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第九届中国(福建·福安)畲乡桃文化节在福安穆阳水蜜桃的主产地、穆云畲族乡虎头村开幕,一场10公里马拉松赛也在这里鸣枪开跑。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吴庆堂 陈锦雄 摄 多元供给:跑出差异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田径协会今年还评选出了包括红色文化特色、民族民俗特色、自然生态特色、最美赛道特色在内的120个特色赛事。 其中,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荣膺最美赛道、福建土楼永定国际马拉松和晋江国际马拉松摘得民族民俗特色赛道、泰宁环大金湖世界华人山地马拉松则在自然生态特色赛道上榜上有名。 翁飚表示,国内马拉松赛事越办越多、发展态势越来越好,越是火爆则越要保有一份清醒——因地制宜办赛,理应成为一种共识,“所谓因地制宜,既有对赛事规模、定位的合理把握,也包括办赛过程中巧妙运用当地资源的聪明智慧”。 这或许就是组织者推出120个特色项目的初衷。近年来,国内马拉松赛事的高增长,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赛事发展难以满足跑者日益增长的参赛需求、赛事管理难以跟上跑者几何式的增长速度、赛事组织者和参与者对马拉松文化的认知参差不齐等。 在厦门文广体育副总经理张继成看来,马拉松作为一个“竞技+大众”的赛事活动,必须有落地的文化呈现,这个文化呈现应该是马拉松可以继续发展的基石,“福建很多地方适合做马拉松,可以立足本地的特色,立足本地的旅游产品,做一些精品类、旅游类的赛事,这将更有借鉴意义”。 郑剑强认为,在全国范围内,的确需要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厦门马拉松等有着标杆意义的城市马拉松进行引领,“但在国内马拉松的蓬勃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因地制宜办各种层级的马拉松赛事,这样国内马拉松赛事才会呈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场景”。 拉动消费:跑出产业蓝海 日前,特步国际发布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63.83亿元创历史新高,收入增加25%,经营利润达到10.44亿元,净利润增加61%。 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今,特步累计赞助和自主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和活动达到1000多场,累计参与者突破500万人次,活动路程超过1亿公里。不难看出,特步聚焦“跑步”这个千亿级市场,找到了自己的独特定位和未来增长空间。 郑剑强认为,除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推动全民健身开展,“马拉松运动更重要的功能是带动城市旅游消费、经济增长”。据介绍,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总消费额达178亿元,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288亿元,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元,对比2017年增长了7%。 以厦门马拉松为例,2018年厦马当天,参观比赛的外埠游客约2.2万人次,为厦门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带动综合经济效益约为2.91亿元。2019年厦马的36826名参赛选手中,外埠选手占86.3%,这一比例比2018年厦马又高了近4个百分点。 正是这笔“经济账”的成功,让厦马身后不乏追赶者和学习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马拉松运动的普及,目前我国马拉松跑者消费兴趣开始向越野跑、国外著名马拉松等高端赛事转移。与此同时,部分马拉松跑者开始涉猎铁人三项、骑行等项目的赛事。马拉松跑者消费兴趣向其他大众耐力性赛事的转移,正成为马拉松消费升级的另一特征。 如果把2017年及以前的发展定义为中国马拉松的量变阶段,2018年的马拉松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翁飚说:“一项运动的推广发展,最终将加厚体育文化在社会层面的浸润。只有直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国马拉松才能跑得更快、更远、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