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记者从省海洋与渔业厅获悉,据监测,截至6月13日,厦门海域无毒赤潮仍在持续,影响面积缩小为约11平方公里,分布于同安湾后田-鳄鱼屿海域、五缘湾海域及其湾口。泉州石狮、惠安赤潮海域水色未见异常,未检出有毒链状裸甲藻,赤潮已消亡。漳州海域风浪较大,监视结果表明,漳浦、龙海海域水色正常。 为此,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严格规范实施专项监测方案。同时,广泛发动养殖户和志愿者参与赤潮监视,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继续抓好防范赤潮灾害各项工作。 通知强调,各地海洋与渔业部门要继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赤潮发生海域水产品保持加密监测。对已关闭的养殖区,组织执法力量开展巡航监视,严格控制关闭养殖区的水产品上岸流通。同时提请地方政府组织乡镇村居开展网格化岸线巡查和宣传教育,避免沿海群众捡拾、误食“问题”贝类。 通知要求,对赤潮可能影响的海域,各级海洋与渔业部门要及时提醒各池塘和工厂化养殖单位应根据水质监测情况,提前做好养殖用水储备。对赤潮已经影响的海域,要及时指导养殖渔民采取下沉网箱或转移网箱、减少投饵等措施,减少赤潮对海水养殖带来的损害,最大程度减轻经济损失。 据了解,为保障专项应急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应急监测专家组已赴沿海各地监测单位巡回指导,现场开展赤潮生物鉴定工作。同时,为加快各地样本检测速度,专家组还建立技术支撑微信群,为各监测单位提供赤潮生物远程鉴定指导。 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海区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发生赤潮时海水通常会出现红色、褐色、粉红色、绿色等颜色,俗称这种水为“铁锈水”、“臭水”、“牛粪水”等。 赤潮如同地震、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古来有之,国内外早有记载。它形成的机理复杂,是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东海原甲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及中肋骨条藻等。 |
相关阅读:
- [ 06-14]如何避免赤潮反复成灾?——福建沿海赤潮导致群众中毒事件追踪
- [ 06-13]福州市场暂未发现赤潮区水产品 禁止经营者从赤潮区进货
- [ 06-13]福州近海未发现赤潮 台风对赤潮消减起积极作用
- [ 06-13]惠安三渔民疑捡食淡菜入院 禁食赤潮发生区海贝
- [ 06-13]泉州密切监控受赤潮影响海域 慎食相关海域贝类
- [ 06-13]福建近岸海域赤潮面积总体下降 泉漳赤潮仍在持续
- [ 06-12]福建出台重点养殖海域专项应急监测方案 应对赤潮灾害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