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武平打造林改升级版 绿色铺就富美路

2017-06-21 08:01:57 张杰 戴敏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2001年,武平颁发全国第一本林权证,成为“全国林改第一县”。多年来,武平以百姓富生态美为目标,全力打造林改升级版

东南网6月21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戴敏 通讯员 王仰华 钟茂富)每逢节假日,位于国家级梁野山自然保护区脚下的武平县城厢镇云礤村,就会被游客“包围”:雄伟壮观的瀑布群、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清新洁净的空气,和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的原生态客家村落,让各地游客流连忘返。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深山村落,十几年前曾因为偏远闭塞而差点消失。

这一切,源于十几年前山区小县武平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1年12月30日,武平敢为人先,在万安乡捷文村实行分林到户,颁发全国第一本林权证,让村民拥有林地经营权。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专程调研武平林改,并给予充分肯定,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拉开序幕。武平林改的做法和经验,迅速推广至全省、全国,武平成为“全国林改第一县”。

此后,武平持续探索创新,在全国首创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商品林赎买机制,探索“借林”扶贫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为全国林改起到探路子、树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改,带来的首先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据统计,2002到2017年,武平共完成植树造林71.5万亩,超过林改前25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森林覆盖率提高2.9个百分点、达79.7%;由于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好、生态系统稳定,武平的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二位,并跻身全国66个“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之一……

生态美了,百姓如何靠生态致富?为此,武平出台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

捷文村林农李桂林是编号为“2001年第1号”的中国第一本林权证持有者。提起这些年走过的路,李桂林侃侃而谈:2001年12月30日,自己拿到了林权证,觉得吃了“定心丸”。当时,他一家分到了200多亩林地,靠种毛竹、竹笋等,第二年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同时,李桂林还在林下养鸡,一年下来的收入也有几千元。

到了2004年,李桂林在武平城关附近花了十二三万元盖了三层楼的房子,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他在林下种植花卉、药材,养殖蜜蜂、鸡鸭,不浪费一点空间,每年收入不菲,日子越过越红火。

穿梭在下坝乡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示范基地里,基地创建者邱福平常常会被林下的盎然生机所振奋:小伞似的菌盖破土而出,一簇簇地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该基地规划面积500亩,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林下仿野生套种灵芝、砂仁等名贵中药材,并采用“公司+林场+菌农”的生产模式和“公司+基地+出口”的销售模式,示范带动,促进周边林农大力发展林菌种植业,推动林农增收致富,实现“不砍树也致富,保生态也得益”。

“近年来,武平着力推动林业产业从单一的林木生产加工向木材深加工、林化产品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综合发展转变。”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武平林产工业不断壮大,林下经济方兴未艾,林农收益明显增加,2016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54.7亿元,比“十一五”末的18.4亿元增长近2倍,平均每年增长33%。当年,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3560元,比2001年增加8.1倍。“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发展模式已见成效,广大林农的思想观念也逐渐由“靠山吃山”向“靠山护山”“靠山养山”“靠山富山”转变。

不仅如此,借力林改春风,地处闽粤赣边的欠发达县武平正在实现“绿色崛起”。2016年,武平首次跻身“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2017年,成功创建福建省首个县域省级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县依托科技创新实现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之路。

“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深化林业生态、经营、金融、流转等体制改革,全力打造林改‘武平经验’升级版,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续写辉煌,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做出新贡献。”武平县委书记陈厦生表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