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人大频道> 地方人大 > 正文

海沧区人大:积极搭建五大平台 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www.hyyz888.com 2013-09-26 18:37  冉晏青 来源:福建人大网 我来说两句

导语:近年来,海沧区人大科教文卫工委在区委和区人大常委会领导下,不断探索和改进监督方式,注重把社会及人民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面对我区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各项监督工作,依托区委区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的发展战略,以“素质引领,均衡发展,管理创新,特色立校”的教育理念为指引,贴心服务,扎实工作,讲创新,求实效,搭平台,适时帮助辖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搭建教师队伍建设平台。海沧区人大科教文卫工委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放在第一位,积极推动实施教师培训免费政策。区教育局组织的师资培训,包括民办园教师所有的培训费用都由政府买单。从2011年开始,启动了民办幼教教师资格证前期培训工作,免费培训普通话、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同时,坚持“全面、全员、全程”原则,构建“立体、多元、开放”的教师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优、晋升晋级、职称评定工作,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

搭建实事建言献策平台。海沧区人大科教文卫工委始终围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海沧实验中学、海沧延奎小学开展视察、调研和评议活动,并就现阶段教育现状、基础设施、教育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建设及教育质量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有针对

性的意见和建议;广大代表就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均衡教育资源、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强民办学校教育等建言立论;特别是针对当前要高标准、高质量在生活区规划建设一所办学规模不少于36个班的初中校,得到全体人大代表的一致同意,为海沧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搭建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为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海沧区人大科教文卫工委积极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办学差距。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全区所有公办学校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市级验收,成为全市第一个实现100%通过的区域,为创建省“教育强区”打下坚实的基础。2012年,投入58.9万元为民办学校建立音、体、美功能室,对通过评估达标的民办学校,按规模下拨60万元、50万元、40万元专款,帮助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2013年,通过区人大科教文卫工委努力,该区启动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回头看”工程,投入约1900万元,继续推进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办学质量。

搭建专业教师培训平台。区人大科教文卫工委努力推动教师培训渠道进一步拓宽,探索开展远程学科教师培训、学科学习共同体建设、网上研修等多种形式的教师研修活动,努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更多、更好的培训平台。发挥“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等各类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构建“教、研、科、培”四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将教师培训贯穿于教育教

学全过程,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大力推动普及教育科研,强化教育科研过程管理,通过开展“规划课题”和“微型课题”的研究,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13年度福建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我区有7个课题立项,占全省立项课题的13%,居厦门六个区之首,教育科研有力促推了本土名师的成长。

搭建以行立德爱心平台。建立了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优、晋升晋级、职称评定工作中,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结合道德讲堂、名师讲座、师德报告会、演讲、征文等载体,生动活泼地强化师德意识。开展“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实现百分百的老师进家庭、百分百的学生有老师家访、百分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关爱。积极开展“朝阳行动”结对帮扶活动,设立“朝阳行动”园丁帮扶基金,首次捐款近20万元,多渠道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创新性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德育教育网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五个全覆盖”,即全区所有村(居)成立家庭教育学校,所有中小学建立家长学校,所有社区设立“小精灵成长俱乐部”,所有农村小学成立“乡村学校少年宫”,所有经营性网吧配有“五老”监督员管理。2011-2013年,我区获得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三连冠”。

  • 责任编辑:张海燕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