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22日至24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由省文化厅负责的“海上丝绸之路及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展览亮相峰会,呈现福建数字文化建设成果。其中,数字非遗体验板块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新媒体语境下,我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非遗数字化保护是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新的方式加以保存,新的需求加以利用。我省有高度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省文化厅相应建设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开展数字化工程,加固非遗保护。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自2015年至今,我省完成了20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采集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客家土楼、妈祖信俗、福州评话、南音等类目共计3000余条影像和文字资料,并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采集相关数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通过“互联网+科技+非遗”的手段,以“听得见的非遗”“带得走的非遗”“学得来的非遗”三种简单、贴近生活的数字化方式,展示非遗、讲好非遗故事。 听得到的非遗,即对非遗项目进行声音采集。现在,我省已将南音、闽剧、梨园戏等40项非遗项目建设声音数据平台,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或关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公众微信号,读者只要发送想了解的项目名称,便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倾听非遗项目介绍及传承人的口述或表演。 带得走的非遗,即通过扫描AR(增强现实技术)卡片、AR电子书,将非遗展品三维立体地呈现在手机上,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欣赏非遗精品、了解非遗故事。目前,已经完成的AR非遗项目包括:南音、妈祖信俗、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寿山石雕、惠安木雕技艺、福建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 学得来的非遗,即以VR(虚拟现实技术)全景为基本形式,沉浸式、立体化地展示非遗项目。人们只需要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在传承人的工作室中体验非遗,跟着学习非遗的技艺。记者了解到,已完成制作的“农民漆画”VR,是农民画和漆画两个非遗项目的数字化结合。初学者通过VR视频的教学,可通过操控手柄来体验制作一幅农民漆画的全过程。 |
相关阅读:
- [ 04-24]138米纸织画 织就38项世界文化遗产
- [ 04-20]福建尤溪联合梯田获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 [ 04-20]尤溪联合梯田获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 [ 04-02]“鼓浪屿之歌”汇演举行 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获表彰
- [ 03-15]别让更多农业文化遗产被“抢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