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表示,包括我省福州、厦门在内的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于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同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给予可兑换积分奖励。 其实早在两年前,福州的一个居民小区,已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自发进行了垃圾干湿分类的尝试。只是两年之后,这项实践遭遇到了阻力。 本报今起推出《关注垃圾分类》栏目,今天就先带您走进这个小区,看看是怎么回事。 东南网4日20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文/图) 蓝山四季小区在周末举办“绿色爱心日”活动。 “我们很希望垃圾分类继续搞下去!”4月17日,福州蓝山四季小区的居民郑阿姨告诉记者,经过近3年的坚持,许多居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现在设备停运让他们非常不习惯。 不出小区,厨余变身有机肥 “我现在仍坚持每天在家搞好垃圾分类,特别是将厨余等湿垃圾单独分好。我90多岁的母亲也在做。还有一些邻居也保持着这一习惯。”郑阿姨说,大家很希望设备再度运转起来。 她说的“设备”,是福建首台从深圳引进并投入使用的厨余垃圾降解设备,如今在小区10号楼下的垃圾干湿分类展示间里静静站立着。这台机器体积约为4.5立方米,可以在密闭的腔体里,将厨余垃圾降解发酵成为有机肥,可日处理250公斤厨余垃圾。 “对于城区来说,厨余垃圾的处理是一大难点,它占城区居民家庭垃圾的60%-70%。厨余垃圾水分多,在南方天气放一会儿就发出臭味,而且没有直接的回收价值,没人愿意处理,政府也只能做到清运掩埋。”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郑棣健说,一切垃圾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厨余垃圾也不例外。有了降解设备,厨余垃圾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仅避免污染,还能成为优质的有机肥,通过与农场等企业的合作,反哺参加垃圾分类的居民,形成一个闭环,实现垃圾的就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2014年,在热心环保的业主和物业公司支持下,省环协首个服务社区的垃圾干湿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示范点项目落户福州蓝山四季小区。物业提供了一个工作间放置厨余垃圾降解设备,由环保志愿者和一名卫生工管理。居民在家将垃圾分类后投入不同的垃圾桶,经卫生工再次检查、分拣,将厨余投入降解设备,加入辅料后发酵成有机肥料。其他垃圾则由合作的专业企业处理回收,如含汞的灯管寄给厦门一家灯具公司置换环保灯管,电池等有害垃圾联系专业企业处理。 仅2015年一年,蓝山四季一期264户中就有134户家庭参与垃圾干湿分类,占一期总户数的50.76%以上,共收集厨余垃圾250910袋;那台引进的厨余垃圾降解设备为小区居民处置了厨余湿垃圾14.78吨,为小区绿化和有机农场提供了1.37吨有机肥。有机肥被养花草的居民“争抢”回家,还从农场置换来糙米、蜂蜜、有机蔬果等,奖励给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