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2年9月6日东南网事版主要文章: 静悄悄的善举 不停歇的暖流 网络正能量 隐形好人 向善力量 石狮一家免费馒头店的低调善行,在网络上传播后持续发酵,引发广泛好评,也开始引起一些人的效仿。本期节目特意从石狮邀请到了一位免费馒头店的受益者,和另外三位嘉宾一起,说一说免费馒头店的爱心故事—— 静悄悄的善举 不停歇的暖流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6日报道 本网记者 倪羽 颜财斌 实习生 魏文亮 王锦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然而石狮却有一家免费馒头店。这家店门口广告牌上写着这样的话:“本店所有馒头免费送给各种贫困人群,不对外售卖,请谅解。如果您是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收入低微的贫寒家庭、正在为找工作奔波的毕业生、无助老人、流浪者、拾荒者,欢迎您来免费食用。” 这家店名叫“永恒阳光馒头店”,他们的馒头只送不卖。一年过去了,他们已经送出了约35万个馒头。如今这家店又签了一年租店合同,并准备寻找新址再开一家店,爱心在继续。 “免费馒头店”一出现就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免费送馒头:简单的善举,不停的暖流》、《石狮街头现只送不卖馒头 日送五六千称绝非作秀》、《八闽千姿:石狮免费馒头店 爱心温暖穷苦人》……福建日报、中新社、福建电视台等媒体对这家馒头店进行了多次报道,“永恒阳光馒头店”已经被广大网友熟知。有网友感慨,小馒头里有大爱,他们的善举不仅仅是填补饥饿,还传递着爱心,彰显的是人性之善。 静悄悄的善举,不停歇的暖流。第九期《网络正能量》邀请了四位嘉宾,有受益者、见证者,还有网友、学者,一起来聊聊这家小店传递出的人间温情,以及他们低调行善不求回报,用馒头之爱关爱困顿之人给社会带来的启示。 >>>点击观看视频
馒头店开张一年来,已为群众送出免费馒头35万多个。
永恒阳光馒头店的告示 本期嘉宾:
徐寿昌 徐寿昌:免费馒头店的受益者,52岁,江西抚州人,一年来,他每天早晚两次到那边领吃馒头。 精彩观点:店员小伙子也有这个善心,他们不像一般的人看到你——“呀,你一个要饭的又过来拿”这种心态。他看到我们都是“嬉皮笑脸”地拿给我们,对我们很好。小伙子用这个善心对待我们老人、低收入家庭的人、流浪的人。
张铃枣 张铃枣: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 精彩观点:今天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人,我们不强调是“同情”、“施舍”。我们给予者反而要感谢困难者给他实现爱心的机会,回馈社会的机会,所以应该是你感谢对方,而不是对方感谢你,这是我们现在应该要树立的一种新的理念。
郭政 郭政:福建日报社群工部记者,多次报道“石狮免费馒头店”。 精彩观点: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小小的善念。最本质的善念是不会变化的。馒头已经不是普通的馒头,它是一个象征物,它是代表了每个人心中的一种善念。
姚柳菁 姚柳菁:网友代表,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资深网友,网名“特奥姚柳菁”。 精彩观点:以前很多企业还有个人,他们的慈善行为可能大部分还是属于热情心,就是碰到大灾就是大手笔,小灾小手笔,无灾就没有手笔。我们应该把这种慈善行为当作一种理念去传承下去,不只是一时的行为。 1.只免费送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主持人:我们先请郭政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间免费馒头店的情况? 郭政:去年8月初的时候,我在石狮当地的网络论坛上看到免费馒头店的情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当时我就想这个馒头店能不能开下去。四个月以后,我去了石狮。 这家店的背后有一个出资人,负责出资金。店里有两个年轻人和一整套非常好的蒸馒头的设备。在这家店附近也开了一家馒头店(不是免费的),两家店的设备完全不一样。这家店的店员从早上5点多开始做馒头,到晚上7点多收摊。 免费馒头店馒头的口感偏向于北方,很实。据店员说用的面粉价格是其他一般馒头用的面粉价格的两倍。他们的规矩是,馒头只送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全部采用免费发放的方式,你需要馒头,确实是困难群体,你就可以到那边去领。一天最少送出馒头200个,现在已超过1000个了。 午餐和晚餐的时间我在那儿观察,有很多人到那领馒头,特别是傍晚的时候。两个年轻人跟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每个人领两个馒头就走了。有的人坐在那边吃饱了,吃完还可以打包两个走,这是店里的规定。当遇到不像是困难群体的人,店员就不会给你馒头。 主持人:他们怎么判定这人是不是需要呢? 郭政:店员他们有自己的观察,从服饰、言行举止上去判断。他觉得你不像是要受助的人,就会比较委婉地拒绝,说这是留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想要馒头话,可以到旁边的馒头店去买。 主持人:有没有人想要花钱买他们的馒头? 郭政:有,但店员还是坚持原则,就是免费送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主持人:这样做一年需要花多少钱呢?需要投入多少资金? 郭政:他们的资金构成有几个部分。一个是设备, 这一块七八万元;然后是每天的成本,包括面粉、水电还有蒸馒头的煤气。另一块很固定的投资就是租金,两三千元。