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经济 > 正文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何新年味?

2018-02-23 08:52:29 林侃 林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当四次工业革命颠覆了为数众多的传统生活方式,我们该在何处安放乡愁?又该去哪寻找中国传统春节的“烟火味”和“人情味”?

东南网2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题图设计: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参与相关微博话题讨论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福建日报新媒体客户端新福建

打2014年起,电子红包风靡全国,“不看春晚看手机”在成为“时尚”的同时,也为不少人诟病。

从市场营销行为中诞生的电子红包走到第五年,给商家带来流量的同时,也逐渐扩展了功能,比如支付宝“集五福”、微信全面摇免单、看春晚抢手淘红包等新形式。大家也逐渐发现,“抢到多少红包”“薅到多少羊毛”已不再是关注的焦点,这些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年俗”似乎只是为了提醒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春节来了!与此同时,带家人出国游、一家齐赏贺岁片、网购年货等新活动,也逐渐成为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新年味儿”。

集五福、抢红包,互联网织就“新年俗”

“大年廿九我就把五福集齐了,还帮老爸老妈也集齐了。”正月初一,福州市民王娟和记者谈起五福,显得很开心。她笑言:“虽然最后只分到几元钱,但这个‘扫福’挺有趣的,也是个吉利事儿,何乐而不为?”

用手机扫福,或许是这几年最典型的“新年俗”一景。

大年三十晚上10点,支付宝五福的集齐人数最终定格在了2.51亿。虽然总奖金有5亿元,由于集齐人数众多,从网友分享的信息来看,大部分用户只分得2元钱左右。不少网友在支付宝的微博账号下留言称:“尽管最后的钱不是很多,但是这个游戏增添了年味。”

3年前,支付宝开始推出春节集五福活动,这一传承自传统年俗“贴福字”的小游戏迅速走红。有互联网行业人士分析,到今年,支付宝集五福的“红包”属性已被淡化了,找福、写福、扫福、集福、换福这些过程中的“烟火味”和“人情味”在不断放大。

比如,今年升级出了AR玩法,不仅是扫福字,“扫手势”也可以获得福卡,用户让自己的亲朋好友在手机镜头前比出“五福到”的手势,就有机会获得一张福卡。

支付宝集五福的负责人冠华表示,设计这一玩法,主要是希望大家过年不只是低头看手机,而是更多地与家人面对面互动,增添祥和欢乐的氛围。“可能会有人觉得年味没有以前浓了,其实年没变,变的是时代,我们可以用新的方式把年味传下去。”冠华表示。

比起集福,更多人则选择用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传递祝福,那就是微信祝福以及微信红包。微信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月15日零点至2月21日零点,微信消息发送总量达2297亿条,朋友圈总量达28亿条,都超过了往年。而这段时间内,全国共有7.68亿人选择以微信红包传递祝福,收发红包总人数更是比去年增加了约10%。

在上海念大学的福州人刘成峰认为,人与人相互派发的春节红包在接入电子支付后,最大的改变是消除了空间距离的限制。小刘告诉记者,如今每到过年敲钟时,大学、高中、初中的同学群里都会“刷”起“红包雨”。“每个红包也就几毛钱到几块钱,但因为有拼手气的因素在,大家玩起来都很开心,群里交流的气氛也会很快调动起来。”“平时工作忙,一些亲朋好友不常联系,过年微信发个红包再聊几句,比单纯一句‘新年快乐’有诚意得多。”来自龙岩的刘女士说。

今年,互联网大鳄还选择了与春晚合作的形式来与消费者互动。如在春晚播放期间,手机淘宝便推出6亿元春晚红包及奖品,让消费者边看节目边抢红包。数据显示,截至大年三十23时,全球共有212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亿户的家庭,一起边看春晚边抢手机淘宝红包。

采访中,我省绝大多数市民还是对这些移动互联网元素织就的新年俗十分认可。他们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人消费习惯、生活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于受到移动互联网影响而日渐减少的春节传统社交活动是一种补充。但也有市民表示,这些新年俗还存在身边老年人的参与度和认可度较低,参与者大多是抱有“玩玩也不错”的游戏心态而不会带着“过年不做不行”的仪式感,因而无法达到“年俗”的高度。

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唐杰看来,集五福、抢红包的活动已不再是由获取金钱这样的外部动机驱动,而是由图热闹、图吉利、图好玩以及新年俗这样的内部动机驱动,因此称之为“新年俗”也不为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