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彦:用文学传递光明

2024-04-22 15:32:20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责任编辑:原芷晴

可能你很难想象,一位写了多部畅销小说的新晋作家,竟然是一位盲人。

他是吴可彦,漳浦“90后”作家,也是福建省最年轻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和许多孩子一样,吴可彦童年时学习成绩优异,喜欢踢足球,特别爱看书,梦想着长大后成为一名画家。但小学六年级那一年,吴可彦踢足球时找不着球在哪儿,骑自行车上下学经常莫名其妙地碰撞摔伤,到了光线稍暗的夜晚甚至什么也看不见。

就在这一年,吴可彦被确诊患上了视网膜退化症,父母带他辗转去了北京求医。医生告诉他,在32岁之前他就会失明。

这一噩耗让吴可彦一度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直到看到《老人与海》里的一句话——‘你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深深激励了我。”

在被撕裂的人生中,文学如一束光照进了吴可彦的世界。16岁时,吴可彦开始尝试写小说,并且每天要读10本书,每天的阅读量在数万字以上。由于病情恶化,吴可彦的视力开始急剧下降,但他读起书来依旧如饥似渴,仿佛在和自己的眼睛“赛跑”。起初,他把书捧到眼前还能勉强看见。慢慢地,他需要借助放大镜,或者把电脑屏幕上的字体放得很大才能看清。实在看不清书上的字了,他只能把书一页一页地撕下来,通过扫描仪扫描成电子版,再用软件转换成语音,用耳朵听书。

由于无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吴可彦在初中毕业后不得不转读盲人学校。在盲校就读高中的三年时间,他依旧每天坚持阅读,并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创作了不少诗歌和短篇小说。

2009年,吴可彦考上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针灸与推拿专业。进入大学后,他开始尝试写长篇小说。

大学毕业前能够出版一部长篇小说,一直是吴可彦的目标。经过近一年反复思考后,他的脑中迸出了三个字:星期八。《星期八》是以大学校园生活为背景,描写一位中医专业的大学生吴不器在现实中的学生生活和幻想里的离奇经历。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取自《论语》中的“君子不器”,立意在现实的世界,一个人应该拥有独立的思考和精神信仰。

写完《星期八》,吴可彦的眼睛连最后的一丝光感都消失了,成了真正的盲人。2014年,他的长篇小说《星期八》出版发行。在漳州市第八届百花文艺奖评选中,《星期八》从参选的193件文艺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

此后,吴可彦的短篇小说集《八度空间》、诗文集《血河集》、长篇小说《茶生》、短篇小说集《小梦》相继推出。2018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福建省最年轻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残联还为他授予了“省自强模范”荣誉称号;2022年他获评“2021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

现在,吴可彦成为漳州市盲协副主席,他正不遗余力地向更多的盲人朋友传递着文学这道“光”。平时,他会帮助全国各地的盲人朋友制作方便听读的电子书,再发布到网络平台供大家阅读。他说:“失明让我体悟到生命的苦难,而文学给了我穿越困难的力量。文学的光照到我身上,我想成为一面镜子,把这道光再反射到更多的地方。”