所有的东西加起来,据店员小陈透露,一年大概要40万元左右。 2.路上碰到挨饿的、迷路的,都可以带过来领馒头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到那边领免费馒头的? 徐寿昌:店铺开了第二天,就有人告诉我,那里有一家店的馒头是不要钱的。当时我还不信,后来我扫完地去看,是真的!那年轻人看到我们扫地的,穿着这些制服,一般都是很欢喜地拿给我们。发馒头的人经常和我讲,路上碰到挨饿的、迷路的,都可以带过来吃馒头。 去年,有一个哑巴在我打扫的路段翻垃圾桶找东西吃。我把他带到馒头店去,店员叫他每天都过来拿。哑巴从去年11月份开始领馒头,现在还在那里领,每一天每一顿都在那里。没办法,他是哑巴,无家可归。 免费馒头店的馒头很实。我们晚上九点下班,平时傍晚5点到6点之间我们都会去领,不吃两个馒头肚子会难过。有一个安徽人,他可以吃8个馒头。我说,你怎么可以吃8个?他说:“我爱吃馒头,这馒头好吃。” 主持人:有没有人有一些质疑,比如有人说:“哎,你们自己有工资啊,也可以自己吃饭,为什么要去领呢?” 徐寿昌:好多人在议论啊,说你有工资你还去拿。但我们回家吃饭不方便啊。我们11点钟吃饭,12点钟上岗,到晚上9点下班,那么长时间我们不是在玩啊。我们在街上看到垃圾,不管多大的太阳都要过去清理掉,放在路上难看啊。我们每天走得很累,如果拿一两个馒头,加上自己带的水,吃了馒头肚子就不会难过。 主持人:听说店员的工作也特别辛苦,馒头店有一个店员去年就因为工作到太晚,最后都没能回家过年。 徐寿昌:我在想,到时候我们回家了,找个人写封感谢信。其实不仅要去表扬老板,也要学习这几个店员。他们不像一般的人看到你——“呀,你是一个要饭的又过来拿”。他们不是这种心态看待我们,看到我们都是“嬉皮笑脸”地拿给我们。不只是他老板,小伙子也有这个善心,来对待我们老人、低收入家庭的人、流浪的人。 主持人:希望这样的馒头店多一点吗? 徐寿昌:希望天下人都有这个善心。我要求报道出来后,报纸要寄到我们家里去,我们要子孙后代向这个做慈善的人学习。大家都要在这个社会贡献爱心,尽自己能力去做。 姚柳菁:这家店坚持了一年多,不是炒作,不是作秀。我有关注一些网友的评论,大部分网友都有说这种慈善的行为非常令人感动,因为这家店给人带去的不仅是馒头,还有爱心,还有温暖,还有团结。所以我想这种行为非常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值得提倡。 3.给予者要感谢困难者给他实现献爱心的这种机会 主持人:这家店希望低调地做慈善,两位店员对太多媒体的采访也挺反感的,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媒体去报道呢? 郭政:在我们看来,慈善不分大善还是小善,它是一种很本质的善,像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滋养万物的东西,但是它从来没有说我滋养了你们,它从来没有去证明。这家店就坚持了恒善,“上善若水”这种善的本质,这种本质的善是很值得去宣扬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有矛盾。我们担心宣扬后,出资人被曝光会影响他以后做慈善,会不会以后他就不开这种免费馒头店了? 为什么最终我们觉得还是得做,得去宣扬呢?我们希望网友能更加理性。民间很多想要做慈善的人,想模仿他们的人,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去模仿他好了,你也可以跟他一样,做一个“隐形好人”,默默地付出。但不要去追究他是什么人,有怎样的目的。因为他们体现的是一种很纯粹的善。我们的目的也就是在这里,希望大家去效仿,而不是去追问。 张铃枣:今天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人,我们不强调是“同情”、“施舍”。给予者反而要感谢困难者给他实现献爱心的这种机会,回馈社会的这种机会。所以应该是你感谢对方,而不是对方来感谢你。这是我们现在应该要树立的一种新的理念。 我在网络上,包括很多报道当中看到,好像有人一直在追问,到底背后的出资人是谁,这也是不符合现代慈善理念的。从我个人角度看,我觉得要停止这种追问。做慈善的人有各种方式,他可以是很高调的,像陈光标;也可以是很低调的,像这个石狮的出资人。社会应该给予理解。因为他就希望低调地做事,只要他去做了,对这个社会是有利的。我们不管他是什么调,低调也好,高调也好,只要唱的是“真”调,拿出来的东西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比如馒头,温暖这些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体,应该说他就达到了目的。所以从现代的慈善理念来说,一是宽容,二个是要给予这些做慈善的人多一些理解。 我们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媒体,可以大力地宣扬这件事,但是不一定甚至不要再去追问出资人是谁。不要把出资人搞成公众人物,因为他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就会面临很多道德的压力、社会的压力。人家就希望默默奉献,那我们要怜惜他,按照他的个性来做,这是我们社会对做慈善应该要有的理念。 4.每个人心中都有小小的善念,通过免费馒头来表达 主持人:古代战乱或者天灾的时候,也有一些施粥和施馒头的行为,有时候也不一定是政府行为,大户人家也会这么做,您怎么看? 郭政:古代人有些商人有钱,但没有政治地位。他的价值怎么体现呢?施粥可能也是一种方式。这和今天有一种古今呼应的感觉,因为这个“免费馒头”它不是个案。据我了解,2009年浙江有两个地方都有免费送馒头、送粥。义乌有一家店,开了65天以后被叫停。当然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因素,比如说卫生的标准,营业执照,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另外,金华有一家店,它从2009年坚持到了今年,4月份还有报道。