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平的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达到231 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为8.79%。从那时起,闽北人民开始了数十年的水土流失治理。2011年新《水土保持法》实施以来,南平市全力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 再造“绿色金库” 东南网5月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通讯员 廖晨星) 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 这是素有“绿色金库”之称的南平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全力追求的目标。 以下数据反映的是当地的坚实步伐:2011年,累计完成投资3501.6万元,年治理小流域6条,完成治理面积28.08万亩;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7942.14万元,年治理小流域10条,完成治理面积31.092万亩;2013年,累计完成投资12205.98万元,年治理小流域22条,完成治理面积25.335万亩。 保持水土遵循自然规律 耕地退化、毁坏,河湖淤积……水土流失成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资料显示,2011年,南平市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156.2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2%。 2011年,新《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推进水土流失治理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更加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统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多种措施形成生态建设合力。 建瓯市曾经是闽北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现在,人们采取“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改种”的方式对茶果园进行补植,在山顶营造阔叶林,涵养水土;在缓坡的山腰套种苦槠、油茶、锥栗等能够保土保肥又具有经济效益的树种,建立绿色隔离带;在坡壁种植百喜草等优良草苗,在山下引种狼尾草、宽叶雀稗等覆盖弃土边坡,建设了一批既保持水土又可以休闲观光的生态茶果园。 浦城县遵循宜时宜地的原则,在轻度流失区以封禁自然修复为主,中度流失区以人工补植为主,强度以上流失区防治并重、沟坡兼治,昔日的“流沙河”变成了“清水河”,许多溜沙地已被苔藓、地衣、蕨类等植物覆盖,多年不见的鸟兽又在山上安了窝。 与此同时,南平市对26个重点水土流失区实行全面封禁,连续封育10年以上;率先在全省提出逐年削减木材采伐量的政策,木材采伐量从2008年的260万立方米调减为目前的180万立方米以下。 |
相关阅读:
- [ 03-29]福建省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 拟作为环评前置条件
- [ 08-20]三明宁化:生态司法保护青山绿水
- [ 07-12]福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完成中央投资2.4亿元
- [ 05-23]漳州不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建设
- [ 05-16]平潭首批重点项目开始水土保持监测
- [ 04-12]长汀成为福建省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 [ 03-19]三明市水土保持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 [ 03-14]三明市水土保持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