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守望闽都文脉与乡愁
2017-09-02 08:36:5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房小奇 |
分享到:
|
回放 引领时代,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文化篇(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他点燃的文化星火,至今仍熠熠生辉,不断发扬光大。 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当时经济比较落后、闽东人不够自信的状况,习近平领导推出了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倡导弘扬“闽东之光”,激发了闽东人民蓬勃奋进的动力。 《山海的交响》突出了“四个风”的主旨——通过优美而有特色的歌曲演唱,反映闽东的山海风光、建设风貌和风土人情,尤其要突出反映闽东人的风格,彰显了“五个交响”的立意——山与海的交响,山海风光与闽东精神的交响,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响,力与美的交响,艺术家与人民心灵的交响。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各艺术门类不仅要注重数量,也要讲究质量,“争取多出力作、佳作、大作、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精神支撑。为此,他亲自与彼时福州市新崛起的作家池敬嘉等人畅谈3个多小时,党报(《福州晚报》)头版头条加以报道,轰动一时。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重视舆论阵地、文化传播载体建设,亲自推动停刊20年的《闽东报》复刊,关心、支持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思想工作,为讲述“福建故事”搭好平台。 在宁德,习近平还创设了当时全国绝无仅有的新闻“两会”制度:新闻“月谈会”每月召开,新闻“通气会”每季度开一次。这个相当于现在的新闻发布会的制度安排,大大推进了新闻宣传工作。 在福州、省里工作期间,习近平重视发挥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在关心、支持《福州晚报》《福建日报》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为党报事业发展排忧解难。 习近平关心文艺团体生存发展,从软硬件、体制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为文化繁荣“保驾护航”,推动了闽剧振兴,福州及福建戏曲、歌舞、书画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由此,留下了“半边楼”“桂芳桥”“福州班”等佳话。 习近平极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推动了福州三坊七巷、三明万寿岩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的认识,如今读来仍感觉到振聋发聩,引人共鸣。 影像 外国游客在福州西湖公园内翩翩起舞。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福建神画时代数码动画有限公司形成完整的动漫产业链,下游合作厂商近30家。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游客在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欣赏闽剧。福建日报记者游庆辉 摄 实践 三坊七巷:守望闽都文脉与乡愁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从城市上空俯瞰福州,一片黛瓦相连的古民居建筑群,在喧嚣的市中心静静散发光芒。 坊巷悠悠,庭院深深。以南后街为中轴,西边三座坊、东边七条巷,串联起200多座古民居。古时,这片街区聚居着士人阶层的几大望族,亲密无间、诗书传家,孕育了一批近现代史上的名士,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等。 26年前,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主持下,一场抢救林觉民故居的紧急行动,让三坊七巷保住了文脉,留住了乡愁。 闽都之光,薪火相传。如今,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等荣誉加身的三坊七巷,其文化之魂正以愈加鲜活的形式,感染并启发着本土居民与海内外的宾客…… 薪火相传 建章立制给力长效保护 经历晚清时期的鼎盛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三坊七巷开始逐渐衰败,很长一段时间里遭到忽视。 直到1990年,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介入,让三坊七巷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 得知市文保单位林觉民故居面临被拆的命运,1991年3月10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决定对林觉民故居进行保护和修缮,并议定了影响深远的“四个一”机制——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 “‘四个一’机制,为福州市保护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文物保护的理念在福州城市发展中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福州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说。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引领三坊七巷保护。《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规划》等规章规划,多次修订、完善、提升,制度化保护文化遗产。 “十几年来,三坊七巷保护规划的理念不断提升、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加大,从普通的文物保护规划提升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三坊七巷管委会)主任杨勇说。 延续“四个一”保护机制,加大保护力度。2015年11月20日,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作为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这一机构的设置在全国也属少有,而且,人员属于公务员编制,体现了福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高度重视。”杨勇说。 保护修复 “中国历史街区的典范” 坐落于郎官巷的二梅书屋始建于明代。走进东落二进院,院门上方的一幅蓝底门楣壁画,精致勾勒出僧人、古寺、树木等图案。 “在保护修复二梅书屋的壁画时,我们发现这幅门楣壁画与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保存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内容高度吻合,由此我们推测,明代二梅书屋的家族成员中,很可能有人参与了郑和下西洋的队伍。”承担三坊七巷古建筑壁画保护修复的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修复研究部主任杨秋颖说。 正因为他们的精心考证,才让这幅壁画重现光彩,并有可能成为福州“海丝”荣光的又一见证。 2007年以来,福州市投入40多亿元,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的指导思路,全面保护和修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每一处文保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不单是对技术的考验,更需要对历史文化的充分考证,凝聚着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大量心血。 