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修复完成的武夷山文庙,曾是义勇队队员居住的地方。金文莲 摄 救亡刊物大量涌现 抗战期间,除了原有的《剑报》《南平广播电讯》《剑声》等报刊,原在福州、杭州、金华的《南方日报》《东南日报》《天行报》陆续迁到南平。这些报刊大量刊载国内外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电讯,并发表大量社论,宣传抗战。同时,很多进步艺术家以这些报纸副刊为阵地,用文艺作品宣传抗日。 当年的《东南日报》社就位于南平西门外的昼锦坊,几排木造的平房便是原有的办公地址。已过世的华东师大教授钱今昔于1942年离开被日本占领的上海市区,一路漂泊到南平,丢失了大部分随身行李,进入《东南日报》社当编辑。 钱今昔在回忆文章《南平艺林烟云》中写道:“我记得靳以、王西彦、许杰、宦乡、杨潮(羊枣)、吴大琨等作家都常替笔垒(《东南日报》文艺副刊)写稿,内容大都是抒发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光明的憧憬,以正面的笔触喊出坚持抗战的呼声,也以迂回的毫锋鞭挞倒退的暗流。如陈向平以‘双溪一士’为名写了多篇浙赣线撤退情况的报道文学,深刻地揭露日军的烧杀、人民的受害和国民党的无能等。” 钱今昔也在笔垒以连载的方式写了14篇报道文学,总标题是“上海风景线”,报道他在上海目睹日本鬼子和汉奸血腥屠杀民众和反抗中的人民。 如今的昼锦坊已是商铺林立,小木屋也难觅踪影,但斯人斯事却不会被后人忘却。 林强介绍,杨潮还主编发行进步刊物《国际时声研究》,靳以主编出版了《人世百图》(苏麟著)和《红灯》(李满红著)等抗日文艺书籍。此外,闽北其他县也创办了许多抗日救亡的报刊,主要有建阳的《民力》、邵武“协和大学”的《笔报》以及《顺昌抗敌日报》、建瓯出版的《闽北日报》的“闪击”副刊和“闪击文艺社”等,各县城区、学校还出壁报、画刊、宣传栏,成为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支支战斗号角。 特殊的战斗武器 抗战期间,云集山城的文艺家们用一切可能的文艺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其中就包括漫画、木刻,他们用这两种武器来发挥其特殊战斗作用,在当时沉沉黑暗中的旧中国,其作用无可代替。 据钱今昔的回忆文章,他当时接编《东南图画半月刊》,该刊主要是用塑料版、铜版、锌版、木刻版联合付印的,4开8页,单独编印,随《东南日报》发行。那时塑料版初次出现,几次实验,才能应用。 为了在画刊开辟漫画版,钱今昔联系了一大批东南区漫画木刻作家,经常为漫画版动笔或动木刻刀的有杨可扬(阿扬)、邵克萍、章西崖、景长、秉恒等。 “比如,阿扬的《筑路工人》《作家之家》,景长、袭堂的《闽中工人》《农民生活形象》等作品,笔调鲜明,斗争性强。”钱今昔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杨可扬、邵克萍还到南平举办了漫画木刻作品展览会,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 “那些文艺团体、知名人士还和当地的抗日团体结合起来,办起了书店。”林强说,如生活书店南平分店,销售了大量抗日救亡读物及进步图书。书店实行开架售货,读者可以自由阅选,扩大了宣传,很受进步青年的欢迎。 此外,还有浦城的书报合作社、顺昌洋口的读书会等,都有力地推动了闽北的抗日救亡运动,形成歌声剧声读书声,声声抗日救亡的浓浓氛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