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福建频道首页 > 今日要闻> 正文

滴水穿石,废墟上建起美丽徐江新村

www.hyyz888.com 2012-11-16 08:14 黄少鹤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学习十八大精神•基层连线

滴水穿石,废墟上建起美丽徐江新村

东南网-福建日报11月16日报道(记者 黄少鹤 通讯员 郭雅明)

15日12时30分许,福安市塆坞镇徐江村村口的牌楼前,村民们高兴地放起了鞭炮、烟花,几名村民还爬到高处,给牌楼带上红花,牌楼上“徐江新村”四个字在正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67岁的陈塘弟平日里要么去村前船坞干油漆工,要么到果园里忙农活。15日,他特意给自己放了假,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的直播。他感慨地说:“我们村从一片废墟到现在新楼林立,全靠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心。”

徐江村依山面海,现有213户815人。走进徐江新村,与城市里的社区没有什么分别,外墙涂成蓝色的一幢幢楼房特别整齐,村道宽阔,绿树成荫,景色如画。而在1996年,这个村庄曾受强台风正面袭击,整个村庄一夜之间变成一片废墟。

“当年,在省委工作的习近平同志迅速赶到村里察看灾情、慰问灾民,要求把村里的灾后重建列入造福工程,还鼓励我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磨炼人的意志,要用‘滴水穿石’的韧劲重建家园。”陈塘弟回想起当年的情景。

这些年,“滴水穿石”精神成为村民重建家园、加快发展奔小康的强大动力。

陈塘弟是重建家园领导小组的8名村干之一。干部群众邻帮邻、亲帮亲,拧成一股绳,只用一年时间,就在废墟上重新盖起63座楼房。村民们陆续搬进新家,但是,生活还是比较困难。当时,村里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村党支部和村民集体做主拍板,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建立水果生产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利用沿海滩涂养殖水产品,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加。

2004年,沈海高速公路修到湾坞,徐江村踩着经济高速发展的鼓点,一路紧跟。依托毗邻白马深水港的优势,引进4家有实力的船舶企业。

村里200多名劳动力相继到船厂上班,每年增收300多万元。船舶业的发展使得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部分村民开餐馆、办超市。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村委会主任陈树光表示,这几年通过工业反哺,不少人都转为产业工人,人均收入近万元。下一步,还要利用浅海岸线资源,引进投资合作建设一个万吨级以上的舾装码头,增加村集体收入。

近年来,宁德市不断推进造福工程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防灾抗灾体系建设相结合,努力实现“整村搬迁、集中安置”。通过实施造福工程搬迁,从根本上改善边远贫困和自然灾害险情村群众的生存发展环境,拓宽了致富增收门路,增强了脱贫致富信心;同时,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2001至2011年,宁德市按照“群众自愿、资金补助、政策优惠”和“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共完成搬迁16.4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3000多个,建成造福工程新村600多个。

“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能发展”。但在陈树光眼中,还要加一个“有娱乐”。为此,村里新建了健身路径、改造了篮球场,整治绿化了老人活动中心,并请来专业人士带村民跳广场舞,新建村级广场初具规模。“与舾装码头配套建设的还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和景观鱼池。到时候,我们跟城里可就没两样了。”陈树光信心满满。

  •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