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时政 > 正文

泉州千个项目治理近海水域环境 绘制生态蓝图

2016-06-19 07:48:50  来源: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分享到:

东南网6月19日讯 “6月6日八闽放鱼日”的前后,全省各地纷纷举办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当天,泉州市委、市政府在深沪湾外海域、湄洲湾泉港区、围头湾晋江市金井海域放流水产苗种2.15亿多尾,成为泉州市单日增殖放流水产苗种数量最多的一次。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这些年,泉州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加快海洋生态环境修复、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3年2月,晋江市获批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之一,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保护区管理处荣膺环保部、国家海洋局等七部委授予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12月,崇武国家级海洋公园获批建立。泉州市政府2013年、2014年连续两个年度海洋环保责任目标考核成绩位居福建全省第一。

海洋生态健康得到改善

“海洋生态环境跟老百姓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项工作。”在黑鲷鱼鱼苗的放流活动中,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陈文堃说,黑鲷属于鲷科鱼类,是泉州市海域重要的水产经济物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大的市场需求。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自然水域黑鲷资源日趋减少。通过开展增殖放流,将有效促进深沪湾海域黑鲷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增长,增加渔民的捕捞产量,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共投入1300多万元,在主要海湾放流苗种近15.3亿尾。

除了增殖放流外,泉州市花了大力气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整治修复,2007年以来,共投入800多万元,在泉州湾滨海湿地治理互花米草3352亩,种植红树林2252亩。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海域现有人工种植红树林7500多亩,为我国人工种植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区域,发挥着巨大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青山湾和西沙湾沙滩修复工程于2014年6月完工,两个海湾的沙滩体量得到大幅增加,景观大大提升,可满足举办沙滩排球赛、大型沙雕节等各种沙滩文化体育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滨海旅游产业和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以来,共督促16个海洋工程项目落实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环保措施,项目业主共投入213.36万元,放流对虾苗种3820万尾和各种鱼苗500多万尾。此外,当地还实施海岛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程,开展全岸线海漂垃圾治理等工作。

最美海洋岸线逐步呈现

泉州市崇武至秀涂海岸带素有“全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美称,如今这里迎来了地方立法的保护。

据了解,2010年1月,泉州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的决议》。5年来,泉州市累计投入3.47亿元,组织编制了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开展了海岸带沙滩保护研究,完成了海岸带“两违”拆除、滩涂养殖清退、沙滩修复、海堤修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大工程、52个项目。

通过五年的集中保护和整治,崇武至秀涂海岸带水域污染淤积问题得到治理,沙滩养殖全部清退,“两违”建设全部拆除,盗采海沙等违法现象得到遏制,损毁海堤和重点海湾沙滩得以修复,海岸带环保、照明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资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社会公众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条环境整洁、风景优美的海岸带逐步重现在我们眼前。

从2006年开始,泉州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至今,全市累计投入近海水域(含重点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资金132.93亿元,完成了污水处理体系工程、垃圾处置体系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等五大工程1009个项目,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4年,泉州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逐年提升,由2006年的50%提升到2014年的84.6%,提升了34.6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以2006年泉州市十三届人大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为契机,泉州市还不断地深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铺开饮用水源保护整治、养殖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整治等,形成“以江促海、以海带江、江海联动”的水污染防治格局。(许嫣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