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2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王国萍 通讯员 杜新华 李国镔) 近日,记者来到古田县吉巷乡永安村。59岁的戴维浩正在一个小院落里静候记者。这小院,既是他租住的临时的家,也是他的兴华真菌研究所所在地。 老戴家的墙上,挂了许多荣誉奖牌:全国劳模、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省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先进个人、联合国“南南合作”食用菌技术国际培训点负责人…… “其实,我就是一名地道的农民,搞了些小发明,结果社会给了我太多荣誉。”戴维浩谦逊地说。 1978年,年仅23岁的戴维浩成功发明了袋栽银耳技术,成为世界袋栽银耳第一人。该技术使银耳等食用菌生产成本降低了30%,工效提高了50%,产量提高了30%。随着该项技术的推广,古田银耳种植户剧增。 为帮助广大农民共同致富,戴维浩坚持为登门求教者提供咨询、赠送资料、传经授技,还举办培训班推广食用菌生产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他举办的培训班,不仅不赚钱,反而要倒贴钱。“有的学员家庭困难,临走时赊欠一些菌种,我也不好意思不给;有的没有路费回家,我也会借上一点。”戴维浩憨厚地说,赊销额最高峰时逾30万元。 就这样,银耳菌种供不应求,袋栽银耳产业很快成为古田群众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为把握商机,戴维浩将主要精力转向培育菌种。 在小院的一个房间,记者看到墙上用粉笔写着一组数字:109、36、3。“这是我目前探索出来的最佳配比,写在墙上,提醒学徒注意:109斤木屑、36斤麦皮配3斤石膏粉。”老戴说。 不远处,一名年轻人正在将木屑等按配比往一个特制的“巨无霸”中填放。这其实是一种特制的高压锅,也是戴维浩自己设计的。 “经过两小时的高压高温杀菌后,到培育房冷却,再消毒净化过滤后,能培育出960瓶菌种。”老戴边走边讲解,“配比只是最基本的对照参数,培育菌种更多靠的是经验和手感。” “一瓶菌种多少钱?”记者好奇地问。 “卖给农民2.5元,能接种40袋银耳,40天成熟后,每袋能赚3元。也就是说,一瓶菌种可帮菇农获利120元。”老戴说,古田每年约需菌种700万瓶,其中约1/4来自他和哥哥、妹妹的菌种场。 “毛利这么高,我都想买些回家种种了。”记者忍不住艳羡。 “呵呵,种银耳要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是技术活,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老戴说。 春节前夕,“洋菇农”美国人比利,不远万里到古田,专程向戴维浩学艺。“每年都有各种肤色的菇农到家里取经,人家都说我爸的脱贫致富工作都走向全世界了!”老戴的儿子在一旁骄傲地说。 |
相关阅读:
- [ 02-18]谢友仙:把家乡薏米带向市场
- [ 02-16]林良尧:乡亲们“幸福梦”的规划师
- [ 02-14]龚启程:紫薇花开村民笑
- [ 02-11]缪文钦:全力打响晚熟葡萄品牌
- [ 12-25]福建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书写农村“共富”传奇
- [ 12-16]永泰连山村:奋力“走西口”,抱得“金砖”归
- [ 12-12]霞浦溪边村陈伏明:带领群众致富
- [ 12-10]宁德霞浦溪边村:多样化种植种出“别墅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