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程枝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 “两座山”的辩证关系,是今年省两会上的焦点话题。代表委员们深刻感受到,围绕绿色发展理念,着力“生态美”,生态红利不断得到释放,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正不断被打通。绿色,已成为新福建建设的最好底色。
如何为“两座山”的转换提供更多动力?如何提高转换效率?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生态投资,提高回报效率
省人大代表、龙岩市武平县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亮生,分享了“好生态卖出好价钱”的故事。
2001年,武平在全国率先开展包林到户,试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往,林农靠上山伐木做木材生意谋生,到上世纪90年代末,大量山体已是光秃秃一片。”钟亮生说,林改首先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护林造林渐成风尚。
可不砍树,靠什么赚钱?
2006年,眼瞅着山上的树林日益葱郁,找到了商机的钟亮生决定子承父业,当起养蜂人,并按照现代理念改造养蜂设备与技术。为了带动更多人参与,钟亮生在梁野山下发起成立养蜂合作社,为入社成员统一提供蜂种、设备、技术辅导,并保价回收。如今,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共吸纳200多户蜂农,养殖规模超过1万箱,年产值过千万元。140多名残疾蜂农因此实现了精准脱贫。
在武平,“不砍树也能赚钱”逐渐成为林农的共识。
“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林农发展林药、林禽、林菌、林蜂等林下种养业,让 ‘全国林改第一县’继而成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钟亮生说,去年,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约143万亩,总产值近28亿元。
“传统印象中,做生态很烧钱,社会效益有余,经济效益不足。”省人大代表,永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文华表示,但事实证明,生态投资是一门看得见回报的好生意。
永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省传统老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当地谋划经济结构优化,布局绿色产业。石墨和石墨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大型项目相继落地。在陈文华看来,正是永安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来了各路人才、资本与技术。
省人大代表、福建明一生态营养品有限公司总裁林强,就是在好山好水的召唤下,回到福建投资。
“我们主要生产婴儿专用乳制品,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2014年,林强赴三明市建宁县考察,发现当地饮用水水源地位于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而优质的生态条件孕育了著名的“建宁三子”。因此,在北方投资十余年的林强,当即决定将生产基地迁至建宁。2016年,总投资近6亿元的明一国际生态高新科技园项目,正式在建宁县经济开发区内投产。按照计划,二期、三期项目也或将落户三明,总投资近15亿元。
机制创新,打通转换通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共识。但二者如何实现有效转换?代表委员们分享了各地培育“绿动力”的经验。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好“生态+”文章。实际上,从去年开始,“生态+”便作为高频词,不断出现在漳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2017年启动的中心城区“五湖四海”项目,成为践行“生态+”理念的先导与示范工程。
“抓生态,不是简单地栽花种树、挖塘造湖,而要让生态投资成为有效投资。”省人大代表、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管理局局长谢伟宏说,所谓“生态+”,关键是要做好融合文章,让生态建设与产业、文化、民生、旅游、城建等深度融合。
建区刚满3年的漳州高新区,一以贯之地实践“生态+”理念,构建全新的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以靖城片区为例,这里原本以果树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我们肯定不会为了城市开发而砍树填湖,而要遵循低影响、低开发原则,深刻尊重当地环境肌理,亮出生态底色。”谢伟宏表示,未来,将通过大湖串小湖,放大靖城片区生态优势,并以此为依托,引入研究院、中试基地、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立漳州“古湖智慧谷”,为本土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技术与人才输出服务。
三明市大田县矿产资源丰富,曾是全国首批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采矿历史逾600年。近年来,矿山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日益凸显。在矿山治理中,大田县不仅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更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综合开发探索。
“我们提出了矿山治理的‘五园模式’,在复绿补植基础上,根据各个废弃矿区的地质、土壤特性,将其开发成家园、公园、果园、产业园或田园,实现生态恢复与土地集约化利用、农民增收同步推进。”省人大代表,大田县委副书记、县长林金龙介绍说,最近5年,大田的“五园”模式投资额超过3亿元。去年的两岸林博会上,福建省旺中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在大田县投资5亿多元,投资蛋鸡生态养殖项目。而其用地正是大田县前坪乡的一处由废弃矿区改造成的产业园。
省政协委员、三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陈欣表示,在旅游领域,生态禀赋同样成为吸引客流的利器。“全省游客接待数、游客总收入高于全国增幅。”他说,但要真正发挥“清新福建”的品牌效应,还需要深度整合与提炼,“譬如,根据各地的生态资源优势,遴选扶持标志性旅游项目进行开发建设,积极发展以邮轮旅游、汽车露营地、低空旅游为代表的‘海陆空’旅游新业态新产品,逐步构建‘清新福建’旅游产品‘立方体’”。
政策护航,助力绿色发展
代表委员们认为,绿色发展还需要更多配套政策护航。
省人大代表、福建利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诸建华,是在南平建瓯市创业的浙商。他的公司专注于废纸制浆造纸,属于南平市确定的七大绿色产业之一。最近,诸建华决定将公司二期项目的投资额从3亿元追加至5亿元,最终将实现超过30万吨的年产能。为此,他终止在浙江、江西的数个投资项目,腾出资金用于利树公司增资扩产。
诸建华的信心与底气,来自南平日前出台的《南平市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新政干货满满,涵盖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等10个方面,其中包括每年不少于3亿元规模的‘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资金’。”诸建华表示,南平正通过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构建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低碳化的绿色产业体系。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政策大礼包”添能助力。
“上杭是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的首批‘中国建筑之乡’,围绕打造福建省推广绿色建筑示范县,我们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规划上杭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产业园。”省人大代表,上杭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波称,在利好政策激励下,去年全县实现建筑总产值逾400亿元,同比增长12.2%。
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办公室主任王旭则建议,应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大力培养绿色制造产业。“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大力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在高新特色产业基地、科研院所、企业研究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方面提供更多平台,同时建立社会化的服务网络体系,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