父亲把花生炒熟,带上炒锅、锅铲子、木板等工具到达码头。我们在现场熬制白糖、麦芽糖,到一定火候,再把花生放入其中搅拌。”陈永川说。

炒锅里,白糖、麦芽糖和花生恰到好处地发生反应,并融合。这个过程中,温度是贡糖制作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大的敌人。品质的好坏,全在于时间的拿捏。“花生糖出锅后,用木槌一遍遍捶。”陈永川说。糖片随着师傅的木槌上下翻动了起来,香气随着木槌扩散到整个圩市。经验丰富的贡糖师傅,会根据贡糖的状态,决定什么时候进入下一道工序:切片。经过炒、捶、切的历练,贡糖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热乎乎的贡糖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甜品,常常是刚切完片儿,就卖光了。

每年9月至次年3月,白水贡糖的发源地楼埭村总是漫溢着花生香味。那是制糖人“超甜”的季节,村里十几家作坊都忙着迎接闽南的婚嫁热潮。白水贡糖,4块成包,红纸包块。它是闽南人订婚时男方送女方聘礼中不可或缺的礼糖。据《龙海县志》记载,旧式婚姻,基本上沿袭封建礼教的六礼,以后合并为“议婚”“订婚”“完婚”三步骤。男方要送女方贡糖及其他糕饼多种。其数量要足够分给村里各户和女方亲戚朋友。

“闽南话管这个礼俗叫‘吃糖’,多则几千包,少则几百包。”陈国典说,在龙海,谁生了女儿,人们会送上祝福,“以后,你家有贡糖吃了”。

这口贡糖吃起来有多甜,背后便有多“喜”。陈永川告诉记者,曾祖父陈九曾在包装贡糖时别出心裁,采用大红纸张,夹层用竹叶包裹,这样既能防潮又能透出清香,象征大吉富足之意。而选料以花生仁、白砂糖、麦芽糖为主,包含着“麦花节节高,甜蜜家家福”之寓意。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