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小流域整治如火如荼:"毛细血管"一通水更清了
2017-04-12 07:30:13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房小奇 赵舒文 |
分享到:
|
继率先出台地方版“水十条”打通治水“大动脉”后,去年起我省又打响治水新战役,将流域整治“触角”伸向小流域,目前已有15条小流域摘掉劣Ⅴ类黑臭水体“帽子”—— “毛细血管”一通,水更清了 东南网4日12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通讯员 魏然)延寿溪是莆田母亲河木兰溪最大的支流。日前,记者在延寿溪西天尾段看到,这里水清堤绿,鹭鸟翔集。“过去,这条溪曾因污水直排,溪水黑臭,垃圾成堆。真没想到,现在这里变成莆田最美的滨水公园。”住在溪边的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村民黄大爷感慨地说。记者了解到,通过生态治水,打造滨水慢行绿道、滨水公园,如今的延寿溪一村一景,焕发生机。 在厦门,经一年多整治,曾黑臭的集美许溪变清澈了,芦苇摇荡、黄牛嚼草、白鹭盘旋的美景又出现了。现在,许溪两岸生态休闲农业正如火如荼,集美成为人们称道的“极美”。 延寿溪、许溪的改观,是福建小流域治理的一个缩影。 “小河水净才有大河清。小流域就像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堵了、脏了,整个流域大血管清洁通畅就难以实现。”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河流众多,水系密布,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一些小流域污染不容忽视。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继率先出台地方“水十条”工作方案后,去年又出台《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化”,即到2016年底基本消灭垃圾河,八大生猪养殖重点区域的小流域水质明显改善;到2018年,汇入12条主干流及直接入海的小流域消除劣Ⅴ类水体,省级考核的重点整治小流域消除劣Ⅴ类水体,消灭“牛奶溪”;到2020年,全省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90%以上。 小流域虽姓“小”,却是一项不折不扣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业、住建、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同时也涉及行政区划、时间跨度等问题。如何打破治水藩篱?福建给出的答案是:有专人负责、有监测力量、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四有机制”。 治理抓住牛鼻子。通过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我省明确省、市、县、乡、村五级职责,建立小流域河长制和河道专管员制度,对河道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年度投资目标、具体建设节点、具体监管部门、具体建设单位以及具体责任人,让小流域治理实现有专人负责。 完善监测体系。我省新增监测小流域点位636个,针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河段,建立与其匹配的监管硬件设施和较为完善的小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在小流域乡镇人口聚集区河段、污染源较为集中、水质差、乡镇及以上行政区交界的重要河段,配套建立监控视频等环境监管硬件设施。 考核动真格。针对小流域的实际情况,建立小流域考核机制,实施重要断面水质双月考核、定期排名通报制度,对流域整治不力、未完成年度整治目标任务的地方,采取媒体曝光、通报预警、约谈及限批等措施;对水质持续恶化、不升反降的,按《党政领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予以追责。 建立长效机制。按“突出重点、分级管理”的原则,每条河建立“一河一档”和项目库,制定河长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省财政设立小流域“以奖促治”专项资金,“十三五”期间每年预算安排3亿至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对整治项目建设进度快、水质类别提升明显、落实要求规范的地方予以重点支持,对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资金奖励。 有制度、有投入、有问责,催生了地方治水动能,各地小流域整治如火如荼。监测显示,到目前,全省列入省级考核的44条小流域已有18条水质得到提升,其中15条消灭劣Ⅴ类水体。小河清换来大河净,2016年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质继续保持为优,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6.5%,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Ⅰ~Ⅱ类优质水比例为60.1%,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 根据部署,今年,我省将小流域综合整治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实施93条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预计完成年度有效投资20亿元以上,力争73条以上小流域水质类别得到有效提升。 |
相关阅读:
- [ 04-03]福建省今年投资20亿元实施小流域整治项目
- [ 03-17]厦门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 [ 03-10]三明小流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创建名单
- [ 02-10]泉州小流域整治战役吹响号角 2017年消灭“牛奶溪”
- [ 12-14]莆田市政府出台《莆田市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