这个老板,他不是隐形的,大家都知道,他说要坚持做50年,他的成本比免费馒头还高。我觉得这个慈善的力量,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是一直传承下来的。 为什么免费慈善现在这么受人关注呢?环境是一个问题。因为郭美美事件,官方慈善公信力曾受到影响。这种民间慈善虽然很小,但是它有很强的引爆能力。石狮这件事被大家知道了以后,为什么会这么迅速地蔓延开来?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小的善念,通过免费馒头这个载体来表达。馒头已经不是普通的馒头,它是一个象征物,它代表了每个人心中的一种善念。历史的传承和古今的呼应,从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说,慈善它一直存留在民间,永远不会变化的。最本质的善念是不会变化的。 姚柳菁:行善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行善者要继续保持对弱势群体的悲悯的情怀,还要保持对仁慈、良知的敬畏感,然后公众需要更多地理解和支持。很多企业还有个人,他们的慈善行为可能大部分还是属于热情型,就是碰到大灾大手笔,小灾小手笔,无灾就没有手笔。我在想,能不能把这种慈善行为当作一种理念去传承,而不要只是一时的行为? 5.要复制他的慈善、他的善念,而不只是馒头店 【网友“张二某”:受福建石狮永恒阳光馒头店启发,本人拟在郑州开间类似馒头店,只送不卖,服务对象为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收入低微的贫寒家庭、为找工作奔波的毕业生、无助老人、流浪汉、拾荒者等一切弱势人群。他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有愿意共同做这件事的朋友请私信!】 主持人:已经有人开始复制他们这种静悄悄的善举,如何看待这种爱心的接力现象? 郭政:复制一个馒头店,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你复制不成功还可以有其他方式。你一定要复制他的慈善,而不只是馒头店。比如说石狮当地也有一个老太婆,她专门捡破烂,用几年攒下来的十几万元,专门帮助自己乡里特别困难的贫困生、老人。台湾也有一个人,叫陈树菊,卖白菜的,17年捐了1000万元新台币。所以,大家一定要去复制他的慈善,他的善念,然后慈善不要停留在嘴上,一定要去做。 在微博上有一些网友这样建议:既然石狮免费馒头店在哪个地方大家都知道,不如在旁边开个店,把这些有能力的捐赠群体的捐赠物给他,因为这里有很多困难群体,他除了馒头之外还有其他的需求。他可能还缺衣服,还缺其他的生活用品。这样子一方面又不影响馒头店单纯的运营,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张铃枣:石狮馒头店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做慈善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很多富人还没有意识到要把钱花在慈善这方面。如果说能够通过像石狮馒头店的这种示范作用来带动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富人阶层,都加入到这个慈善行动中,那就善莫大焉了。这个就起到很好的作用。 主持人:如果想开这样一个免费馒头店,除了资金、人员这些方面的考虑之外,还有哪些因素要考虑,才能让馒头店开得比较持久,做得比较好? 郭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被打扰。大家可以关注,但不要去人肉这个老板,不要去挖人家的隐私或者影响正常营业。第二是社会环境问题。石狮、晋江是我们省比较发达的地区,我觉得他们的行政理念也是比较超前的,相关部门对此持默认的态度。这种默认他守住了一个度,就是馒头店提供的馒头是卫生的,有卫生许可证,不影响到他人的身体健康。在这个基础上,默认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支持。 姚柳菁:慈善没有大小之分,也没有高调、低调的区别。慈善,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两个字,理解起来却有一定难度。慈善,不仅是物质上面的,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传承。 张铃枣:政府的这个执政理念比较新。一个地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总体的观念、道德水平也是在进步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一定会带动很多道德理念的进步。所以石狮这个馒头店的出现,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我们说这个社会要发展要和谐,一个要发展经济,一个一定要有这种爱心。这两股力量如果合并起来,我们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 |
相关阅读:
- [ 09-03]东南网事:梦鸽与福州有剪不断的情缘
- [ 08-28]东南网事:网友热评《网络正能量》:让“正能量”更有力量
- [ 08-20]东南网事:新“24孝”出炉 我们还是孝子吗
- [ 08-13]东南网事:网友建议象山隧道取消借道加快改造
- [ 08-09]东南网事:公益助学 网聚力量
- [ 08-06]东南网事:这些惠民便民举措 百姓叫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