三坊七巷古建筑宅院的壁画,代表了福州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成就,但历经时代风雨,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不多见,修复难度大。 在林聪彝故居正座一进院,南面照墙上的古代瑞兽“獬豸”彩绘栩栩如生。杨秋颖介绍,2008年修复工程开始前,墙面斑驳脱落,图案模糊难辨。他们请来了林聪彝后人回忆图案,经过十多次修改,“獬豸”最终成型。 2012年,三坊七巷古建筑壁画保护修复工程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称号,这也是福建省文物修缮工程首次获得全国“十大”称号。 2016年1月,三坊七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授予“201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亚太遗产保护奖评选委员会认为:“三坊七巷的复兴,从即将拆除重建的命运中挽救了这片城市历史街区,推动了人们对这片中国古代坊巷遗存重要价值的认同。这项历时近10年的保护工程,最终实现了社区生活的复苏,成为中国历史街区的典范。” 创新利用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如今,进入“后保护时代”的三坊七巷,正在探索一条推动闽都文化“活起来”的可行之路。 “近年来,我们通过设立空间展示、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活起来,影响和感染更多人。”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谦华说,目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文化业态空间占比超过65%。 同时,他们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三坊七巷在旅游的功能之外,更加凸显文化体验、文明传承的价值。“萌娃集市”为孩子们提供了动手、交流的平台,青年创客在此紧密互动、对接项目、追逐梦想,一场场展览、讲座为市民奉上精神盛宴…… 很多民间人士也在积极努力。在南后街7号院落,福州人郑志宇构造了一个“严复世界”:严复翰墨馆与生平馆展示着其珍贵墨宝与相关作品,“严校长的故事”文创主题商店深受年轻人青睐;严复书院开展全民阅读等社会公益活动,让更多中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严复曾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我们想打破时空的藩篱,让严复的思想活起来。”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说。 “按照历史文化街区定位,合理规划功能布局,加快街区保护修复,不断提升三坊七巷的整体品位。”福州市领导表示,将加快补齐短板,完善功能配套,进一步改善周边交通状况。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跨过历史洪流、承载千年记忆的三坊七巷,曾经见证了福州文化的鼎盛,孕育了闽都儿女的文脉,而今又紧跟时代步伐,让福州愈加焕发生机、流光溢彩。 反响 让闽剧在更大舞台 讲述“福州故事” 福州闽剧院(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院长杨东: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力支持闽剧事业发展,从机制上为闽剧团解决待遇保障问题,为振兴闽剧、繁荣文艺打下了良好基础。1993年,福州闽剧院演员陈乃春首次摘取“梅花奖”。今年5月,福州闽剧院青年演员吴则文凭借在闽剧《兰花赋》中的精湛表演荣膺“梅花奖”。时隔24年,福州再摘“梅花”,让闽剧人倍感振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再接再厉,苦练内功,加强闽剧精品创作,发扬光大国家级非遗项目闽剧,让闽剧在更大的舞台讲述“福州故事”,为繁荣福州文化事业多做贡献。 让“闽东之光”绽放新的光彩 宁德市文联主席叶玉琳: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殷嘱托——“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依然在耳边回响。衡量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我们将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宁德丰富而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用文艺的力量为宁德发展凝魂聚气、凝心聚力,为“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提供精神支撑,让“闽东之光”绽放新的光彩。 创作芗剧精品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龙海市芗剧团团长康国祥:龙海作为芗剧的主要发祥地和人才摇篮,活跃着100多个芗剧专业演出团体,每年演出2万多场,被誉为“戏窝子”。近年来,龙海市委市政府对芗剧文化“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加大扶持力度,创办全省首个县级芗剧研究所,首办芗剧表演中专班,首拍芗剧音乐MV,有力推进了龙海芗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芗剧是龙海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建设的思想观点,为我们保护和传承芗剧文化更好地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坚定了龙海芗剧人把戏演好、演出彩的信心。我们将创作更多精品,拓展戏路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守护历史文化名城, 延续闽都文脉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三坊七巷管委会)主任杨勇: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极为重视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他还创新探索出“福州瓷牌”“四个一”等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保护举措,奠定了福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今年,福州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强化“四个一”文物保护机制。我们将深刻学习领会习总书记提出的前瞻性思想和观点,加强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的保护修复工作,为延续闽都文化的“根”与“魂”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护“南方周口店”, 打造文化新名片 三明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余生富:回顾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习近平同志当年高瞻远瞩,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我们要不辱使命,持续不断地做好“南方周口店”——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和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下一步,三明将加快建设旧石器人类活动遗迹,早期人类演化历史的展示、教育、研究基地,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平台,打造既有文化遗址保护效用,又具有经济、社会带动作用的文化新名片。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